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各方登场
一段欢快的手机铃声从下夏雨手机里面传了出来。显然庇护所的人都已经到达了学校周围,夏雨立即向庇护所有战士下达命令,准备进攻。
伴随着即将落下的夕阳,庇护所的战士向着学校内发起了进攻。
这新出现的一股势力一下子让,共鸣幸存者压力大减。
不过还是一不小心出现了一些伤亡,但是随着庇护所内的战士加入战斗,他们很快就和庇护所的战士相互配合,两方势力就合作着开始清理周围的变异体。
变异体的实力进步是非常快的,在夏雨建立庇护所的期间,变异体的实力在迅速的增长。
再加上变异体的数量实在太多,其中不免出现一些特殊的变异体,魂力一直是一种很奇怪的能量,会伴随着受体不同,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这些变异体也如同得到了异能一样,觉醒出与他们体质相关联的能力。
而这些有自己独特能力的变异体才是最危险的,相反的那些已经活下来的共鸣幸存者,全体都觉醒了特殊能力。
这也是夏雨一直奇怪的一件事,共鸣幸存者的数量从一开始发生共鸣现象,就有一些太多了。
在那两个世界像这种共鸣幸存者的实在是少的可怜,但在这个世界共鸣幸存者的数量,竟然可以和变异体持平。
夏雨一直对此有很大的疑惑,而管理局电话不能接通也带给他心里浓浓的不安。
下面的战场夏雨是没有进入的,幸存者和变异体的实力下面这些变异体自然不会对手,更何况他们现在是两倍的兵力。
而夏雨现在则是要前往学校的礼堂,然后收编这些学生。
按照正常的路线夏雨吞并了学校这股势力之后,应该可以在z市建立起一个圈子,而在末世里这样的势力也可以说是不算小的了。
但是等夏雨到达礼堂之后便出现了意外。
在礼堂的周围出现了许多穿着迷彩服的士兵防守,而在礼堂内,也有许多穿着黑色西服的人在给学生和老师们做着登记。
夏雨见到这种情况就藏了起来,难道军方的人来接管学校了?不可能的,以现在这种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官方组织的,而且看着他们井然有序的模样,显然这些军队都没有受到一丝的影响。
这些军队绝对不是本市的驻扎军队,一定是从外界进来的,但是他们是怎样瞒住自己进入学校的。
自己也没有看到有直升机进来呀,即使这些军队有可能是官方势力,但对夏雨来说这也无异于插队一样,像被人提前摘了桃子。
学校的这个设备一定是自己提前预定好的,夏雨不禁在心里升起了不好的想法,在其他的世界,他也不是没有干过,一些打着官方旗号的组织里面的黑暗甚至比一些民间组织更为恶劣。
夏雨有实力将这些人全部清除,但是他还是放下了内心的冲动。
他要先观察一下再动手,确保没有意外发生或者防止自己做错事。
因为有些事如果一旦做了,那么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夏雨慢慢的潜行,然后来到了学校礼堂的上访,仔细观察着这些官方组织究竟是什么人,听着他们的谈话。
夏雨可以确定这些人是真正的官方组织,而不是一些势力假扮的。
夏雨偷偷藏到了一个角落,打算抓着一个舌头,确定一下外界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并不想和官方组织进行对抗。
而此时一个士兵,因为尿急来到了礼堂的卫生间,在一阵哆嗦之后,他打开了,洗手时开始洗手,然后就从镜子里看到了夏雨。
士兵刚要喊叫,就被他捂住了嘴,然后士兵就感觉身体像是失去了控制,之见夏雨眼中出现了旋转的波纹,眼前的士兵就被催眠了。
“你们从哪里来的?”
随即夏雨就开始询问,这些部队是从城外的一个地下通道而来的,而且这个通道竟然不是现挖的,很久以前就存在。
而在接下来的询问中,夏雨听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
发生共鸣现象的竟然只有z市,对于这种共鸣的发生,官方早就有了预案,似乎是早知道会有共鸣发生。
而幸存者的出现也是人为控制的,在上一批国家注射的育苗中就有抵抗共鸣现象的物质。
z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验地点。
显然夏雨也被这个消息吓了一跳,不可能官方怎么会如此的做。
而因为夏雨的心理活动,他的控制弱了一丝,让士兵挣脱了他的催眠。
而夏雨也没有想到这个士兵这么快就拉响了信号。
夏雨只能先将这个士兵击晕,然后开始逃离这里,边跑还边向手机里发短信,告诉庇护所的人向另一个集合点集合,计划有变。
而外面战斗已经快到了尾声,所庇护所的人接收到夏雨的消息,然后就开始快速的离开了战场。
而幸存者们虽然对这些人的行为感到奇怪,但是因为战斗已经到了尾声,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做出多余的动作,就任由他们离开了。
而这些幸存者是不能离开的,因为他们是这些学生的家长。
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也要一直保护这里的孩子。
而此时在城市外面一个显示器里,正播放着这些庇护所人撤离的画面。
在显示器前,有一个有这锐利眼神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拿起手里的通话器,“信息部查一下信息,他们为什么要撤退?”
夏雨和庇护所手机里联系的声音全部都传到了这个青年的耳中。
之见青年眯了眯眼说:“既然他们已经发现了,就都抓起来了。”
伴随着这句话,在学校周围埋伏的一些士兵,瞬间从各处出现在了庇护所人的面前。
夏雨看到面前出现的士兵,然后将电话挂断,“你们隐藏的很好!”
“夏先生我希望你不要反抗,这对我们双方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