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131章 - 腰下刃 - 随颂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腰下刃 >

第131章第131章

第131章第131章

肃帝回到正殿时,两份墨卷已经摆在了案上,他拿起来各仔细扫了一眼。

片刻后,肃帝笑道:“倒是各有所长。”

“拿下去,给诸位大人看看。”

张公公应声,将反对的那一份先给了褚暄停,赞成的先给了谢丞相。

肃帝坐在上首望着下首众人的反应。

“陛下。”不多时,两份墨卷便已传阅完毕,谢琅道:“此墨卷之言,全然没有顾虑过女子之躯弱于男子,倘若去艰苦之地上任,又该如何?”

“永州边境也是艰苦之地,傅夫人身为将军夫人分明不必长久置身永州,可谢丞相可见傅夫人回京安享荣华?”忽然一道女声从众人身后响起。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广陵公主一身朝服站在大殿门口,淡声道:“女子之躯可从不弱于男子。”

“广陵?”肃帝道。

褚扶清行至大殿中央,跪下身行了大礼。

“还望父皇恕儿臣擅自入朝之罪。”褚扶清道。

“陛下,我大瞿律法明文规定,后宫女子不可干政!”

“是啊。”不少人应和出声,“此举甚是不妥。”

肃帝没有着急说有罪无罪,而是问褚暄停,“太子,你如何说?”

“父皇英明。”褚暄停闻言便知父皇是知晓了是他喊的扶清过来,不过父皇只猜到了一半。

.

“哥,明日早朝,可否算是时机已到?”早朝的前一日晚,褚扶清来太子府看望傅别云,见她伤势恢复还不错,陪着说了会话,便去寻了褚暄停。

褚暄停将茶水推到褚扶清手边,“你若是准备好了,便是到了。”

“我已说服了沈首辅。”褚扶清说。

“明日早朝且等我消息。”褚暄停放下手中的茶水道:“你入朝堂。”

“好。”

.

褚暄停垂首说道:“儿臣以为既然是论女子科举,自是该听听女子之言。”

“妇人之见,妇人之言,目光短浅,怎可听?”吴相书厉声道。

褚暄停这是第二次听见这位新任吏部侍郎说话。

吏部同刑部不同,刑部至今没有尚书,因此便任了左右侍郎,而吏部则是一位尚书与一位侍郎。

褚暄停记得曾经的吏部侍郎叫穆城,春闱结束后,穆城便主动辞了官,吴相书最开始是吏部的一个郎中,穆城离开后,他便坐上了侍郎之位。

先前他还以为穆城是谢琅的人,如今看来这位吴相书才是。谢琅从一开始看中的不是吏部尚书一职,而是吏部侍郎的职位,姜流云还是着了道。

“吴大人可是从来不听你母亲之言?”褚暄停反问:“就孤所知,吴大人自幼无父,是你母亲一手带大,那么自小到大,吴大人可是半分未听母亲教导,全赖夫子吗?”

“太子殿下,你……”

褚暄停漠然注视着他,“倘若你的母亲目光短浅,就该要你早早出去找份生计,而非供你读书!”

吴相书顿时哑口无言。

“那么敢问公主殿下,女子多为感性,遇事不决,易感情用事,又该如何避免?”谢琅避开褚暄停问向褚扶清。

褚扶清站于殿中,声音清透,“设立百姓监察制度。”

“公主何意?”

“大瞿选官从来是依靠才能与品行选拔,一年一度考核,由吏部官员负责。”褚扶清道:“但百姓的眼睛才是最明亮的,做得好与不好,判得对与不对,百姓才是最能直接真切感受到的。倘若真的因为感情用事而误了事,百姓自然看得到,届时依照律法该如何便如何。”

谢琅道:“百姓当中诸多愚昧之人。人云亦云不在少数,殿下此言可是以偏概全了。”

“丞相大人此言差矣。”褚扶清说:“百姓之中明事理之人不在少数,况且再愚昧之人,对自己不利,可会容忍?官员下的决定,做的事情,与百姓利益切实相关,倘若错了,百姓岂会庇护?”

“公主殿下这是要推翻老祖宗的监察制度?”谢琅厉声问道。

“谢丞相此言实为严重了。”褚扶清沉声道:“广陵此举非在推翻,而在完善。”

“哦?”肃帝倒是对此来了兴趣,“广陵说说看。”

“父皇,儿臣以为监察制度最初是符合我大瞿的,然几代下来,早已有人寻了应对之法,甚至成了一些人结党营私的工具。”褚扶清沉声道:“于朝中不少大人是,于外更是。”

“儿臣最初游历时是隐瞒身份的,因此于大瞿不少地方见过不少吏部官员徇私枉法,从而致使许多偏远苦寒之地的官员难以升迁,外调之人难以归京,甚至有不少鱼肉百姓的官员因为好处给的到位得以一直于当地作威作福。”

褚扶清的声音并不高,但她的话在许多人心中却是雷霆之音。

“只是依靠吏部的考察,显然已经失了公正。”褚扶清继续道:“父皇显然也知此种情况,于是有了巡抚大臣,然而父皇更该知道,这朝中关系错综复杂,巡抚所到之地,当地官员早已接到消息,巡抚能看到的只是当地官员想让其看到的。”

“可倘若设置了百姓监督就不同了。”褚扶清望着上首的肃帝,眼神澄澈坚定,“百姓是一直能看到的,官员即便心术不正,但为了自身性命与名声,即便是装也会装出为国为民的样子来,倘若能一直装下去,为百姓和国家做事,也未尝不可。”

“广陵的意思可是要撤了吏部官员的监察职能?”

“不,保留。”褚扶清说:“吏部官员与父皇派的巡抚大臣都要留下来,只是往后考察分为两部分,一为吏部与巡抚大臣之意,二为询问探查当中百姓之意,公平公正公开,百利无害。”

卞惊鹊问道:“倘若吏部官员亦或是巡抚大臣欺上瞒下,捂了百姓的嘴,依旧变为一言堂,又该如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