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外卖小哥
第8章外卖小哥
大姨自称叫红姨,红姨给常平和程锐介绍了两个多小时的“利美”产品后,列车就到了她的那一站。如果红姨手边有产品的话,恨不得立马塞给常平一套,还好她到站去转乘了,车厢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
红姨下了车,她上铺的男人缓缓起身,又出了车厢。
“你看吧,这回倒没人说话呢,他不是也出去啦。”常平还记得昨晚程锐发的那条微信,程锐正看着手机,浏览一下红姨的朋友圈,然后点了删除键。他不喜欢微信的通讯录里有不熟悉的人。
列车晚上七点多才会到南州,还有漫长的几个小时。常平从包里拿出一本旅游杂志,程锐也打起了手机游戏。
常平心不在焉的看着杂志,又看看窗外,此时列车正驰骋在豫东平原的土地上。广袤的平原,大片大片的村庄,这和西北不一样,也和南州不一样。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人民,成就了一方的特色。
程锐打了几把游戏,看着边上闭目养神的常平,“你想什么呢?”
“我在想,很久以前,我爸带着我来南州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走的这条路。”常平缓缓睁开眼睛,淡淡的答道。
程锐听罢没有作声,他明白离南州越近,常平的心就越乱。
列车即将到站,对面上铺那个男人才回到这节车厢,他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双肩包,很利索的就收拾好了,他也是在南州站下,常平没有在意这个人,因为常贵打了电话给她,等她回来吃晚饭。
这一趟西北之行常平走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常贵也认同年轻人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世界的观点。有程锐陪着,倒也没有多担心。
常平到西安和程锐逛了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也去了现下在网上很火的永兴坊还有回民街。景区都有游客服务中心,都会有专门的展柜来卖当地的特产,还能快递到家。常平买的伴手礼比她还要早一天到南州
西安一行常平逛的心不在焉,如果不是怕回来被常贵发现端倪,她更想在古朗那个地方多待几天。她在随身的本子里简单的画了一下印象中的常金,高个子,单眼皮,塌鼻梁,厚嘴唇,很普通,没有什么特点,常贵个子没有他高,鼻梁高挺,嘴唇偏薄,只是同样的小眼睛,可又不是一种小。
常平这趟回来,陈姨拉着她问了不少西北的风土人情。陈姨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没有去过西北气候差异那么大的地方,对那千里之外的古都充满了好奇。常贵是西北人,对常平的旅途兴趣不大,常平在他身上也没发现那种对故乡的想念。
去古朗的事儿,常平没有提,常贵倒也没有细问都去哪里,这件事儿上父女俩倒是有了一致的默契。
常平的假期向来都是懒懒洋洋的,学校里有些资历深的老师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家里办个补习班,一方面提高一下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常平从来没有这种打算,一来是因为和学校政策相悖的事情她不太敢干,二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家长会专门给孩子补习生物。这种小学科在家长眼里就像是年夜饭上的配菜,不过是套餐里附带的菜品罢了。
面馆每年都会开到腊月二十五,而今年因为常贵之前受伤耽误了几天生意,所以想多开几天,常平说了他几次,年底了哪还有人来吃面啊,可常贵觉得,多坚持一天,就能有多一天的收入。
假期无事可做的常平也会在店里帮忙,尤其是今年,她总觉得常贵的伤没好利索,想帮常贵多干点活儿。常平从市场买了不少蔬菜拎回面馆,拐个街角,靠近面馆的时候,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电动车,车后面还绑了一个大大的保温箱,箱体是黄色的,常平知道这是外卖员送餐专用的。
去年春天,就有一家外卖公司来到店里,想让常贵的面馆入驻他们的平台,常贵没同意。当时贵算了一笔账,上了外卖平台后,订单量增加肯定需要再雇人,而且平台抽成不低,里外里收入也没高到哪去,而且面条这种东西,在保温箱里待久了,就会坨到一起,十分影响口感。常平觉得自己已经工作了,也能赚钱了,也不想让常贵再徒增劳碌了。
常平看着这辆电动车,不会是常贵趁着自己没在家的时候被外卖公司忽悠了吧。常平拎着两大袋子蔬菜匆忙进屋,屋内只有一个穿着黄色冲锋衣的外卖员在吸溜吸溜的吃面条。常平把菜放到后厨,“爸,这是那个平台又来劝你了?”
