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等候时机
李贤得到王平的建议后,也是微微思索了一会儿时间。 李贤显然是在考虑,大唐到底会不会在这个时间内进攻扬州。
他对大唐的进军动向,并不知道,而自己帐下,也缺少能够运筹帷幄的谋士。
所以在最后,他也同意了王平的看法,将自己镇守在襄州境内的王平,也往扬州方向调动。
扬州在唐朝李治时期,便已然算得上是一线城市。
之前李贤能够以此为根基,大部分的缘故,只不过是运气。
李贤也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也并没有说自大。
自己如果真的和大唐王朝硬碰硬的话,想来能够得到的好处并不多。
王平在得到李贤的应承后,自也是率众回防,入驻扬州城。
荆州这边不管是进攻,还是出发,都极为的艰难。
陆地方面,因为地势的缘故,存在不少的交通问题。
一来二去,倒也是在路上耽搁了不少时间。
大唐的将士,在得到密令以后,自然是在扬州城外,驻扎起了营地。
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给扬州施加压力,然后以此看出扬州城内的守备情况。
李治当年因为武则天的光芒,在历史上头,显然对其的记载,更是少了许多。
不然,按照他的本事,想来也能够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代明君。
在大军压境的过程中,扬州城内的压力,显然也油然倍增,大部分人开始考虑后续的问题。
因为李贤率众进驻荆州,扬州城作为后方,这城中的守卫能力大大削弱。
面对大唐南下的部队,显然是少了抵抗的能力。
“各位不用这样着急,大唐士卒只不过是驻守在扬州城外,我想并没有侵犯的意思,我们可以使用疑兵策略,让他们不敢侵犯。”
扬州城中,虽然说大部队是在外头,但是里头的人,还是有几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他们在危难之际,显然都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还有亲人。
为了他们的安危,他们倒是挺身而出,上了城头之后,也是发现大唐过来的部队,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驻扎在了三里地开外的地点。
看着架势,他们应该不是想要侵犯,而是在观望。
这样看来,大唐并不认为李贤太子这边,真的扬州城没有守备士卒。
这个自然也是正常的,当初大唐的皇帝下令的时候,自己也是没有多少把握,一定认为李贤太子后方空虚。
虽然这个政权刚刚建立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这半年时间里头,他们杀伐果断。
并且南征北战之后,也是多了许多的力量,手中的军队,更是从一开始的几千,到了最后的十来万。
这般突飞猛进的进展,让李治也对李贤这人有了新的看法,他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无用的太子。
而且,暗地里也曾和武则天透露过自己想要让太子继续继承大统的想法。
这李氏王朝,皇位自从李世民开始,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存在。
也是因为这样,要是说造反是错的,那么基本上都没有几个人会赞同。
毕竟前头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最为重要的远不及如此。
这满朝的文武百官,还有一些人是李世民当政时期的重要官员后裔。
他们心中的想法也是极为的简单,只要李氏王朝还是姓李,那么就没有多少问题,毕竟这个江山,本就是李世民等人打下来的。
相比较效忠野心勃勃的武家人,还不如信任李氏的人好上一些。
“将军,这一次,想必和皇上说的没有多少区别,应该对方的人,就已经将全部的守备力量,都派驻到了荆州区域内!”
“别着急,太子李贤可不是等闲货色,之前轻视他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你莫非是不知道,这天底下头,只有傻子,才会觉得太子之前弄出来的战绩,都是运气。”
统领大唐士卒的将军,虽说上阵杀敌,运筹帷幄,不是特别的精通。
但脑子,却是一个好脑子。
之前朝堂上头,显然还有不少人认为李贤前太子只不过是个没有多少能力的人物,但他,却是不同。
他经历了这半年的动荡,见了那么多人因为轻视,最后身首异处。
所以此刻,早早就已经觉得前太子绝非是等闲之辈。
这等想法,也促使他,不敢于着急朝着前头进军。
当然,在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这城头上面,也是一时间来来回回站出了许多人。
他们看上去部队并不多,而且探头探脑的往外头看着。
这等架势,让原本就极为警惕的将军,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说此刻,忽然城头上站出了正规军,这将军一定会以为扬州城内的人,基本上少之又少,用的乃是疑兵的计策。
可现在,上头的人,寥寥无几,反而几个人,看上去探头探脑的厉害,心里头则是更加的警惕。
自己这般的行军,显然不是什么秘密,对方,自然也看到自己的部队,驻扎在了扬州城外。
也是如此,要是说他们此刻还蒙在鼓内,那必然是假的。
所以,探头探脑的做法,只能愈发证明,他们其实里头的人,摆了一个让对方强行攻城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