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水一样的温柔 - 激荡人生从1991开始 - 策马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2章水一样的温柔

交相呼应之下,苏州市的人们才发现,远在东临市闹了一个大笑话的摩托车工厂竟然出自于星运公司之手。  于是媒体界又是一阵哗然,行业内的一些老板专家互相通着电话,把星运两个字当笑话谈。

“云淡风轻”作为媒体战场上的雇佣兵,是第一时间扛不住压力的。她主动给周运良拨去电话,把周运良给骂了一顿。在她看来,周运良就是一个引火烧身的疯子。

叶虎和胡志秋也纷纷打来电话,以含蓄的方式宽慰周运良:摩托车行业混不下去还可以回咱们的自行车行业嘛。

秦老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声援周运良,但在一片滔天声浪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为此秦老还亲自找周运良谈了一次。

面对这些人的关心,周运良不止一次地解释说没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过他的这种自信在别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执拗。

解释到后面,周运良便不再对任何人解释了,每天最多打两个电话,一个是给老姐,一个是给苏婉如。

这两个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但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周运良无脑相信。

哪怕天快塌下来了,只要周运良说没事我能顶住,那这两个女人也会选择信任。

其实世间之事一向如此,眼界的高低决定成就的大小,而成功者往往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

先知者,悲愤远去。后知者,无声呐喊。无知者,岁月静好。愚知者,一片狂欢。

这种不被理解,周运良在上一世早已体验过无数次,所以才练就一副铁胆钢肠。

而这一世周运良是庆幸的,至少在半夜抱着电话和苏婉如聊天时,依旧能感受到那像水一样的温柔。

在东临市一个最为普通的商场大门旁,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多了两个奇怪的大玩具,外表看来是一个巨大的塑料壳,花花绿绿的颜色,可爱的花仙子卡通形象。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用一块钱换来十个硬币,把孩子抱进那大玩具里,并投入一枚硬币。

大玩具被激活了,缓缓地摇摆起来,一边摇摆一边播放出清脆的童谣。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

花花绿绿的形象也好,清晰入耳的童谣也好,立即吸引了许多行人的注意。

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行人,就算他们不想过去看,都会被孩子强拉硬拽过去。

“妈妈我也想玩儿,看起来真有意思。”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拉住妈妈说道。

“就是摇来摇去有什么可玩儿的?”妈妈似乎很精明,才不想花这种冤枉钱。

“我就是想玩儿嘛,呜呜……”男孩直接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妈妈不忍,心想玩儿一次又不贵,便把男孩也抱入摇摇车。

聚过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前面的孩子没玩儿完,后面的孩子干着急。有几个两三岁的孩子等急了,抱着家长的腿上蹿下跳。

那两台摇摇车是商场经理让人安排的,此前并不看好这两台设备能赚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才让人安排了。

结果才一个早会的时间,商场经理被门口排队的景象吓了一跳。

真没想到这玩意儿竟然这么招孩子喜欢。

于是紧急联系商家,再多订购十台,他又把商场里面的各个楼层显眼的位置都摆上了摇摇车。反正又不占地方,也不需要多少维护,放在那里就能赚钱,这种买卖去哪儿找?

商场的电影院门外也摆放了一排造型各异的摇摇车,红色小汽车的,白色小飞机的,更吸引人的是那辆童话故事里南瓜马车样式的。

一个五六岁的洋娃娃般的小女孩儿安静地站在南瓜马车面前一脸向往。旁边的爸爸一会儿看看摇摇车,一会儿看看自己女儿,毅然决然地抱起孩子放在车里,投币启动。

小姑娘瞬间乐开了花,随着南瓜马车前仰后合地摇了起来,吵闹的音乐声都盖不过她欢快的银铃般的笑声。

爸爸站在一旁满脸的欣慰:这个大玩具真不错,竟然能逗得孩子这么开心!

音乐声夹杂着欢声笑语,很快又吸引了大批的孩子驻足围观。

“妈妈,我要坐小汽车,我也要摇啊摇!”

“爷爷爷爷,我要飞机,飞机!”

“我也想坐南瓜车,我也是小公主!”

一排十来个摇摇车,不一会儿就坐满了小朋友。童谣的声音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这些景象只是一些小小的缩影,相同的场景发生在东临市其它各个商场,也发生在全国各个城市。

依托于承运集团早期打造的销售网络,摇摇车一经面世,便立即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景象。

大人似乎无法理解那样一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甚至看起来略显粗糙,只会前后摇摆的普通玩具,怎么会对孩子形成那么大的吸引力?

也许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本就很简单,摇摇晃晃听首儿歌,那是一种大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快乐。

市场口碑打开,链式反应形成,所有商家都在寻求摇摇车的货源,全国各地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

东临市工厂的初期四条产线,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于是紧急增加了十六条。

得益于摇摇车的构造简单,新增的产线也能尽快完成,但工人的数量明显不足。

工厂开始大张旗鼓的对外招工,给出的待遇更是让无数人眼红。消息传开,附近好几个地级市的闲置劳动力全都涌向东临市工厂。

总之一切迹象都在表明,这个工厂正在以某种夸张的速度盈利,许多记者打算去采集第一手资料,

但可气的是,这家曾经被所有人视为笑料的工厂,对外官宣拒绝任何采访。不甘心的记者们只能守在工厂门外。他们无法采访到工厂的管理者,却能看到那一辆接着一辆满载的大板车,拉入工厂的是各种各样的原材料,拉出工厂的则是一车车的成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