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暗门玄机
苏三荀感觉这一对青年石狮子背后有些异样,古墓在地下尘封许久,表面落满灰尘,已经完全覆盖狮身,就在苏三荀转身之际,一个细微处有些异样,苏三荀定睛一看,是一句文字,吹开灰尘,上面写着“惊天动地泣鬼神,若进此门终无回”这一句话,若是不注意极易忽略。
苏三荀心想“莫非此门内有迷宫?迷宫处定有玄机。”苏三荀发现此门可进,但是如何进去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像旁边的那样明显有一个石门,而这里只是一堵墙,若是强进,危机重重。内部水银、硫酸等腐蚀性极强,喷溅而出,极易伤人,
环顾四周,玄机就在此石狮子身上,嘴中之珠,虽不能取下,但能转动,苏三荀尝试着转动珠子,果真珠子可以转动,就在欣喜之余,始终不见暗门打开,这下让苏三荀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话说,一般暗门旋动机关就是如此,难道另有玄机?古人的智慧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苏三荀思索着,看着这一对石狮子,开始发愣,脑海中不停的检索着暗门打开之法,思索片刻,索性试着转动另一个狮嘴之珠,果然能转动,两个珠子转动方向一致,还是没有反应。莫非这是个假象?苏三荀此时有了放弃的念头,眉宇间紧锁着,看着两个石狮子,互相凝视,莫非珠子也需要互相凝视?带着此种想法,将另一个珠子反方向转动,果然听到一声进入轨道的声音,两个珠子听到命令一般,自动旋转一周停下。
只听见石器相互摩擦的声音,墙壁出现裂纹,一个门的形状出现,突然这暗门开始下沉,石门下面是流沙,根据石门的自身重量,正好可以将事先设计好的坑中挤出,已达到石门自然下落,从而打开暗门,这真是高超的设计,石门下沉一大半变不在下沉。
苏三荀望着暗门内部,里面一片漆黑,似乎还有一丝丝蓝光,犹如鬼火一般,看着着实让人胆战心惊。此情此景,让苏三荀内心更加笃定,内部不凡。
苏三荀刚走进几步,发现里面是一个长长的走廊,墙壁呈现铜褐色,想必是长时间没有氧气造成,表面附着铜锈色,温度由凉爽渐转成温暖,越往里走,感觉越是热。表面的铜锈色也开始变得发红,苏三荀心想不好,这可能是遇到人的体温,墙壁发生了奇怪的反应。仿佛是白磷一般,达到着火点就会发生自燃,若是发生自燃,挺会烧伤。
想到这里只能快速离开此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苏三荀利用天罗步法,腾空飞去,直奔深处。
到达深处是一个狭小的壁龛,是一个死胡同,苏三荀的精神力告诉他,壁龛背后是一个大的空间,里面是个大殿,大殿中央有一座石棺,石棺上有一具干尸。
苏三荀直接一拳打破壁龛,只是简单的一层牛皮纸一样类似的阻挡物,打开阻挡物,爬出壁龛,屹立在眼前便是一座大殿,高足有二十米,空间硕大,仔细一看,中央处是一个八卦罗盘形状的图形,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
周围被雕像装饰,雕像形态各异,有十八罗汉,有门神,样貌凶神恶煞,看来是镇棺之用,用八卦图封印。苏三荀心想,“莫非这里面是魔头?弱真是如此还是不动的为好,省的麻烦。”
走进棺材看到棺材上的干尸,竟然是一具女尸,骨骼清奇,应该是一个歌姬,头颅圆形有致,样貌应该不比古代十大美女中的任何一个差,也算是出尘之美,清新脱俗的美人,看来也是为了情爱而死。
苏三荀觉得此馆不可动,是一个障眼法,真正的玄机不在明处而是在暗处。环顾四周一个不起眼的枯树跟引起了苏三荀的注意。树根苍劲有力,直插地下。这是一个百年大树的树根,树根内部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绿色珍珠发出微弱的亮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把剑。
七星剑是指镶有七颗铜钉的宝剑,近现代存有的明清实物,是谭嗣同使用的。七星主要是象征意义,但是从材料力学角度应该有缓冲应力集中,防止剑断裂的作用。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七星剑“是他旅途的忠实伴侣,伴随着他壮游祖国山河,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苏三荀脑海中,不停这检索着这宝剑的来历。清朝初期,道教兴起。自古来道士均以“七星剑”为作法仪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剑”为镇门之宝。其时佛道并雄,又均崇尚武艺兴起。因而佛道两教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一时间,佛徒、道士和侠者铸剑要求增多,龙泉宝剑就自然得到发展,据1994年新编《龙泉县志》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义生在龙泉城镇东前街设铺铸剑,用“灌钢”法(熔化生铁注熟铁)制剑,所铸之剑,钢锋很佳,只是没有弹性。但很锋利,1830年前后(清道光年间),龙泉廖太和剑铺,在剑面上创造了凿洞嵌铜技术。这时的嵌铜,只能嵌七星(北斗星座,标志剑池七井),谓七星剑。
闪现完这些信息,苏三荀内心有些激动,能在现代还能拥有一把上古神器,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苏三荀很清楚,这把七星剑应该是现代文明记载的还要久远,他的用处不知是兵器,更多是一种剑里的故事,这里容纳了太多的信息。
人亦是有生命,剑也是如此,苏三荀准备将剑拿起,却不料拿不动,看着树根上写着,等候有缘人,有缘者才能看到此剑,有缘者才能将此剑拔起。苏三荀心想,“我看到此剑,亦或是有缘者,为何拔不起此剑?”,苏三荀想着再一次尝试,试着拔起此剑。果然这剑有些松动,沉重之中带有一些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