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老革命遇上新问题 - 从亮剑开始的不合理 - 坐看冰轮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老革命遇上新问题

耕种,为什么叫耕种,因为是两个工序,耕是深耕,将表皮的土层扣到地下,为的是保墒松土。

种,才是将种子种到地里,老话讲“三耕”,是指收了春小麦将根茬扣在地里一耕,秋天收了秋粮一耕,春天种粮食一耕。

除此之外,还要将杂草、灌木、作物根茬用钉耙拢在一起烧掉,这叫烧荒;将两块梯田之间的土棱铲平,这叫修棱,为的是增加土壤养分;在田地边上磊起一道低堰,顺便将自己田地边上的土棱上的杂草灌木铲掉,这叫修堰。

不过,春季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大火就是了,王立一个没注意,就出了事,那是四月末的事,王立注意力都在机场上,结果,一下子就把他惊呆了,那火大到了从山崖这边,一股风就窜到了山崖那边,根本就灭不掉,只能远远铲出一个隔离带。

为了这事,动用了两个营的战士,花了两三个小时才扑灭,过火面积达到了七千多亩,事后找到了源头,就是烧荒烧出来的事情。

但是,就算是出了事情,还得烧啊,不烧怎么办?草木灰含有一定的硫,可以起到天然杀菌杀虫的作用,毕竟,杀虫剂和化肥被拿去造炮弹了,只能用这玩意了。

新十旅走了,剩下独立团,王立感觉劳力明显不够用了,连种地的速度都慢了起来,尽管已经是上午种地下午训练了,速度仍然有点慢。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萝卜、南瓜、茄子、西红柿(洋柿子)、架豆等高产蔬菜也在河边上种上了,种菜要有水,要不然是养不活的,红薯也是在河边种着的。

红薯这玩意浇得上水和浇不上水产量完全是两个概念,雨水丰沛的年景红薯产量高但是味道不好,如果干旱的年景产量低但是味道好,靠河种就是追求产量了。

毕竟红薯折主粮只能三折一,变成粉条更是只能五折一,五斤红薯才能出一斤粉,而且也无法与白面相比,只是比高粱面强一点,也仅仅是一点而已,甚至稍逊于玉米面。

南瓜也是这样,也可以代粮食,而且产量很高,某些品种可以亩产上万公斤,当然那是水、肥充足的情况下,也需要靠河流生长,而且需要长时间打理,比一般都作物更加难伺候。

三月份就已经开始在花盆里育了种的,等到了四月中旬才敢移栽在地里,没有塑料薄膜的情况下,昼夜温差太大,对于幼苗不是什么好事情。

南瓜缺点也明显,不耐储不说,水分含量又很大,用来熬稀饭倒是不错,可以减少吃小米的数量,说不定还能增加那方面的能力,老一辈不是说嘛,红薯饭南瓜粥,老婆一个孩子一堆。

在看到了河之后,王立本来还准备搞一把网箱养殖来着,只是受制于此时的生产耐腐蚀的绳子造价实在太贵只得作罢,改成了鱼塘制,做桑基鱼塘果基鱼塘也是蛮好的。

夏粮快要收了,赶上往年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时候,典卖田地、妻女甚至自己的都大有人在,而日军也在这个时候频繁的开始了扫荡。

虽然王立这里是根据地腹地,一路上的永备工事也在逐步修建中,但是,依旧能从医院那边,常常听到那里那里遭遇日军扫荡了,需要支援的消息。

最近赵主任的心情可以说是向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5月20日,榴弹炮就到了,但是看着这些小两吨重的大炮,这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眨了眨眼睛,犯了难。

对于这种高级武器,他是后墙根下寻摸—找不着门啊。

首先,八路军没有多少人会开汽车,其次,八路军没有多少汽油,还有就是八路军普遍文化程度不够,而操作超视距的榴弹炮必须要会三角函数,也就是说需要高中文凭。

不会开汽车,就拉不走榴弹炮,这玩意比碾盘可重多了,一个班的战士都拉不动,巨坑无比。

其次,八路军没有多少汽油,就意味着,汽车很快就会趴窝,然后,榴弹炮跟着趴窝。

一门榴弹炮,配牵引车一辆,弹药车一辆,炮车一辆,而这些车都是油老虎,就凭延长油田那点可怜的产量,连一个榴弹炮连都供不起,而且那些油还不一定运的过来。

而高中文凭,在八路军乃至中央军都算是知识分子了,怎么可能拿去当炮兵?

“也就是说,咱们连一个榴弹炮连的炮兵都凑不够?”王立惊呆了:“咱们不是有很多知识分子吗?”

