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麻衣相士
第二天早上,老林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准备吃早饭。
“咳咳,”老林清了下嗓子,扫视了一圈围坐桌前的、高低错落的孩子们,对一众家人说道:“从今天开始,在咱家,你们这个最小的弟弟,我已经给起好了名字,叫林小军。”
老林看了一眼,正抱着林小军喂食的林老太,继续说道:“以后在我们家,谁也不准给我老五、老六、老七的叫!”
可是话音刚落,围着桌子转悠的大儿子一跳一跳地来到老林身前,钻到老林大腿中间倚靠着。
老林一把将他抱起,在大腿上放下。
大儿子手里抓着个小汤勺,两只小手胡乱地比划着,嘴里不停重复道:“老六、老七,老六、老七......”
憨态可掬的模样,一下子引得全家老小都前仰后合地笑了起来。
老林在大儿子的小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以后叫林大军,你弟弟叫林小军!记住啦!不准乱叫!谁也不准乱叫!”老林郑重其事地说道:“以后谁要是敢乱叫,三天不给饭吃!”
虽说起名是先从小儿子这起的林小军,可这老林脑海中也是灵机一动、灵光乍现:有小就有大嘛!顺手就给他大儿子也起了个名字“林大军”。
刚过了立冬,天上就飘飘洒洒的下起雪来了。村里街角处,不时传来孩童放鞭炮的声音,夹杂着嘻闹的叫喊。
进入腊月,村上红炉没有了活路,老林就很少往大队里跑了。还不错,年底生产队里算工分,老林家比去年多了不少,粮食比去年多分了130斤玉米和50斤小麦,另外还分了4斤半猪肉。分得多主要是老林带头建了大队里的红炉起的作用,另外林老太加上林大丽几个能搭把手干活的孩子,也参与生产队里的活计,勉强按了两个整劳力计算。
数算着过了腊月二十,稍大点的孩子们就开始围着老林他们,一个个的叽叽喳喳:“啥时候能穿新衣服呀?啥时能放鞭炮呀?候能吃馒头饺子呀?啥时候能吃肉肉呀?......”
常言道,过年如过关呀。
手里面只是握着寥寥有数的几个钱,老林和女人在过年这事上自然可不能大手大脚的花。
城里的集市上,老林骑着他那辆国防牌自行车,载着林老太先去扯了五六米晴纶的花布和一米多涤卡的蓝布。用的布票是省城革委会工作的本家林刚家大婶给的。城里人穿衣服都是买成衣,用不到布票,就拿回来给了林家女人。
然后他们又去买了个猪后肘,别的又买了些海带,山药等蔬菜,白菜、大葱、萝卜什么的等自家都有种的,回来也算是置办了过年的东西。
家里有台”蜜蜂牌“的缝纫机,孩子们过年穿的新衣服都是林老太自己动手做。手艺是自学的,先是照着书上的样式,用报纸练习裁剪,然后再从简单的衣物开始学习制作,居然也自学成了这门手艺。让林大丽和几个大点的孩子把缝纫机招抬出来,放在天井里最明快的地方,林老太就开始“突突”的蹬着缝纫机,给孩子们做衣服。花布给女儿们做衣服,蓝布给儿子做衣服。(注:天井,方言院子里面的空地)
顽皮的林大军手里拿根小木棍,在院子里追着自家养的几只大鹅,哈着热气不知疲倦地来回跑着,小脸通红通红的。
老林挽起袖子,用土坯和黄泥自己动手盘起了一台方方正正的大炉灶,架上那口大铁锅,等着炉灶干透了就开始用它来炸肉、炸豆腐、做酥锅。酥锅,是临泉本地的一道美食地方菜。就是把猪肘、整鸡、海带、莲耦、白菜、山药等,按次序在大锅中依序排好,加上水漫过食材,再放入葱、姜、盐、花椒、大茴等调料,用柴火连续烧火煮制,锅烧开了以后再用小火煮三个小时以上,用筷子一插,直到骨肉脱离、海带松软、白菜稀烂,就差不多到了火候,再盖锅闷一整夜,凉透了,第二天就能吃了,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据说,过年做酥锅,寓意吉祥,是有讲究的。比如白菜,那是寓意要发“百财”;莲耦,又叫莲生菜,是寓意要“连升”;整鸡,寓意“吉祥”等等。过年招待宾朋的时,从大锅中捞出几样来随手一切,做个酥锅拼盘,也不失风雅。
孩子们盼望着的农历新年,从除夕晚上12点开始的那噼里啪啦的烟花鞭炮声中,说来就来了。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从大年初一醒来就顿时没了忙年的压力。年初一早上叫”起五更“,越早越好,家家户户开始祭拜各路神仙和先人,吃团圆饭。都早早地开了大门,不能洒扫庭院,即使鞭炮的纸屑雪花一样的落满地也并不清理,意思是让来拜年的人们可以看到,证明迎接过年喜庆的热烈程度,是可以有所展示的。
拜年的人们成群结队的、三五成群的、身着花花绿绿新衣服,挨家挨户去拜年,耳边重复着千篇一律的乡音问候:“过年过得可好哇?”然后是受拜年的家主人满脸堆笑的问答:“好,好,你们家老的也都挺好的吧?”
