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利益才是合作的基础
提起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那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往事。
当年苏联作为天使投资人,看中了国民党,为国民党注入重资,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扶持国民党一路成长,从一个广东的小政党,迅速成长为具备北伐全国的最强实力派,打的各路军阀望风而逃,就在一帆风顺之际,这时候蒋却背叛投资人,转投了英美列强的怀抱。
中东路事件后,中苏正式断交,带领的国民党和苏联越走越远,曾经的同志友谊彻底消散,从此成为天涯陌路人。
不过风水轮流转,世事无绝对,当日本人的野心充分暴露出来以后,中苏有了共同的敌人,这才有了再次合作的可能,在利益面前,耍脾气那是小孩子干的事情,牢记仇恨是幼稚,携手合作才代表成熟。
1932年12月,派人和苏联谈判,两国迅速恢复邦交,1937年,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正式支援中国抗战。
抗战之前,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婉转曲折,很难简单说清楚,不过有一个人的经历,可以近乎完美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这个人叫蒋经国。
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出国留学是一件很潮、很时髦的事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辛亥革命前,日本是国内留学生的首选地,那里可以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
五四运动后,革命圣地法国成为留学生首选,这里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我党部分精英在围观了法国工人运动后,感悟深刻,回国以后活学活用,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
大革命时期,苏联成为最时髦的留学地,这里有俄国革命成功的例子,还是新鲜的,看得见摸得着。
当然也动心,1925年10月,他把16岁的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让他接受布尔什维克的熏陶,当得知蒋经国后来还加入共青团后,是非常开心的,写信勉励他,要以共产主义为事业,表示“我虽然未加入共党,但我自认,我一生的事业是在革命。所以我们父子两人,始终是立在革命战线奋斗的,虽为父子,但在革命上,我们却是同志,为父甚至满意。”
自北伐之后,的名声大噪,蒋经国在苏联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斯大林曾安排他在莫斯科群众大会上演讲,题目叫“中国北伐的目的及其最后的成功”,演讲结束以后,山呼海啸般的乌拉,让年轻小伙的内心无比激动,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被莫斯科中山大学认定为——“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这段时间,少年蒋经国是幸福的,苏联人关照他,周围也都是慈爱和友善的目光,更加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大哥,甚至有点疯狂的崇拜他——这人就是邓斌!
1920年9月,16岁的邓斌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程,从此开始了五年勤工俭学的经历!
其实吧,邓斌在法国搞了五年勤工俭学,看上去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好像还挺不错的样子,这种暗示,非常不利于理解革命前辈的艰辛付出,所谓五年勤工俭学,其实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在上学,其他时间全部都在打工,或者在寻找工作的路上。
在异国他乡打工,难度可想而知,做的都是法国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接触的都是最底层的人民。
1926年,组织上又安排他到莫斯科大学深造,终于离开了这个让他刻骨铭心的地方,此时他虽然只有22岁,但国外的这几年的经历,让他眼眸中已经有了沧桑和睿智的味道。
在莫斯科大学,有一个16岁的小弟弟听说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先是惊讶,后是崇拜,整天都跟在他的屁股后面打转,把他当成大哥,这个小弟就是当时的蒋经国。
在此期间,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小蒋天天跟在大哥屁股后边请教,邓斌在莫斯科学习一年后就回国了,留下小弟暗自神伤,年少的蒋经国并不知道,更大的打击将迎面而来,这个打击实在太大,大到几乎完全摧毁他的人生。
1927年4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在上海杀了一大批革命者并且驱逐苏联顾问,这一操作让苏联人惊呆了,蒋经国则是一脸懵逼。
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干,但是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马上组织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还在苏联报纸上发文谴责:他虽是我的父亲,但现在却是我的敌人。就在几天前,他已经不再是革命党,成了革命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