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西征(3) - 重整河山之南北朝 - 山巅之清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54章:西征(3)

赵启知道,整个西域又分为狭义上的西域和广义上的西域两种。狭义上的西域是指后世的国土范围内的一些国家,统称为西域三十六国,当然这个数字也是泛泛的。

在这西域众多的国家中,有很多国家只是一个城邦,甚至有一些国家只有几百人口,几十个兵丁。

具体有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

在这些国家中大致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生活在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合围城的盆地边缘。

盆地当中是一个巨大的沙漠,沿着昆仑山山脉北麓和天山山脉南麓,建立了很多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

昆仑山和天山上的雪山融水滋养了这些土地,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水资源。

在这些国家当中,龟兹和焉耆是相对比较大一些的国家。

龟兹有人口八万多人,有两万军队。

焉耆有三万多人,六千多军队。

其余的各个小国大者有军队两三千人,小者有军队几百人,甚至几十人。

这些以农耕为主体的地方,自汉朝以来便一直归附中原王朝辖内,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

中原王朝对他的管理也仅是让这些小活称臣纳贡的松散式的管理方式。

因为如果按照中原的郡县制进行管理,在西域人口稀少的情况下,管理成本过高。

另一部分是以牧业为主体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包围的盆地,

这里自然气候要好得多,雨水相对要充沛一些,历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因为自然条件造就了这里的天然的牧场,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非常激烈。

在北部的国家当中,乌孙是最大的一个国家,他有六十多万人口,有十八万多军队。

严格意义上讲,乌孙这个国家从地理位置上对比后世我国的疆域,只有一少部分在我国境内,其余部分则在后世的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斯坦境内。

乌孙也是整个狭义西域三十六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周海率领的四万人马和王景阳率领的三万第二军区的常规部队,共七万人对于这个区域的其他国家都不是问题,唯一面对的强敌便是乌孙。

周海的四万部队全部是换装了火器的部队,对于这一次战斗赵启却丝毫都不担心。

而广义上的西域,是指中原王朝西部的广大地区,包括后世的南亚地区、西亚地区、以及北部,洲等地统统称为西域。

具体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

这些国家均不在后世我们的国家范畴之内。

楼兰,后来西汉时被改为鄯善,处于后世罗布泊旁边的一个小国。

当然,此时的孔雀河水源还很充足,罗布泊并没有干涸。

楼兰有近一万五千人口,近三千士兵,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夺的要地。

处于这个位置上的楼兰也非常尴尬,在汉朝时,他时而归附汉朝,时而又归附匈奴。

总而言之,就是哪一方的兵马到来,我便归附哪一方。

这也是西域的这些小国无奈之举,他们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

十天后,赵启跟随赵嘉河这一支部队到达楼兰,赵赵嘉河一声令下,楼兰城被团团包围。

楼兰国王看到城下来了这么多兵马,早已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派人出城请降。

赵启从后世的历史记录中得知,这个楼兰国家虽小,但是不甘寂寞。

不停的游离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国王更换频繁,反复无常,甚至经常劫杀中原的商队。

因此,赵启在思想意识深处,对这个楼兰国印象并不好。

看见对方人出城请降,便对赵嘉河说道:“这个小国家在汉朝时经常反复无常,让他们打开城门缴械之后,将所有的贵族、地主、王族全部处置干净!”

“是!”赵嘉河答应一声然后跟派来的人详细的交流,后来人回城后时间不大,城门洞开。

赵嘉河一声令下,大军进入城中,而后将城门关闭。

开始在城内将所有的王族、奴隶主、贵族全部捉拿后押到城外沙漠地带。

而后,公告全城百姓,将那些人全部人斩首,将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

随军的第一军区公安马上开始带人入户进行户口统计,登记在案。

并交给生产建设兵团人员将城内人口进行整编,等待迁徙命令。

将原有的楼兰的兵丁的官员已经被全部处置掉,普通士兵交出武器,编入生产建设兵团。

部队在楼兰城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和补给水源之后,继续沿着天山山脉南麓向西进发。

第二个途径的国家是车师,这个一百几十户的小国,大队人马都未作停留。

只是派出了一个连的战士,便将这些小国的人口全部集中,头领处决后,由随军的生产建设兵团处置。

焉耆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三、四百里,有人口三万余,带甲之士六千。

西与龟兹相邻,龟兹国王将其女儿嫁于焉耆国王,两个国家关系非比寻常。

赵启大军刚进入焉耆境内,便有快马飞报焉耆国国王龙辰。

焉耆国王龙辰听后大惊失色,马上开始整军备战,命令各处军队全部收缩到都城防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