孩童们总是最快的速度穿梭在人群中间,偶尔还能得到大人抓给的瓜子糖块,然后相互攀比着。
大年初一的多数时间,大街上、大门口,就成了男女老少众人啦呱和八卦的主要阵地。按照风俗,要等到过了大年初一,从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叫亲““回门”,这样才正式拉开走亲访友的序幕。(注:啦呱,方言是讲故事、扯闲篇、闲聊天的意思)
初一那天接近晌午,拜年的人基本上差不多了。太阳照在身上,格外的暖。林老太抱着林小军,来到大门口,和邻居的几个中老年妇女,在大街上闲啦起呱来。
并不宽敞的大街上,走过来一个推着百货小车的货郎,一边走,一边连连摇动着他那专用的拨浪鼓,不停的吆喝着:
“拿头发来换针使哦......”(注:这句是本地货郎专用的叫卖语,意思是可以拿头发辫子等东西来换他卖的商品。货郎,指走街串巷卖货的人)那拨浪鼓,上面是一个小鼓、下面是一个小锣,两侧各有两枚木制的小弹珠,一来回的摇晃转动,就能发出鼓乐的声音。
很快,货郎的叫卖和拨浪鼓声吸引来了一群围观的孩子。有的探头探脑的看个稀奇,有的七嘴八舌的叫喊,有的则跑回家拿东西去了。
一众妇人们却不感觉新鲜,依旧东家长西家短的啦着、可能是荤的素的都有聊,她们时而交头接耳,时而发出一阵咯咯的笑声。
就在这时,一阵奇怪的敲击声有节奏的传了过来:“当,当当......”还挺好听。
等走近了,大家才看清,来人是一个浑身上下穿着深色衣衫、身材不高但目光精亮的中年男人,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木块,另一只手里拿一块竹板,边走边敲击一两下。
妇人们都没见过这样的情形,平时最好事的座子(注:人名)家的女人把手里的瓜子壳,往前边路上一掷,问道:
“哎!你,干嘛的?敲打着个木头板,啥意思?说书唱戏的吗?”
中年男人在众人不远处停下脚步,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缓缓说道:
“这位大姐,小人粗通麻衣相术,是给人看相,测个吉凶祸福,混口饭吃。”
来人说话倒是彬彬有礼,穿着长相倒也干净,不象是一般要饭的人。再说了,大年初一也没人要饭呀。
“哎哟,还蚂蚁相?净是骗人的吧?”座子家女人不屑的道:“就这大冬天的,哪来蚂蚁?骗人也不会骗。”
话音一落,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中年人微微的摇头,轻声辩解道:
“我这麻衣相术,是以人之五官面貌、骨骼体态、颜色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并非大姐你口中所说的蚂蚁。”
“俺们才不信你这个,”座子家女人平时就爱出风头,这次机会更不会放过:“听你这口音,也不象我们临泉人吧?指定是个南蛮子。啧啧,你们南蛮子可最精了,就知道骗人!传说我们山上的金牛,就是让你们南蛮子盗走的。”
座子家女人信口连本地的神话传说也搬了出来,只说得中年人一头雾水。当街的众人们却哈哈大笑起来。
“走吧走吧,我们不信这个,我们也不看。”大家跟着一起起哄起来。
中年人无奈的抬脚要向前走,就在这时瞥见了抱着林小军站门口一直没吭声的林老太。
来人目光中忽然闪过了一道光芒。旋即,他朝着林老太微微一笑,双手一抱拳,镇定地说道:
“这位大姐,我看,你有七个孩子,两男五女。对吧?”听言语既象是问、又象是断定的语气。
众人混乱的声音一下子停了。
七个孩子,这可是全村任人皆知的。这人咋知道?
“天哪,真的假的?这人真的会看相呢?”大家心里不约而同的嘀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