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风波 - 红楼里的正经日子 - 城中楼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24、风波

虽不知这姑娘为何对自己亲近,但姜幼白还是笑着道谢。

只听林黛玉又问:“姐姐平日在家读什么书?”

“我小时候跟着阿娘启蒙,自五岁开始又与哥哥、姐姐一起读书,除了四书五经,其余闲散杂书也读过的。”这倒不是姜幼白夸大其词,在她来之前原主就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她来之后为了掩饰自己知道一些新奇物事的来源,更是加大了阅读量。

听她这般说,林黛玉不禁眼神一亮。道:“一会子看罢戏,我请姐姐去我屋里坐坐罢。我那里有父亲留下的手书札记,听说姐姐家里有兄长今年要下场,姐姐去瞧瞧得不得用。”

姜幼白闻言有些吃惊,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可是当年的探花郎,其学识自然不同凡响,他留下的科举资料那是极为珍贵的。可这位林姑娘却这般轻易的送与了自己,她们两人之前素不相识,今日也不过是第二次见面罢了。

许是看出她的疑惑,林黛玉冷笑道:“在姐姐眼里那些书自然贵重,但在旁人看来不过是混编纂出来辖制人的罢了。”

姜幼白自然知道她说的那个旁人是谁,她朝贾宝玉处望了一眼,只见贾宝玉摇头说了什么,就听薛宝钗道:“你白听了几年戏,却不知这戏的好处,词藻的妙处……”

听到她念词品评,再看贾宝玉面露喜色,行止异常,林黛玉不禁嗔了一句,让他好生看戏。

看到这般,姜幼白不由与林黛玉对视一眼,打趣似的笑了笑,“这位宝二爷倒是有趣的紧。”

林黛玉面上显出些不好意思,哼道:“什么有趣,他惯会装疯卖傻的,姐姐不必在意他。”

姜幼白收回视线,又说起刚才的事:“我哥哥下月春闱便要下场,妹妹的情分我记下了。等将来妹妹但有差遣,我必鼎力相助。”

说罢,两人不由相视而笑,彼此间多了一丝默契。

一时两人也不看戏了,只头对头的讨论些诗书礼记。

林黛玉本就是爱书博闻之人,今儿听得姜幼白言辞文雅,引经据典,学识竟也不在自己之下。不由愈发爱她,道:“听姐姐说话,可见真是博学苦读之人,万不是那些四处卖弄,虚于浮表之人可比的。”

听了这话姜幼白忙谦道:“妹妹过奖了。我这么个年纪了,不过略微读了几本书哪值得你这样夸?再者,我也算不得苦读,一天十二个时辰,不过每日读一个时辰的书,远比不得妹妹认真。”

“姐姐这话倒说的老成,这么个年纪,请问姐姐究竟是怎么个年纪?”林黛玉打趣的笑问道。问罢也不等人回答,又问道:“除了念书,姐姐平日可做什么消遣?”

“不比妹妹家姐妹多,每日吟诗作画文雅的紧,我们家就姐妹两个,我娘又要带弟弟,所以我和姐姐多帮着管些家里的杂事。空闲的时候不过是自个做香制露,或染块料子裁衣裳。”姜幼白道。

“我们家也自己做香,不过姐姐还自己染料子么?”林黛玉有些新奇的问道。

姜幼白点头,指着自个儿身上的衣裳道:“这便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颜色。”

她今儿穿了件粉橘色地绣银色柿蒂纹的缎面小袄,搭着粉蓝的花罗百迭裙,整个人显得温婉沉静,又优雅鲜活。

林黛玉闻言不由露出些惊讶。事实上,她方才就注意到姜姐姐的衣着了,正是因着这身极对她心意的装扮,她才对这位姜姐姐有些亲近。原想着从前没见过这种颜色的衣裳,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不想却是姜姐姐自个儿染出来的。

姜幼白看出林黛玉眼里的喜爱,笑道:“妹妹若是喜欢这颜色,等我回了家便给你挑几身送过来。”

听她开了口,林黛玉也不矫情,点头答应了。

两人一处嘀咕着,前面贾母转身看了她们这处,不由得笑容满面。与旁边的梅氏道:“我这外孙女儿平日最是清高孤傲,不想和你家姑娘投了缘。日后你可得让你家两个姑娘多来往,若你不得空,只说一声我便打发人去接她们。”

