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上哪说理去?
接下来的日子,卫允始终在等待司马郁派来的人。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这一等就是将近两个月。
到了五月中旬,看着那一车车的典籍文书,原本十分不满的他,也就释然了。
也是直到几天后,卫允才知道,司马郁除了带来了各种文书,还有不少的粮种。
这段时间他闲暇之余,一直在和东卫的农学专家,研究北辽的气候。
最终众人得出结论,北辽虽冬季严寒漫长,但夏季却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谷物生长。
这也就是卫允穿越前,气候学上讲的、十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加上土质肥沃,只要将耕种之法,向不谙农时的北辽人普及,一年的收成足够其自足。
至于最难解决的军粮,卫允更是早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屯垦。
所谓的屯垦,就是当兵的自己种地,自己养活自己。
如此一来,非但减少了军士们惹是生非的机会,还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何乐不为?
六月初,等司马郁派来的人,将整个北辽彻底接管后,卫允才找来了段秀。
“让你办的事,怎么样了?”
段秀自然知道卫允说的是什么,他笑了笑。
“放心吧,大哥,之前那四十几万降兵,早已全部已混编完毕。”
“而今大战早已结束,北辽人心思定,最少十年之内绝不会有叛乱发生。”
卫允点了点头,他喝了口茶水,示意段秀接着说。
段秀则继续说道。
“日前我得到回报,耕作之法已经传授完毕,丞相带来的种子,也都种了下去。”
“丞相派来的专家估计,今年年成不错、风调雨顺,定有个不错的收成。”
如此,到了冬日也能吃饱饭的北辽军和百姓,也就不会再研究如何造反了。
卫允笑了笑。
“如此,我又能少了几分后顾之忧,接着说大营那边的事吧。”
段秀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
“眼下除了镇守原本北辽六州的兵马,我们可以调动的大军,还有将近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