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商标抢注
林枫坐在桌前,翻看着有关vaultguard的各类报道,不由得感到一丝异样。
因为林枫发现多数媒体几乎都在毫无保留地吹捧他,从软件功能到品牌命名,从商业布局到开发理念,甚至还有人解读他的人生哲学。
这种一边倒的正面声音,让他既感到好笑,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林枫喝了一口咖啡,开始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林枫很快就猜想到了一种可能。
林枫回忆起前世大学时偶然听过的一节新闻传播学讲座,当时主讲的教授曾提到一个现象:
当一个新鲜的公众人物或产品进入舆论视野时,媒体的报道倾向于集中在6到12个月的正面期。
这个正面期也可以理解为公众人物和舆论视野的蜜月期。
而林枫可能就刚好阴差阳错的走进了这个蜜月期。
这个理论当初林枫不以为然,
当然,无关于理论本身。
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林枫去参加讲座仅仅是因为大学“出观众”。
论谁休息时间被安排去出观众给讲座人数凑数可能都不是很热情。
不过现在回想一下,林枫倒是觉得当初的这种理论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当下围绕自己的舆论态势。
按照当时教授的这个理论,这种正面期现象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新鲜感驱动正面报道,而好奇心天然带有一种“赋予价值”的倾向。
而在赋予价值的时候往往会赋予正面价值。
为什么不赋予负面价值呢?
因为媒体毕竟是体面人。
体面人总不至于一张嘴就开喷。
就连西方一些常见的喜欢搞阴阳的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后来他们所黑的对象其实也是小嘴抹了蜜一顿夸。
而像vaultguard这样一个名字独特、功能切中用户需求的软件现在当然确实符合公众的新鲜感期待。
再加上这款软件背后还有solitarysojourner这样一个自带光环的开发者。
几乎天生符合媒体的报道口味。
在这种新鲜感驱动下,媒体更愿意报道积极的方面,以迎合读者对新事物的期待。
此外,在公众视野中,每一个新兴的公众人物的出现,媒体和用户对其抱有高度好奇和期待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会忽视深度评价。
而倾向于突出其成就和独特性。
而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林枫最近的成就和独特性确实够突出。
他的形象契合了公众对技术行业的美好想象。
在这个蜜月期中,林枫也就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技术改变生活”“技术实现逆袭”“技术实现阶层跨越”的典范。
另外,负面声音的产生往往需要时间。
无论是竞争对手的反击,还是用户体验中的问题暴露,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林枫清楚,vaultguard目前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用户数量激增的同时,潜在问题还未充分显现。
因此,这种“潜伏的矛盾”暂时没有转化为成规模的舆论上的负面声音。
种种因素使得林枫和舆论进入了一个宝贵的蜜月期。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
像是facebook刚刚崛起时的情况就是如此。
2004年,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几乎所有文章都在讲述他的“哈佛传奇”以及facebook如何改变社交方式。
然而,这种正面声音持续了不到一年,随后各种质疑声音开始出现,比如用户隐私问题和内部管理矛盾。
dropbox的早期推广也经历了类似的“正面周期”。
2008年到2009年间,它被誉为“云存储领域的革新者”,媒体报道几乎是一边倒的吹捧。
但到了2010年,随着竞争对手的出现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质疑声逐渐增多。
instagram在2010年上线后,同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媒体追捧。
那段时期,媒体几乎只谈论其设计美感和社区文化,而忽略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以及广告引入的争议,负面报道浮现。
这些规律倒是很符合蜜月期的这种说法。
尽管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真的如林枫猜测的那样,那林枫可真得好好利用这种蜜月期。
毕竟这种蜜月期往往很短暂。
至多也就维持1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