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魏3江的亲人们 - 寻针 - 人到四十骑蜗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寻针 >

第41章魏3江的亲人们

1938年11月11日岳州沦陷,三湘震动!

朗州省立二中教师宿舍住房很紧,郑桂英就住到了钱家新码头的韩家货栈里。

晚上,韩必朱请魏三江来家吃饭。

魏三江来的很晚。

今天岳州失陷的消息传来,警备司令部紧急召开“誓死保卫大三湘”,朗州军公职全体人员动员大会;大会以后县府秘书长又召集县直各机关开了个响应号召,积极准备的中会;中会过后警察局又开了个精细布置,落实到位的小会。

最后,由常平安带领各头头脑脑四处视察指示了一圈才散。

散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小县城没有路灯,天上无月无星,地上漆黑一片。

魏三江打着手电筒来到了货栈大门外。一阵乱吠之声后,韩必朱打开了货栈的大铁门把他迎了进去。

韩家的货场很大。

离大铁门三十米左侧有一栋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的砖瓦平房,第一间住着四个常驻货栈的员工,第二间是办公室,第三间就是韩必朱两口子住所。

平房正对着的是一大片空地,空地两侧有一高一矮五百平米左右东西朝向的砖体木屋架人字坡面大瓦顶仓库。

整个货场用高高的砖墙围着,仓库和住所都亮着灯,空地上整齐的摆放着几百只大油桶。

“今天开了一天的会,来晚了!让你们两口子久等了!”魏三江一进韩必朱家门,就忙对着郑桂英道歉,顺手将手里用麻绳串着的两瓶白酒放到了餐桌上。

“三表哥!咱自家人吃个便饭,还提什么酒啊?还怕我家没酒喝吗?”郑桂英客气道。

韩必朱也忙跟着附和。

魏三江解释道:“来得太急,我又不会买东西,就提了两瓶酒来。自南京一别,我们有三年多没在一起吃饭喝酒了,今天正好喝点。”

酒菜早已备好,只等魏三江来入席,他既已到,马上开吃。

韩必朱举起酒杯对魏三江道:“三表哥,你当年要调到朗州来,我们当时都不理解。现在看来,你来朗州还真来对了!你要是还留在南京,说不定人就不在了。来!为我们都还活着,一起干一杯!”

魏三江也举起了酒杯道:“必朱,桂英,来,我们干!”

韩必朱给魏三江夹了块鱼道:“三哥,你尝尝我做的糍粑鱼有长进没?”

魏三江尝了口道:“嗯!不错啊,有些毛家菜的味道了!”

韩必朱边给魏三江斟满酒边道:“跟你和小叔是没法比的!但我好歹也是韩家人,学不到精髓,皮毛总还是学到了的!”

所谓糍粑鱼,就是将三斤左右的草鱼去头去尾,鱼身切成两个巴掌大,先腌制,再下锅烧制做成的形状像糍粑一样的红烧鱼块。其味浓郁,肉质鲜嫩,入口即化。

魏三江夹起一块靠近鱼尾中刺边带着鱼皮的鱼肉对韩必朱道:“糍粑鱼做得到位了没有,一看鱼皮,二看靠近鱼尾的这块肉。你看这块肉,鱼皮和鱼肉还沾着,沾着部分的鱼肉就显红色,这就是你腌制的时间短了些。”

又把鱼块底部翻过来道:“另外,下锅时油温高了。你看这肉,还不够黄。你肯定翻煎的时候看见中间接近锅底的鱼皮已经焦了,再煎就会糊,所以就加水开始焖煮了,其实这时两头还没有煎好。完全做到位的糍粑鱼的皮可以整张揭掉,不沾一点鱼肉,而鱼肉表面都成金黄色,不显一点红。”

郑桂英举起酒杯笑道:“你们呀!这凡是和韩家沾亲带故的,到一起吃饭就少不了谈做菜手艺。其实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个样子容易,真要学成,那是得看悟性的!三哥,你老弟可比不了你和小叔的悟性,能做成这样就很不错了。来,我们不聊这个了,我们两口子敬您一杯!这以后在朗州,我们还靠您多关照呢!”

魏三江忙举起酒杯道:“都是自家人,说什么关照不关照的,只要是我能办的事,你们随便说。来,我们干了!”

魏三江放下酒杯问道:“姑父身体还好吧?也是三年多没见了。姑姑身体应该是蛮好的,一点都不显老!我去年这时候回去看她,带着两孩子忙上忙下的,身体硬朗得很!”

韩必朱继续给魏三江满上,回道:“我爹他身体也硬朗着呢!小叔交给他的又不是什么体力活,平时吃得好,睡得香,至少还能活二十年。就是把我娘给辛苦了!去年刚从南京搬到长沙,小叔又让我们送刘师长和唐帮办他们家人去重庆。这一路又是山又是水的,带着孩子实在不方便,只好放我娘那了。”

韩必朱又举起了酒杯道:“三哥你放心,现在小叔把我俩安排到朗州来了,过两天等我这里都归置好了,就去把她老人家和孩子们接过来。你以后就别在外面吃了,就天天来我这。你知道的,我娘她念叨你可比念叨我多得多!”

魏三江五岁就没了双亲,全靠姑姑、姑父养大,对他又有如亲生,他和二老的感情深得很。

他和韩必朱也很要好,虽然比他大了三岁,但两人是同班同学,别看他姑父不同意他和韩佩东一起上学,但是在支持他读书这事上却一点不含糊。

考中学的时候,魏三江考上了省立一师,韩必朱从小对读书没兴趣,什么学校也没考上。

魏三江觉得去那么远的地方念书,身边一个伴也没有,就不想念了,想着在韩家的饭馆里当个厨子就行。

他姑父韩福东坚决不同意,硬逼着他去长沙念了书。

韩福东告诉他,不让他和韩佩东一起念书,是怕他念着念着忘了自己的身份。人要忘了自己身份就会摆不正位置忘了本!

如今让他去长沙好好念书,是因为看他是块读书的料。人只有念更多的书,才能办更大的事,他得为老魏家培养人才,那是他做姑父的责任。

他姑姑也是极力劝他继续念书,争取以后能端上公家的碗,她就能对魏三江死去的爹娘有个好交代了。

正是在他姑父、姑姑的影响下,魏三江高中毕业后就去考了浙江警官学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