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高产作物 - 我在大唐开各种店 - 携风系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8章高产作物

“你们错了,土豆是长在地里的。”许嘉拿出土豆的图片给他们看。只看到图中密密麻麻的土豆藤,土豆在哪呢?

“哦,是下一张。”

这张图片里土豆已被挖出来了,藤上串着一串,足有五六个土豆。

“这藤密密麻麻的,这样看来产量怕是不低。”房玄龄沉吟了一下说。

“土豆可以种得很密,所以亩产有二十五石。”

“而且土豆不挑地,好地山地都能种,北方南方都能种。”

“长安这种气候,应该可以种春秋两季。南方比较暖,可以在秋季水稻收获后利用空闲时间种一季土豆。”

君臣几人寻思着,这土豆能种两季,亩产又这么高,若是种好了,产量也很可观。

若是让农户在屋前屋后的菜地里种上一些土豆,至少荒年时不愁饿。

“不知道这土豆的味道如何?”有了这样的认识,君臣几人不再那么嫌弃土豆了。

烤土豆、水煮土豆,土豆牛肉,这几样一上桌,几个人就大快朵颐起来。

“土豆的味道还真不错。”

“骑兵可以揣几颗在怀里当军粮,食用方便。”

“土豆配上牛肉就更香了。”

见识过土豆后,最后一种高产作物红薯上桌了,很简单,烤红薯。

红薯一烤,香气扑鼻,几个人顿时就馋了,不顾烫手,抓起来就吃。

红薯剥开皮后里面一片金黄色,看到就有食欲,吃到嘴里香香甜甜,李世民等人连皮也一起吃了。

他们一边吃,许嘉在一旁讲解。

“这红薯和土豆类似于,也是生在土里,一根藤串好几个红薯,有多有少,有些红薯王甚至一根藤上结了几百个红薯。”

“而且红薯也是耐旱的作物,在少地多山的地方也可以大量种植,亩产可达三十三石。”

见他们几个还在猛吃红薯,许嘉提醒了一句:“几位,红薯吃一些就好了,吃太多容易不舒服。”

“红薯吃多还会不舒服?会出什么毛病。”

“就是容易胀气,过一阵子就好了。”

几个人摸了摸肚子,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好好好,有了这三样高产作物,我大唐从此不再缺粮。”李世民也吃了好几个红薯,这便心满意足地拍拍手说。

“只要大唐的良田和坡地都种上这些宝贝,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饥荒了。”长孙无忌说道。

“岂止不闹饥荒,我看连我朝征战四方的军粮都足够了。”

见到他们得意忘形的样子,许嘉忍不住给他们泼个冷水:“先不要想到得太好,这是我们那里的产量,在大唐种植,气候、土壤都不一样,肯定会有变化,能有一半产量就不错了。”

其实主要是缺少化肥,现代的粮食产量如此之高,化肥功不可没。在唐朝,就算了吧,化工产业没那么好搞。

“不错,自古就有南橘北枳的说法,这些作物我们当精心种植,至于产量,能有三成我就很满足。”李世民沉吟片刻道。

“陛下,应当将这些作物分到各地种植,无论南北,都种上,日后便知哪里的土地最适合种植。”房玄龄也建言。

“好,只要这三样作物种满大唐,我大唐将再无饥荒,我大唐千秋万代。”

李世民君臣都沉醉于这美好的憧憬中,眼尖的长孙无忌却看到一旁的许老板在无奈地摇头。

“许老板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有了这等宝贝,我大唐还不能千秋万代吗?”

长孙无忌的话让李世民等人都看向了许嘉。

“我倒没有这个意思,只不过单凭高产作物就想让饥荒不再,这是不可能的。”

长孙无忌好阴啊,特意把话题引导到朝代的寿命上,这个话我可不接,无论李世民再大度,这也是个禁忌的话题。

“怎么会,只要这些作物在大唐各地种上,产出的粮食足以养活大唐所有的人,还有剩余,哪里还会有饥荒?”李世民思来想去,按计算应该足够吃的。

“按现在的人口是足够了,但人口是在增长的,总有一天粮食的增长会跟不上人口增长,那时就会有人挨饿了。”

现在大唐人口还不多,许嘉将话题引到这里,其实也是想让大唐的管理层有点人口意识。

长孙无忌道:“人多了,就有更多的人种地,粮食不就多了,那样还是足够的。”

“人口可以增长,但土地就这么多,等到所有的荒地都已开垦为良田,田地将不再增长,如果人口还在增长,就会有饥荒了。”

长孙无忌大笑:“哈哈哈,老板多虑了。我大唐幅员辽阔,等人多到土地不够用时候,怕是已过了万年吧。”

其余几人也都大笑。

“隋朝鼎盛之时,人口有四千万。因隋炀帝倒行逆施,人口锐减,现大唐建国不过二十年,人口也不过是千万之数。这么多年过去,人口尚未恢复到隋朝之数,又何必担心人口太多呢。”李世民怕许嘉不高兴,便解释了两句。

“陛下,前些年人口增长不大,是因为饥荒战乱等原因所致。现在国泰民安,再加上这些高产作物,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饥荒,人口将会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

“再快能有快。”李世民不以为然。

“陛下,那我们就来算一下。

大唐人十来岁就结婚生子,若一对夫妇生育四个孩子,那么每二十年人口就翻一倍,

你想是不是这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