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闪开,朕要装逼了 - 我在大唐开各种店 - 携风系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闪开,朕要装逼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出招了。“郑爱卿,你说只要熟悉句读,就不会犯句读可能被误读的错误,是吗?”

“正是,如我等这样熟读诗书之人,从未犯过这种错误。”

言下之意,你李世民这种人就不一定了。文字传承,还要靠我世家。

李世民也不生气:“那圣贤的书会不会被这样误读?”

“这怎么可能呢?圣贤书已传承千年,孔圣人乃智圣先师,怎能与那老翁相比?”

“好,王德,去拿本《论语》过来。”

什么?《论语》也会有错?不可能,一定是皇帝虚张声势。郑侍郎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又故作镇定。

“郑爱卿,你读读这一句。”

他拿过书一看,书上有一处划了线,他熟读《论语》,这一段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心中稍定,于是读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世民又问:“如何解读?”

“孔子说,如果百姓明事理,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明事理,就教化他们。

这正符合孔圣人有教无类的思想。”

郑侍郎说罢洋洋得意,就这也想考我。我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李世民你这是班门弄斧。

李世民笑了:“这书上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有人误读句读,意思就不一样了。”

“怎么会呢?这句话言简意赅,不可能误读。我自幼熟读论语,我敢担保,这段话绝对没有可能被误读。”

李世民不紧不慢地拿过《论语》,念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郑侍郎脑袋嗡的一下,懵了。

这样断句,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对于百姓,只能让他们按我的意思去做事,不能让他们知道是为什么而做。

这是暴君的思想,哪里还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一招破防。

群臣登时目瞪口呆。

这还是李世民?他不应该是横刀立马?不应该是横扫千军?不应该是杀伐果断?什么时候他可以在文字领域和专业人士叫板了?

朝堂上静了好一会,房玄龄第一个反应过来,立马上前道:

“陛下圣明,若无标点符号,连圣贤书都有被念歪的可能,标点符号必须推行,以绝后患。”

“陛下创立的标点符号功在千秋,必将千古流芳。”

“臣附议。”

“臣附议。”

郑侍郎一党被打中要害,无言以对,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世民的亲信们纷纷出来附和。

看到亲信们都一一附和,郑尚书一党垂头丧气,李世民又接着说:

“标点符号不仅仅能标明句读,还可以表示语气。”

“这标点符号如此神奇,还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很满意地看着出来助攻的长孙无忌,示意王通拿着一张纸,走到大臣之间,展示给他们,并继续说道:

“一点带个勾,这是逗号,表示一句话没说完,短暂地停顿一下;一个圆圈,表示一句话完结。”

神助攻的声音适时响起。

“如此甚妙,这样可以便于区分一句话是否完结,比简单的点一点断句更为高明。”

以前学童练习句读时会用笔点一点来断句,所以有此说法。

“这个像勾子的是问号,放在问句之后,表明发问的语气。这个是感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明感叹、惊叹的语气。”

“妙啊。这样标号符号不仅仅表明了句读,还能表明两种语气。”

群臣震惊了,这可就不只是简单点个点来断句,还同时有表明语气功能了。

李世民很满意大臣们的表现,继续说:

“这是书名号,必须一左一右成对使用,将书名包括其中,使其不会被混淆。这是引号,也是成对使用,将说出的话包括其中,使其不会被混淆。”

又一次引起了群臣的惊叹。

“这书名号和引号有大用啊。这样一来,书名和对话一目了然,根本不会混淆。”

最后,李世民颁下圣旨,即日起推行标点符号,所有的圣旨、公文、告示等全部要使用标点符号,所有的圣贤书要全部加上标点符号重印,明年的科举也要使用标点符号,不用的卷子一律作废。

当大臣们听到宣读圣旨时,第一句话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家都惊呆了,李世民这是要上天啊。

——

退朝后,大臣们纷纷离开。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聚在一起,议论着刚才的事。

“赵国公,你说陛下是从哪弄到这些标点符号的?这可不像他的风格。”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