“没有,他进来就点了一碗面,没说其他的。”常贵说完,常平疑虑消散了。外卖小哥吃完了面,喊了声,“老板结账!”
常平从后厨出来,指了指收银台上放着的二维码说,“八块钱,微信扫这里。”
外卖小哥擡起头,和常平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愣了一下。是他。那个火车车厢里一言不发的男人,常平对着他扯出一个礼貌性的微笑,男人点了点头算是回应,结过账,出门便骑上那辆电动车走了。
对方是明显的北方口音,常平不禁想起火车上那位红姨说的,他像刚出来的,所以千里迢迢来南州找一分外卖员的工作,背井离乡,开启新的生活,也是合情合理。
一连三天,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这位外卖小哥都会到店里来吃碗面,常平觉得奇怪,老城区这里比不上新区繁华,没有那么多商铺,一般外卖员闲暇时候都喜欢在新区待着,在那接单方便,还能多跑几趟。
看着外卖员远走的身影,常平向常贵提出了这个疑问,“爸,你说这人为啥天天都来咱家吃面呢?”
常贵顺着常平的目光,向远处看了看,那抹黄色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老街的尽头了,“他是北方人,好像是吃不惯其他店的东西。估摸着是才到南州,在咱家能吃着西北的拉面,价格还实惠。年轻人在外边打工也挺不容易啊。”
不知怎的,常平听完常贵的话,更觉得他像是刑满释放人员,人谁无过,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常平不禁在心里告诫自己。
刚过腊月二十,程锐一早就来到常平家,和以往不同,这次程锐来是拎着东西的。有酒有烟还有营养品。常平被程锐这出搞蒙了,以前程锐虽说也常来找常平,这么正式却是第一次。过了好一会儿常平才反应过来,他这是正式来登门拜访了。
常贵乐呵呵的把程锐请进了屋,上了二楼。程锐虽然来的次数不少,可却是第一次上这面馆的二楼,程锐坐到沙发上打量着周围,房子不大,但是足够父女俩生活了,房间里物件不少,摆放的整整齐齐。常平有点轻微的强迫症,家里所有一切东西摆放都要整齐划一。
常贵跟程锐寒暄了几句,问了问家里情况,然后说道,“我们家特殊,常平妈妈走得早,平日里什么事我都顺着她,所以她这个性格,可能会有点娇气,你们在一起得多包容多包容她。”
程锐也客套的应和了两句,常平看着这场景怎么那么像老师去家访呢,家长对着老师恭恭敬敬客客气气。
程锐走后,常贵把常平叫了过来,“阿平啊,我看程锐这个孩子不错,心思单纯,也挺有诚意,年前你应该也去他家里拜访一下。”说着常贵从兜里掏出了一沓人民币,塞给常平。
常平捏了捏那沓钱,大概有五千多,连连拒绝,“爸,我都上班了,自己有钱。”
“我刚问了,人家爸妈都是知识分子,挑礼物的时候,选贵点的,别舍不得钱。再给自己买身衣服,第一次到人家去,第一印象很重要。”常贵又把钱塞回给了常平。
常平这次没有拒绝,常贵说的对,程锐的父母一个是大学教授,另一个是退休干部,自己是应该重视起来的。以前常平总觉得程锐的性格里,有一些懦弱,这几年的相处下来,好像也没什么大的缺点,最主要的是程锐对常平的好,常平都切切实实的感受的到。
常贵很重视这件事,有些女孩子家的心思他猜不透,很多贴心话作为爸爸也没法说,尤其是才被发现的没有血缘的养父,所以特意把陈姨叫来,让陈姨教教常平,第一次见父母要注意些什么。
“第一次去他家呢,他父母应该会给你一份见面礼,然后留你吃饭的。吃饭前还有吃饭后,你要主动提出帮忙,如果程锐妈妈说,不用不用,你俩坐着就行。你呢,就坡下驴,坐着等着就好了。”陈姨也是看着常平长大的,也拿她当女儿看,传授着自己的经验之谈。
“真不去帮忙吗,就那么干坐着呀。”常平不解。
“你得象征性的问问,不问的话就显得你不懂事,但是也不能真干,你要是真沾手了,等嫁过去,这些洗菜做饭做家务还不都是你的活儿啦。”
陈姨仔细的讲述着见家长的小贴士,常平也努力的往心里记,还没有结婚,常平就感受到了这件事带来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