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干预(3) - 重整河山之南北朝 - 山巅之清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0章:干预(3)

王鸣,天网驻东晋的总负责人,中等身材,年龄在三十一二岁,长相很普通,没有明显的的特征。此时的王明双目却神采奕奕,露出的满是智慧的光芒,在与另一个人对坐喝茶。

旁边这个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目光深沉,剑眉虎目,鼻直口方,一看就是个勇武之人。

郭政辰进屋后,两人也同时起身,三人互相拱手行礼,郭正淳拱手道:“王老板(天网驻东晋的人员都习惯称呼王鸣为王老板,当然也只有上层的几个人知道王鸣的身份),武鹏兄,让二位久等啦!”

王鸣摆摆手道:“无妨!为了好你的好消息,多等一等也是值得的。”

武鹏也拱手道:“看政纯兄的表情,好像计划很顺利呀!”

三人落座,王鸣拿起旁边的茶杯给郭政纯倒了一杯茶。

郭政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才道:“一切都按计划在进行,我刚从中书令府邸出来,现在的情况与我们事先分析的基本相同。”

郭政纯又看向王鸣道:“庾亮这边我已经让他派人严密监视在外的带兵将领,估计用不了几天他便会派人下去。王老板可以启动陶侃那边的计划了!”

王鸣点了点头道:“已经准备就绪,政纯兄在实施计划时一定要稳步推进,不可操之过急!”

郭政纯赞同的点头道:“是呀!我也是倍加小心,庾氏也是豪门望族,底蕴很深!庾亮其人能为也很强,但他们兄妹现在恐怕有点操之过急了!”

“是呀!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他们兄妹越想尽快抓住核心权利,就会引起那些带兵将领的反制。”王鸣接了郭政纯的说道。

武鹏也接过话题道:“司马绍此次选择托孤之臣,没有考虑到陶侃,真是他的一大败笔,以陶侃、苏峻、祖约等与后赵苦战的将领,难免会心理不平衡的。”

王鸣接着说道:“所以当初制定策略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东晋的文臣基本不会出大格,只有想办法从这些在外统兵的武将身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庾氏兄妹给予抓住权力的心理。”

武鹏和郭政纯频频点头。

王鸣又看向武鹏道:“武鹏兄,自从两年前将你调到建康,进入庾亮府中作为门客,闲暇了两年时间,这次马上就要进入角色了!”

武鹏原是墨家弟子,在赵启军中原有一名副团长名叫武藏,这个武鹏就是武藏的弟弟。

武鹏本来也在军中任职,赵启组建特战营的时候,他便是其中的一个连长,后来特战营升级为野狼团,武鹏也随即提升为营长。

虽然在野狼团中只是营长,但在野狼团当中的营长高于于其他部队的团长级别,甚至与有的部队的副师长级别也不相上下。

后来天网东晋区域总负责人王鸣于两年前谋划了一个针对东晋的大计划,需要几个合适的关键人员。

他将计划报给天网总负责人牟英杰,牟英杰亲自呈报给赵启,陈述了完整的计划,说明其中利害。

最后物色这名未来东晋新军统领人选时,赵启选择了武鹏,调武鹏到建康。

王鸣通过创造一系列巧合,设计了庾亮打猎遇险,武鹏及时出手相救,最后庾亮收武鹏为门客。

交往中发现武鹏不但武艺高强,还精通带兵之法,便将自己的私军千人交给武鹏统领。武鹏就这样成为王鸣制定的计划的参与者。

武鹏点点头道:“这是我的分内之事,自然义不容辞,我定然会将这支新军训练成为少帅的部队,将来关键之时起到巨大作用。”

“好!接下来我们要就要进入关键时刻,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能见面!必要时按第一套联络方法联络!”王鸣郑重的说道。

郭政纯和武鹏点头。三人又将计划从前到后捋了一遍,又补充了一些细节问题,觉得没什么问题了,然后才各自散去。

建康城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报社”这个后世的产物先被赵启搬到赵系的所有区域,现在又出现在东晋的都城建康,其实这报纸在赵系早就成了日常之物,只不过东晋百姓没有见过,所以感到新奇。

报社发行的报纸名叫故事报,每天的内容就是登载小故事,连载各种长一点的故事和趣闻,还有一个版面登载的全是各类奢饰品的广告,这个报社这是天网派出的人员在东晋承办的。

在东晋,普通百姓很少有识字的,识字的人群主要在那些世家大族,因此故事报第一阶段内容除了连载故事,更多的是那些奢侈物品的广告。

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故事报便被建康城内那些豪门望族所喜爱,男人们喜欢看看故事,女人们在看故事的同时,更喜欢看那些广告,这样是为了方便能够更便捷的买到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荆州武昌郡刚飘过一层雪花,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天阴的让人觉得有些压抑。

荆州刺史陶侃的府上,陶侃正坐在书房内闷闷不乐,旁边的矮几上放了两样小菜,一个酒碗,碗内已经空了。

老头子已经68岁了,但身体依然健壮,经过长达三年的东晋与后赵之间的战争,也将这个老将军头上仅有那么一点零星的黑发,全部熬白了。

他这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正在自斟自饮,喝着闷酒,但是越喝他的心结越大。

原因就是前一段时间先帝去世前选取了七名辅政大臣,这当中独独缺少了他,这个功勋卓著的老将陶侃。

如果按资历和战功来讲,陶侃比其他武将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在紧要关头力挽狂澜,司马绍临终却没有想起这名老将军。

再看看他选的那些辅政大臣,无一不是大族世家豪门,恐怕这就是唯一的原因吧!

陶侃是贫苦出身,从底层的知县一步步爬上来的,完全凭借自己的功绩才到了今天这个位置,在那个年代,无论到什么位置,都是要看出身的。

即使这个老头子将他一生都交付给了东晋,可司马绍临死之时,却没能想起他这个功勋老将,老头子的心里不平衡。钻了牛角尖。

这时,家人前来禀报道:“老爷,刺史府上的幕宾张珺儒求见!”

陶侃本不想这个状态见人,但看看这雪天,摆了摆手道:“把他带到书房来吧!”

时间不大,外面进来一个人,来人平顶身高,生的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容,正是刺史府幕宾张珺儒。

张珺儒来到屋内,拱手施礼道:“老将军!珺儒有礼!”

陶侃欠身伸手示意张珺儒坐下,然后看向家人道:“去,再弄些酒菜,我与珺儒喝几杯!”

张珺儒落座,家人下去,时间不大有端来一些酒菜。

陶侃举杯到来,君如干一杯

张珺儒也举起杯子,二人一饮而尽。

陶侃喝干杯里的酒,放下酒杯,看向张珺儒道:珺儒今天来找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

张珺儒拱手道:“我观老将军近日来气色不佳,几次想来劝诫几句,但不知说出来是否妥当?”

陶侃摆摆手道:“珺儒,我们自家人,有什么不能说,但说无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