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发展治理
豪天放和周海二人听到赵启的策略后频频点头。豪天放用敬佩的眼神看向赵启道:“还是少帅想的长远!”
这时周海看向赵启说道:“少帅,此次同萨珊王朝签署的协议中,我们迫使他割让了萨珊王朝东南部区。”
“我想少帅肯定是有深意的,在整个地图上看到萨珊王朝的东南部区域以东地区是目前刚刚建国时间不长的笈多王朝。”
赵启看了看二人点了点头道:“只能说暂时是为以后攻略这个地区做好准备!”
“眼下我们还是要将新建立的天山省和昆仑省还有萨珊王朝割让给我们的区域先治理好,发展好,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扩张!”
“如果这些地区我们不能建设好,就忙着开拓新的区域,我们前方大军出征,没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岂不危险?”
二人听到后点了点头。
赵启又接着说道:“我之所以让萨珊王朝割让他东南部地区,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进攻笈多王朝西线留下充足的空间和跳板。”
“等到天山省和昆仑省步入正轨,一切将不会再有变化的时候,那时我们可以兵分四路进攻笈多王朝。”
“第八军区可以由东向西攻击,第一军区可以从高原省出击向南攻击,海军可以由沿海登陆向北攻击,那时我们再派出一支军队由西向东攻击!”
“让笈多王朝首尾难顾,可以一鼓作气拿下那片大陆!”
“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农耕,而且那里的普通百姓非常温顺!”
“而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天山省和昆仑省的经济,不断完善这两个省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合理范围内,大量的开垦土地,完善农业设施,增加粮食产量!”
“首先让这两个地区成为我们富足而稳固的后方!”
这时赵启又看一下旁边的月儿道:“你记录一下命令!”
“命令在萨珊王朝割让给我们的区域成立第十九军区,第十九军区暂时由第十八军区总指挥吴琰统一指挥!”
“在第十九军区内成立常规部队一万人,从第一军区调一个营的特种兵团到第十九军区,再从第十八军区调两个营的特种兵团补充到第十九军区,组建第十九军区特种兵团。”
“同时命令海军第六师驻扎在波斯湾港口和新建的第十九军区港口,协助第十九军区驻防。”
月儿快速书写完毕后,交给赵启审核,然后送至通讯处下发。
自从赵启率军西征以来,整个西域各国的俘虏加上后来豪天放和周海北伐抓来的大量俘虏,全部充实到了昆仑省和天山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各地基础设施都有了大的改观,昆仑省和天山省各主要地区公路都进行了修缮,有很多公路全部铺上了水泥。
后来两个省又大量的补充了萨珊王朝战争中俘获的十五万俘虏。
天山省到伊犁河谷到昆仑省的公路已经接近尾声,这条公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炸药的使用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装备部为了供应大量的炸药使用,派出专门人员秘密的在天山腹地还专门建设了炸药生产工厂。
在昆仑省和天山省,特别是天山省,一些气候适宜的地区生产建设兵团开垦了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都非常肥沃,只是根据气候的不同选择种植不同的品类。
一年前也就在赵启临出征前,内阁又专门成立了科技部。
科技部统一管理各地科研院,此次成立昆仑省和天山省后,科技部专门在天山省和昆仑省分别成立了农业和牧业科研院。
还从各地科研院抽调了大量的农业和牧业技术人才,对昆仑省和天山省农业和牧业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指导。
水力部门还向天山省和昆仑省派驻了部分技术人员,指导昆仑省和天山省各生产建设兵团兴修农田水利。
在合适的区域内修建部分小型水库,用于储备水利资源。
这一年的时间里,工业部派出的探矿人员在天山省和昆仑省勘探出了很多矿藏。
当然,这些勘探活动都是在赵启事先画出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的基础上做的。
昆仑省和天山省有条件的地区都开辟出了煤矿,天山省还在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围成的盆地盆地西北部找到了大型的猛火油田。
而春季与萨珊王朝的战役中俘获的大量俘虏虏被派到天山省和昆仑省通往河西省的铁路工程工地。
极大的补充了劳动力,也使两个省通往河西的铁路基础建设大大的提高了速度。
按这种速度,预计到明年年中的时候,河西省到天山省和昆仑省的铁路基础建设即将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铺设铁轨了。
通过对萨珊王朝的战争,华国军队获取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财富、粮食。
足可以支撑目前新开辟的天山省,昆仑省以及萨珊王朝割让的给华国的第十九军区的建设和发展。
那些原有的各地的俘虏和奴隶们在分配到各生产建设兵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改造,大部分人已经可以用简单的汉语与其他战士们进行沟通。
特别是生产建设兵团内平等、祥和的气氛,让这些俘虏和奴隶们感受到了地位的不同。
原本这些奴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是没有地位的,他们就像奴隶主家里养殖的动物一样。
甚至没有奴隶主养殖的马匹等动物的地位高,平时吃的喝的都非常差。
他们被安置到各个生产建设兵团之后,至少大家都是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更何况在生活中,他们能吃得饱,穿的暖。
而且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各个生产建设兵团中,哪怕是生产建设兵团里的各级干部,也和他们一样,同样参加劳动和生产。
说话也和颜悦色,这让他们深深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断的在他们内心深处发芽、生根、成长。
慢慢的,他们从心里有了一种归属感,就是他们接受了华国是他的国家,生产建设兵团是他的小家。
这种变化直接带动了这些青壮年奴隶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努力跟随生产建设兵团其他战士以及技术人员学习农业和牧业的各方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