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朝中各士族
五天后的夜晚。天刚进入四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赵启也将办公场所从暖冬阁转移到了石渠阁或者宣室殿。
“怎么样,都还安分守己吧?”
烛火通明的宣室殿内,气温宜人。
“回陛下,诸位大臣回去后,都没有离开过自家的府宅,”王基弯下腰,万分凝重回答。
“嗯,”
正批阅着奏折的赵启将淡淡的说道:“明天的科举尤为重要,万不能出任何差错,你明白吗。”
“卑职知道,国子监考场现已布置完毕,里三层外三层,便是地下三层也已经被臣等摸得清清楚楚,绝不会有任何恶闪失。”
赵启抬头看了王基一眼,说道:“朕向来不喜欢说太满的话,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皇上说过,只要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有可能产生变数。”
“不错,”皇帝放下笔,起身看向下面的三人,说道:“顾崇之死,至今有些人都还没有发起过反击,这样的平静让朕觉得很不寻常。”
“微臣也觉得奇怪,”
眉宇间布起愁云的胡青山说道:“不过,这几天虽然涌入京都城的学子很多,但一直没发生什么状况,很是安静。”
赵启却是想到什么,问道:“这几日不是各种诗会雅会之类的很多吗?”
“这倒是,”王基沉吟道:“今天就在我们鹤云松酒楼就有三场,都是些颇有盛名的才子做聚集的,我们的人也参与其中,未曾发现什么端倪。”
“都是那里的才子,说来听听,”赵启好奇询问。
“今天的三场聚会,分别是梅山才子颜君白,镜湖才子公孙羽还有西原才子费思舟,”说起这三个人,王基霎时口若悬河起来,
“皇上,这个颜君白却也不陌生,他的堂兄便是当初在西海县内不知天高地厚要找皇上博弈的颜落,颜君白出自颜家嫡系,”
“其父正是梅山郡郡丞,颜家当年本在西元发展,被柳家排挤了出去,如今已在梅山扎根。”
所说的柳家自然就是如今朝中气势正盛的柳渊一家了。
如以地域划分如今朝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便是继韦一行西原集团崩塌后形成的西元集团。
西元集团以顾东明和柳渊为首,不过顾东明宗族在西川并不在西元,和以往韦一行集团大部分官员都出身西原有所不同。
除了西原集团外,便是京畿士族。
曾经京畿士族还是颇为强大的,如大将军袁世才,太常卿孟鸿,执金吾耿斌等等一众强有力的大族,不过随着吴王的失败,京畿士族在朝中的力量早已是大打折扣。
不过,若论整体实力,京畿士族毋庸置疑是最为强大的,然而,京畿士族四分五裂。
就如身为开国功勋的钟阳钟家,便紧紧的抱紧西元集团,还有叛逃之前的裴安裴家亦是如此。
再如身为外戚的袁家,又自成一体。
另外,同为开国元勋的方正南方家已是毋庸置疑的皇党。
太祖皇帝的十二开国功臣,及至今日,也只有方钟曹盖四家了,曹家家主曹开得益于建昌十五年燕越联合进攻昭国,从中获得兵权后逐渐上升。
盖家虽和皇家有亲,然至今盖舒文也只是小小的驸马都尉,在京都城诸多大族里,如不论爵位,已经没多少地位了。
除了四分五裂的京畿士族,在朝中还有一支自皇帝登基以来新崛起的力量——镜州士族。
实际上。
大臣们私下一般不会称皇党,而是称镜州集团。
如向伯符方正南黄庭柱这些京畿士族便被放在镜州集团之中。
若只是镜州士族,便只是以陈玄默和荀绾为首的党派。
随着赵启先后成立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部,官员在极大的程度上进行了调动,而无论是朝中那方势力举荐的人,只要是在当初大朝试上取得不错成绩的人,
赵启都没有驳回,一应同意,四品以下的官员赵启也吩咐向伯符不必与他们较真。
故而,如今无论是六部还是才成立的通政司中,都有很多西元集团的人。
就如此刻,随着鸿胪寺卿裴安叛逃朝廷,各方都开始了争夺这鸿胪寺卿的职位。
按理说应该鸿胪寺少卿接任,不过鸿胪寺少卿周胤本来就是因当年的吴王之乱才上来的,而周家乃是极为坚定的西元集团一党,
现如今的少府寺卿周涣就是柳渊一力提拔上来的。
对此,向伯符自然不愿意将其提拔上来,于是让荀绾举荐了前丞相刘然刘家的刘安国。
刘安国现正是上阳令尹,去岁赵启出京经过上阳时,将袁成流放即便,之后便是刘然运作将刘安国扶到上阳令尹的位置,
虽然刘安国才在上阳一年,不过他原是北川安陵郡太守,比之周胤反而更有竞争力。
不过就在此时,沉默的袁家突然出现,卫尉寺卿袁定然就举荐了吴王之乱后上任西襄太守的袁子晋,且前几日袁太后也在赵启耳边说袁子晋的好话。
后宫不能参政这种话他自然没法对袁太后说,袁太后看起来对于如今袁家在朝中逐渐式微似乎也有所不满。
王基几句话让赵启再度思虑起如今朝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好又看见一份举荐袁子晋的奏疏。
乃是虎贲中郎将袁虎成直接举荐的,此人倒是一点儿也不避亲。
想到袁家现在,袁师督袁虎成两人掌握了羽林虎贲两大禁军,卫尉寺卿袁定然又掌控着部分南军将士,这样的势力可一点儿也不弱。
在他看来,这比西元集团带来的威胁更高。
毕竟,顾东明等人在如何,手中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他并不是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