“那都是文科的啊,再说了,拿那些人去当炮兵是不是太可惜了?”赵主任有些犹豫,毕竟当初就是打到连参谋都派上战场,也没有动过这些人。

“糊涂啊,整个国家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中国都没了,还要知识分子干什么?”王立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与其等着日本人打过来,还不如先准备一下,哪怕是以后留着当炮兵教官也是好的。”

“这能行吗?我怕老总不同意啊。”赵主任还是有点担心,现在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兵,在总部眼里那就是心头肉啊。

“那就尽快招收东北军、北洋军的炮兵,看看咱们部队里有没有老熟人是炮兵,找来的炮兵如果技术好,那么视情况给一定的奖励。”王立只能这么做了。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七拐八拐的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就好比当年王立在镇上和同学打架,结果一找人发现,两个人居然是没出五服的亲戚。

还有就是王立上课看刘备,结果被老师抓包了,然后,叫来家长才知道,这个老师也是亲戚,而且是表姑,还是老亲戚呢。

“嗯,我看可以。”赵主任觉得这事还算靠谱,于是先带了一个连的炮兵,住在了机场开始了训练,找人的事情可以慢慢来,但是训练也不能落下。

这一开始训练,赵主任又犯了难题,他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迫击炮手,文化水平有限,山炮吧,虽然很难,但是创造条件还是可以上的,可榴弹炮他是真不会玩啊。

炮队镜不会用,测距仪不会用,射表看不懂,两眼一抹黑的老同志表示自己压力山大,第二天就老实的向老总打电话,表示自己不能胜任这个重要的任务。

“不会用就去学,一边学一边练,总之,咱们八路军就你还算是懂点炮兵,其他的人更不懂。”老总一句话就把赵主任按在了榴弹炮连。

也是这一句话,让赵主任用了心,白天去训练部队,晚上就去和赵刚去学习文化,赵刚本来就就在教李云龙学习,本着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的原则,收了赵主任和他的兵。

结果,赵主任和炮兵们学的很快,李云龙却一脸不耐烦说什么:“学个屁,老子就是不识字怎么了?常凯申倒是识字,一口一个娘希匹。”

“识字再多有什么用?能打跑小鬼子吗?”

王立的惯性思维虽然有些改变,但是二十多年构筑的三观,怎么可能会两三个月就能改变?

随着和范旅长以及赵主任这种在前线长时间作战过的军官交流后,王立越发觉得自己的想法真的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

他还是太理想化了,他总觉得炮嘛,还是越大越好,但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八路军现在勉强只能算是轻步兵,连人手一把步枪都没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拿着冷兵器上战场。

他明明知道八路军的炮手文化水平低,却一再将本不属于他们的压力压在他们身上,这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自以为是,开始真正试图以这个时代的思想去考虑问题。

在长治地区,甚至山西地区,八路军还是处于守势的,频繁转移的时候,两吨的重炮是不是能跟得上部队的转移?八路军和日军的火力差距是不是几门榴弹炮几十门山炮就能够拉平的?

以目前八路军的需要,可能更需要一些步兵的轻武器,而不是重武器,首先八路军很少攻击县城,所以75野战炮已经足够使用了,其次,其次还要经常转移,长治阳泉山高坡陡,这么重的炮能不能快速转移?

还有一个问题,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重炮还有多大用处呢?恐怕打不了几轮就要被迫转移吧,一门75山炮比70门60迫击炮还重,但是一门75山炮明显不够一个旅用,但是70门60迫击炮加持下,这个旅绝对算是火力强大。

白面馒头和大米是很好吃,但是比起一顿好饭,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足够多的食物,哪怕只是魔芋、只是红薯。

红薯魔芋缺点是很多,吃了反酸胀气,不禁饿,还总是放屁,反起酸来,胸口喉咙里都火烧火燎的,但是他能让人活下来啊。

一夜没睡的王立再次找到了赵主任,这两天他睡眠时间也不足,两个顶着黑眼圈的相遇,王立率先开口说道:“赵主任,你说我是不是错了?”

“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对于八路军走向正规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比如你提出的的诸兵种合同作战的想法,连总司令都是有很高的评价,更不要说你提供的大量物资了。”赵主任很是疑惑,他不明王立为什么要这么说。

虽然王立的武器装备来路不明,但是东西已经拿到手了,已经在用了,继续去刨根问底,去捅破这层窗户纸,除了打破目前还算是友好的关系之外,并没有任何益处,作为实用主义者的老将军们并不打算拆穿王立这个拙劣的把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