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拾章第章 - 直播秦始皇八卦被抓包 - 阅川枕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柒拾章第章

第柒拾章第章

这句话甚至可以说直接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我把它分为前后两部分来说。

那么,何谓‘成也萧何’呢?

这必须要从一个典故说起:萧何月下追韩信!

而要说这典故,又不得提起韩信本人的出生。

韩信,居住淮阴,无父无母,过着贫困的生活。

可是他自己十分努力,想要改变命运所以读书练武。然而因为穷,穿着很是破烂,身上就挂着一把剑,因此十分受人嫌弃。

当时的韩信每吃食,都是靠讨别人的饭吃,这等蹭吃蹭喝的行为,令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他也曾在南昌亭的亭长那里接连去吃了好几个月,亭长之妻因为此事很是苦恼,终于在某清晨提前煮好饭吃完,并未给韩信留。

韩信去后明白了乃追逐他的意思,便一怒之下离去再未归回。

后来韩信在钓鱼时遇见了一位漂母,她见韩信无饭可吃,便接连几十都替他送吃食。

韩信很是感激的说后一定会重重报答于她。而漂母却怒道:我送饭给你吃,又不是需要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发达后,给那母赐下千金,这也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源。

但是他只给了亭长几百钱。

于是就有人认为韩信小肚鸡肠。

其实不然,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韩信过往的经历中看出他并非心胸狭隘之人。

所以我斗胆猜测此事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韩信的过去,是司马迁在淮阴进行采访和考察写就。

而那亭长的所作所为,普通黔首又怎会知晓,所以记载便不甚清晰。

那么又是从哪里看出韩信并非气量狭小的人呢?

比如,最为广为流传的一个典故之辱。

当时韩信受同乡人嘲笑讥讽:你这么喜欢身上带剑,那你要么刺杀我,要么从我的□□下钻过去!

结果韩信并未动怒,真的俯身从他□□钻过。周遭所有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乃懦弱之人。

后世者认为,这是韩信能屈能伸,乃大丈夫所为的一个事例。

而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却并未报复于此人,反而任命他为中尉。因为他认为自己受过这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羞辱后,才有了激励自己的动力,终成就出如今的韩信。

后来,在项梁率军路过当地时,韩信便投奔项梁而去。

但他却在项梁军中一直默默无闻,之后就改投项羽,可项羽却令他做了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策,也并没有被采用。

随后在汉高祖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因不受项羽重视,便又改投去了汉军。

因韩信与萧何经常聊天,所以萧何认为韩信此人能耐与其他人不同,十分看好于他。

但是汉高祖却对韩信不以为然。

于是得不到汉高祖重用的韩信再度逃跑了。

而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事从紧急,还没来得及告知汉高祖,便立马去追赶韩信。

于是有人便高喊说萧何逃跑了,汉高祖闻言既失落又生气。

结果没几萧何又回来了。

汉高祖心里高兴,面上却怒斥萧何为什么要离开自己。

萧何却言他怎么敢离开,只是去追韩信。

而汉高祖认为萧何是在找理由,这么多人都不追,怎么可能偏偏去追那一无是处的韩信。

于是萧何便趁此机会再度举荐韩信,言道:其他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韩信却是世间独一无二。王若只想称王,便用不上韩信。但是若想谋夺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

萧何更是告诉汉高祖,韩信乃国士无双者,不仅要重用韩信,还要礼数周到,这样韩信才不会离开。

于是汉高祖听从萧何之语,斋戒并设册封坛场,专门为韩信办了场任命大将的风光大礼。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此典故的来源,更是我之前所说的前半句‘成也萧何’的开端。@无限好文,尽在文学城

而韩信这时在做什么呢?他就像天幕所言那般穿得寒酸,在城外随便找了一棵树,挂在树干上仰面躺着。

天幕上的女声款款而谈,说的还是自己。

可他依旧闭目养神,好像并不受触动的模样。

一直到他听见萧何说自己“国士无双”,且汉高祖听了萧何的建议,给自己办了场风光的封将大典,才睁开了那双狭长的眼眸。

他唇齿间缓缓的喃声出语:“萧、何……”

而在淮阴,那曾经让韩信钻□□的屠夫,最初天幕提及几次韩信之名时皆不信是他。

直到天幕说到那“之辱”,他面色顿时惨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