第104章
徐方亭难得和徐燕萍同一趟高铁回舟岸。中午的车,徐燕萍怕她下午饿,还带了水煮蛋和苹果。
她本着手提麻烦、不如用肚子装的原则,下车前全部解决了。
徐方亭赶在一中老师下班前领到通知书,又给小童老师报了喜,才回仙姬坡。
舅妈捧着她的通知书,左看右看,还拍了照,是真的欢喜。
“还是我们亭亭厉害啊!”她由衷感叹,“我家那边都没出一个大学生。”
舅妈虽然有时说话讨人嫌,但每次她们母女回来小住,她都会提前帮忙简单打扫房间,晾晒被铺,毫无怨言。
穷人家的亲戚也只能这样互相帮衬。
徐燕萍果然给女儿办了很简单的宴席,甚至称不上“宴”,只是走了一下仪式。
徐方亭父母都是仙姬坡人,按理亲戚应该不少,但穷亲戚一般在外务工,富亲戚推说有事,最后只凑了两小桌十来个人。
徐方亭家混得这般凄惨,跟她们总是欠债脱不开关系,大家都怕极了她们上门借钱。
这一天黄道吉日,仙姬坡也有其他置办大学酒的人家,离她们家不远,搭起长长的红色雨篷,请了舞狮队,鞭炮声响了很久。
徐方亭拿着自己那一串巴掌长的鞭炮,一边握着打火机,在门口干等许久,好像失了聪。
等那边声音停歇,她擦开打火机,点燃鞭炮,噼里啪啦几声就没了。
舅妈端菜出来问她:“点完了吗?”
徐方亭说:“完了。”
舅妈咕哝:“我怎么好像没听见。”
“……”
孟蝶妈妈也来了,自是少不了一通唠叨,埋怨孟蝶为什么怀孕时候辞工,现在没有收入,在婆家受气。
在娘家也没见舒服,徐方亭忍着没说。她虽然是今天主角,在座都是长辈,估计没人给她面子。
孟蝶妈妈又感慨:“还是你好,从小聪明有书读,以后找个好婆家,不用像孟蝶一样受罪。”
徐方亭干笑几声,低头忙着扒饭。
人少不适宜沉默,其他几个亲戚也各种恭维她,她虽然只是一个准师范生,在亲戚眼里,已经是老师、主任、校长,甚至教育局局长……
舅妈告诉她村委和祠堂都有奖学金,叫她带上通知书去问问。她常年在村里,通晓各种小道消息,对人民币相关更是敏感,消息应该无误。
第二天,徐方亭和徐燕萍先去村委一探究竟,果然有此事:本科奖励2000元,硕士研究生4000,博士8000。今年开始连考上舟岸高中也奖励1000元,她当年没碰上这好彩头。
仙姬坡今年考上本科也就三人,村委手续办得很快,登记了信息,徐方亭捧着通知书和奖学金与工作人员合照,2000元现金便到手了。
走出村委办公楼,徐燕萍抚摸奖学金证书和信封:“亭啊,你看我说得没错吧,把书读出来,就有办法了。会读书挣钱多容易啊!我的半个月工资就到手了。”
以前谈韵之发红包速度更迅捷,这不是徐方亭挣钱最快的一次,但却是最踏实、最有安全感的第一次。
“我们去祠堂。”徐方亭笑着跨上小电车,提醒笑不拢嘴的老母亲。
徐氏宗祠近年靠功德钱建起一座气派的新祠堂,办公室有一个七旬的干事阿公,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在坐暑假作业。
这里干活只有兼职补贴,靠徐氏血缘的自豪与荣耀自发维持日常运转,所以大多是清闲的退休老人,也因为老一辈对风俗传统奉为圭臬,年轻人能记得爷爷的名字已经能称贤孙了。
徐方亭连她外公的也没忘记,真是贤上加贤。
可是干事阿公却不太待见她们徐大孝女和徐大贤孙女。
“这样行不通啊,”阿公从老花镜上方望着徐方亭,“徐氏宗谱上没有你的名字。”
以前徐氏宗谱上连女人的名字也没有,记载的全是男丁的兴衰发展,近年才把女儿纳入宗谱,所以徐燕萍再怎么穷,捐建祠堂时也出了功德钱。
徐燕萍当下不满道:“我的名字都有,我生的女儿也姓徐,怎么就没有呢?”
阿公说:“女儿跟爸爸那一脉,就像你跟你爸一样,你应该让她去她爸那边祠堂,你懂吗?”
徐燕萍说:“我女儿又不跟她爸姓,那边更加不可能有她啊。”
徐方亭爸爸当初看她是个女儿,便懒得计较姓氏,让她成为仙姬坡少有的跟妈姓的孩子。她上小学还被歧视怎么不跟爸爸姓,是不是生下来就没有爸爸。
她的爸爸常年在外务工,确实跟没了差不多。
这些言论背后有强大的随爹姓文化在支撑,年幼的她辩不过,便动了拳头。
眼前是一个喘口气都费劲的古稀老头,徐方亭不能动拳头,只能强压下火气。
阿公说车轱辘话:“我这边也没有她,办不了事啊!”
徐方亭按捺不住插嘴:“加上去就好了啊,写个名字又不费事。”
阿公指指点点道:“我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懂传统,宗谱上的名字哪能随便更改,都是十年才小修一次。你等下一次吧,我们要按规定办事。”
徐方亭说:“规定是人定的,也可以人来改啊。”
阿公仿佛听到天大笑话,摆手道:“这么多年的传统,哪是你想改就能改的。”
徐燕萍嗓门更大:“我大儿子是个傻子一出生就能上他爸那边的宗谱,我女儿那么聪明的一个小孩,你们竟然不肯写她的名字!真是没眼光!仙姬坡一年能出几个大学生啊!今年才三个,我女儿就是那三分之一!”
“怎么回事,在吵什么?”一个干事模样的人走进办公室,徐方亭一看是个中年男人,大失所望,这些人一出生就在宗谱上,自然无法理解她的处境。
阿公把情况描述一遍,中年男人研究着徐方亭的通知书,像要确认假冒伪劣似的。
徐方亭恰好瞄见桌面上小姑娘的小学辅导书,拿过来给男人示意:“就这个大学,你们小学辅导书都是我们学校出版社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