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震动天下之举
宜苏山东北,一处地势平缓、两侧满布松林、灌木的山腰处,一座高约五丈的封土堆前方,三十名手持竽、笙、秦筝的乐手走到那正中高约两丈的石碑两侧下方一丈处,手持竽、笙的乐手走到后排;六名操持秦筝者走到十人前方席地而坐;八名乐手抬着一面直径约七尺的牛皮乐鼓分别走到前方,将两家鼓均匀摆开,站在后方。静待站在山坡前方的赢腾下令。
西侧刚刚修建完成,可容纳三人秉性飘散着新壤气息的山道上,数十名身着各色服饰的男子、妇人、老者或两人并行,或独自一人向上攀登着,每个人的面庞皆流露着肃穆之意。
走在最前方的一名男子扶着走在右侧,拄着拐棍,白发苍苍的老者转身走到左侧一处石墩前坐下,“三伯,您...”
‘呼!呼!’...
老者慢慢调匀呼吸,“扶老夫起身!”
“诺。”
男子走到老者身旁,扶起老者,“三伯,小侄所忧者,唯您老体魄尔。”
老者深深地望着上方不远处那封土,“后生,今日老夫必登此山!”
男子亦为老者心绪所触动,走到老者前方,“三伯,小侄背您上去!”
老者断然低喝,“不必!扶着老夫即可。”
两人继续前行。
走在中间,与两人相隔十多名行人的一名身着灰色布袍的年轻士子低声嘟囔着,“那名老者何许人也?”
走在前方一名妇人低声回道:“应是李牧将军家眷。”
男子不再言语,收敛神色,加快步伐前行。
站在左侧边缘,身着玄色官服的彭乔木静静地望着天际远方,“一代名将,可安眠于此,足矣!”
站在中间冯去疾右侧的隗状双手叠放与小腹前,“人生一世,究竟为何?莫若庄子得一逍遥乎?”
思绪渐渐飘向那远方的一朵白云之中。
男子扶着老者走到前方空处,“三伯,此处背山带水,好生景致!”
老者捻须颔首,“亦兵家形胜之地。”
‘呼!’
另一名男子用力踏上最后一步,气喘吁吁地向前方走去,未过许久,后方一众行人纷纷踏上石阶,走到左侧空地前,或闲聊,或望向对面的高大石碑。
站在乐瞻左侧一名留着短须的中年男子拱手看向站在右侧的赢腾,“赢相,吉时已至。”
赢腾当即转身,“罗大人,宣令。”
转身向西侧石碑前方走去,隗状等人亦纷纷转身。
左上方,一名男子急声大呼,“诸位,时辰已至,莫要耽搁!”
一众行人纷纷转身,走向西侧赢腾等一众官员身后。
待众人收拾妥当之后,站于左上方的罗长大声高呼,“武安君李牧将军祭拜之仪,始!”
转身拱手,“请东都相赢腾大人诵读祭文。”
站于右侧乐手上方的乐瞻当即端着托盘走到站于石碑正前方的赢腾右侧,“请赢相诵读祭文。”
‘咚!’..‘咚!咚!’...
站在石阶下方两侧的一众乐手纷纷拿起各自乐器,随着前方鼓点吹奏一曲名为《名将》的乐曲。
赢腾自托盘内拿起绢帛,解开锦带,“武安君牧,柏仁人氏;少入军旅,随军戍边;老将故去,掌军败酋;常战八十,大战十五,未尝有败.....”
伴随着赢腾粗犷、凌冽的声音,乐声亦是自慷慨激昂至低沉肃穆变换着。站于下方的一众行人好似追随乐曲音符,跟随一代名将走过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同一时辰,燕山、荆山的两处风水宝地,荆轲、屈原祭拜之仪同时于同样氛围中徐徐展开。
一座高约三丈的石碑前,陶广、辛胜、宋阅与一众县令、县长自左右两侧的太庙府吏员手中接过三株檀香,躬身叩拜。
一名站于右侧,下颚有些短须的太庙府官员高呼,“再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