梅氏笑着连连点头。

众人看了半下午戏,至散时贾母叫了两个喜欢的两个女伶到前面来见。两个孩子年纪都不大,众人跟着贾母打赏了,即要散去时突然听到王熙凤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姜幼白正与林黛玉看她的香囊,听此不由心里一跳。心想这便是红楼梦里将小姐比戏子的著名桥段了。

初看红楼,王熙凤这段似是高兴间的无心之语,史湘云也是心直口快,并无坏心。但来到这个时代几年,她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女子对名节的看重,因此今儿这一出还真说不好谁是无心谁是有心。

想到这里,她瞧了瞧众人或低头不语,或抿嘴而笑,面上一副心知肚明的样子。再看此时林黛玉面上已没了笑意,不由对她有些生怜。

等听到前面的史湘云笑声肆意又尖锐的说“我知道,倒像是林……”时,便打断了她,“云妹妹可别浑乱说打了自个儿的嘴。”

自个儿的说话声被打断,史湘云自然不满。等她看过来时,姜幼白却笑嘻嘻的道:“妹妹不知道,这些唱戏之人都讲求个可塑性。除了身段,最重要的是看扮相。如她们这样半大的女孩子,能进得公府侯门里伺候贵人,已经算是角儿了。这角儿第一重要的便是扮谁像谁。这个戏里她像这个人,说不得那个戏里又像那个人。妹妹这会儿说她像别人,怎知明儿个别人又不会说她像你呢?”

“哼,我可不怕别人说。”史湘云不以为意道。

想到红楼里这一出最后不过被视为女孩子间的拌嘴,对于这个被说与林黛玉相似的小戏儿贾母却并未有什么安排,她不由心里摇头,道:“云妹妹生在公候之家,平日多得长辈爱护,自然单纯的紧。”

她说着,又招手叫了那小戏儿过来道:“你的戏唱的极好,拿你取笑原是我们不对。不过,你这孩子也别吃心我阻了你的奉承,须知真得了这奉承才是断了你的前程。许是你不知这话的意思,只记得日后不要与人提起今儿这一遭便是了。”

说罢,又褪了手上一只油黄的玉镯子给那小戏儿,那小戏儿忙感恩戴德的跪下磕头。

姜幼白的话几乎已是明示,不止贾母反应过来了,王熙凤也立即反应过来,她面色讪讪的,不及贾母发话忙使眼色让人带着两个小戏儿下去了。

林黛玉似是隐有所觉,心里一阵后怕,于姜幼白感激之色尽显。

姜幼白跟着梅氏准备回去时,就见一个穿紫色褙子的小丫头抱着一个梨花木匣子等在二门上。

她认出这是林黛玉身边叫雪雁的小丫头,走过去说了几句话,又接了匣子才跟着梅氏上了马车。

路上,梅氏道:“你这丫头,人家家里的事你平白多什么嘴?岂不知是人家姐妹之间的笑言?”

姜幼白就笑道:“也不是我多管闲事,只是欠了林家妹妹的情,总不好瞧着她被浑说欺负。”

她说着就打开匣子,道:“阿娘,你看。这是林妹妹送来的他父亲留下的手书札记,哥哥看了许是有用呢。”

当然有用!

梅氏读书人家出身,又一路看着姜父科考入仕,自然明白一位探花郎的指点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资料便是出价千金,也是有人抢着要的。

她不由感叹道:“这位林姑娘倒真是性情中人,是真的实心待你。难得你们两个有这样的缘份。”

回到家,姜父看到这一匣子书也是震动不已,更别说姜承宗几乎是毕恭毕敬的翻开了书,一时看得如痴如醉起来。

姜幼白就道:“依我的意思咱们不如将这些书誊抄一遍,原本原送回给林姑娘。这些到底是他父亲的遗物。”

姜父和姜承宗听了连连点头,都道理当如此。

晚间,贾母正房。

贾母倚在榻上,听鸳鸯说林姑娘才刚哭了一会子,后来被宝玉哄了几句,这会儿已经睡了,面上表情不由一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