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手中无剑
其实在当下去动察举制是极不合时机的。众所周知,改革就要流血,但赵启还没有拥有足够的权利去让对方流血,更不要说科举制是在直接挑衅世家大族乃至朝廷各级官员。
不过赵启为了收陈玄默和荀绾两人之心,就说了出来,也成了君臣之间一种共同的理想。
这个世界,每个人所求皆有不同。
像王基方源之流,对于权柄看得极轻,一者喜欢女人钱财,一者喜欢逍遥放浪。
陈玄默荀绾这样的人就与之截然相反,不过赵启不知道他们是否贪念权柄,但他可以确定这两人都是属于对自我人生有高度追求的人。
他们的理想在朝堂,在大昭,在天下,那怕是流血牺牲也甘愿为之奋斗。
故而,在听到科举制对朝廷有大利之后,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家族,反而是在想应该如何以科举代察觉。
亦震惊于才十一岁的皇帝陛下,竟能侃侃说出这等利国利民的国策。
就凭此,也足以令他们两人为之献出一生。
“陛下,原来是陛下,”
桓浩震惊失色,朝赵启伏首拜下,“陛下所思所虑无不为天下生民着想,这科举制一经实施,将会为我带来无数人才,甚至可以吸引燕越两国寒门学子迁徙进入我朝。”
赵启瞧着桓浩激动的模样就知道这老贼秃根本就是装的,不过他能听陈玄默讲一遍科举制就能思虑到燕越两国,
倒是让赵启颇感惊讶,桓浩在他的认知中,康帝在时所献的诸般策略,无不给难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现在居然还能理解寒门,理解燕越两国底层民众没有上升通道。
“如此说来,侯爷也认为这科举制应该实施了?”
“应该,”桓浩毫不犹豫,他在宫中待了几十年,还在先帝的旁边跟着治国,这些东西他听后就能明白大概,
赵启又正色问道:“侯爷可知,朕所提出的科举制将会彻底否定如今朝中以门第,以出身作为选拔官员的特权,如此侯爷也不怕?”
桓浩笑了,两道白眉从眼前垂落,“陛下,老奴这等阉竖,从跟了陛下那天开始,就没有门第出身了。”
作为宫中阉党的首领,桓浩天然就是和这些世家门第对立的,他根本无所谓选择不选择。
何况现在赵启手中不止捏着他一条死罪。
其实去杀了已无武力的袁世才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就凭赵启留下那些人也很难保住袁世才的命,
但杀了袁世才他非但不一定能够毁灭自己在赵启手中的把柄,还会因此得罪圣后,更会失去好不容易和皇帝培养起来的信任,这就完全没必要去冒险。
“老奴省的,但老奴深知陛下所举将会使我朝强盛,乃兴强国强民之举,”
桓浩表现出浓浓的求生欲,“老奴这等阉竖,此生唯一的愿望就是看着陛下中兴大昭。”
赵启笑了,说道:“既然侯爷没有异议,这件事朕就交给侯爷去办吧。”
“啊?”
桓浩懵了,“现在?”
“是啊,朕看侯爷年事已高,此事还是尽早提上日程为好。”
“可是陛下,这.这要是让天下世家大族听见,恐怕会掀起腥风血雨的啊。”
“哎~”赵启打趣道:“侯爷手握重兵,谁敢不从,斩了便是,况乎改制那有不流血的。”
桓浩怔了怔,旋即明白了小皇帝为什么这么说,此前在朝会上,韦党成员火力全开,但是他却没有。
再感受到旁边向伯符地狱般的目光,他猛地朝赵启跪下,“老奴有罪。”
赵启见他明悟过来,一锤落在桌案上,“桓浩,你身为顾命辅政大臣,朝堂之上畏韦如虎,你可知罪?”
仿有一道龙吟声发出,“若你无罪,那就是朕的过错,朕现在就起来给你赔不是,”
“老奴知罪,老奴确有畏惧,但老奴也并非什么都没做啊。”
赵启拂袖,“起来吧,侯爷刚才也说了自己和那些人的关系,既然如此,就别想着你退一步他们会让一步。”
“老奴谨遵陛下教诲。”
赵启长舒一口气,缓缓起身道:“改制需徐徐图之,陈卿和荀卿也不能操之过急啊。”
陈玄默点头说道:“陛下,纵观古往今来革新之举,手中无剑者大多功败垂成,如今陛下麾下虽有影密卫和”
说到这里他看了桓浩,“和羽林军,但若真行革除弊政之举,依靠这些力量终究不够。”
赵启对此深以为然,陈玄默说的还算是好听的。
羽林军里真正听从他命令的只有王基张子钧所部,其余华秋统率的部分大都是以桓浩为主,他只能通过桓浩来控制。
反观韦一行,外有前将军韦刚所领襄军,内有光禄勋下诸禁军,还有京辅都尉韦和所令兵马,这都是赵启远远不及的。
要知道手中无剑和手中有剑不用是两个道理。
陈玄默见赵启认可,接着说道:“方郎中乃陛下左膀右臂,方家一族更是功臣之后,可谓满门忠烈,如今锁阳候执掌精锐北军,”
“陛下此时应试探锁阳候的态度,若陛下能助他彻底掌控北军,锁阳候定视陛下为君父,依锁阳候的秉性,也断然不会拥兵自重。”
陈玄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口若悬河,“另陛下所设影密卫一部,臣以为多是江湖侠士不是不可,但应加以训练,”
“毕竟江湖人煞气过重,不受管束,而影密卫所负之责尤为重要,品性不端之人不能胜之。”
“陈卿所言令朕醍醐灌顶,”
赵启毫不吝啬的赞叹,“今日朝会,韦一行的强势超乎朕之所料,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朕手中无剑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