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正月奇谋
第23章正月奇谋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本来是放假的,不过枢密使王朴一大早就来求见郭宗训,急匆匆进来,身上还有没有拍干净的雪花,见到郭宗训就说:“陛下,枢密院一大早收到镇、定二州来报‘契丹入寇’的消息,臣不敢怠慢,马上来禀告陛下。” 郭宗训笑了笑,“辛苦王大人,外面冷吧,来,先坐下,喝口茶,暖暖身子。”
“陛下,臣不冷,大过年的,来个这样的消息,打乱了我们今年的部署,又要应付辽国,南征可能要等等了,陛下好像不在乎?”
“王大人,看看这个,昨天晚上收到的。”郭宗训递给王朴一张信笺,王朴接过来,慢慢看,看了两遍,慢慢喝了几口茶,赞叹道:“陛下真是好手段,消息比枢密院还要快。”
“非也,你们要盯的地方多着呢,朕只是盯着若干个点,当然花的钱也多了不少,而且他们心无旁骛,只干这个事,所以效率高。昨天晚上我就想告诉你,不过有点晚,所以朕先安排了皇宫的戒备而已。”
随后,郭宗训就把两州辽军入寇的实际情况再说了一遍,王朴仔细听完,看着郭宗训一点都不紧张,还有点漫不经心,“哦?陛下,是。。”还没有说完,柴宗训就作出禁言的动作,“这只是猜测,我们还是要两手准备,继续跟进‘契丹入寇’的情况,还要控制汴梁城的局势走向,要符合我们大周的整体利益。其实北面还有韩令坤、陈思让,分别率领他们的部队戍守霸州、雄州,汴梁城的三个大营一直在备战,随时可以北上,况且之前我们已经安排了各州加强城防,即使是真的契丹入寇,我们的防线也应该不会很快给突破的。”
“皇上英明。那我们要按照原先的计划,把一些人事再动一下,这样。。。。。。”
“好,另外我们要召集文武百官来,不能单独召见议事堂的人员,要全部官员都在,这样一来,人事安排就无法推脱了,否则面子难看了。”
“妙啊。”
郭宗训马上召见满朝文武大臣。
不多时,一众大臣听到召唤,就马上换好朝服,冒着严寒,急匆匆赶到金祥殿外,各人进皇城的时候都要经过检查,皇城明显进入戒严状态,皇宫卫队戒备森严,宫门半开,侍卫列队值守、宫墙都加强了岗哨和巡查,大家都知道大年初一给召唤过来开朝会必定是大事,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好事,心情忐忑的交头接耳,稍做整理就按照次序进入大殿,排列整齐,宽广的大殿顿时显得肃穆。
人齐了,稍作停顿,郭宗训就来到大殿,安坐在龙椅,所有大臣山呼万岁,向郭宗训恭贺新年。参见完毕,郭宗训也跟各人道贺新年,然后就让来报信的大臣再报告“契丹入寇”的消息。
森严大殿之内,各人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哄”的一声,哇,果然是大坏事,好久不见的契丹入寇又来了,前几年辽军的凶残在各人心里的阴影还是没有消退的,先帝大行不久,今天新年刚过开始,本想过几天太平日子的,大敌马上就来,噢,千万不要让辽军打过来啊,要赶紧派出大军,把他们打回去才行啊!
未等其他大臣反应过来,郭宗训马上宣布:“契丹人亡我之心不死,屑小之辈无耻至极!朕必定要始作俑者付出代价!周处!”
“末将在。”
“皇宫戒严,没有命令不得出入。马上执行。”
“遵旨。”周处马上就离开大殿,安排戒严。
“韩通、袁彦。”
“末将在。”
“汴梁城戒严,没有命令兵马不得调动,出入城门要检查,兵马巡城。马上执行。”
“遵旨。”
“张永德、赵匡胤、李重进、韩通。”
“末将在。”
“四大行营戒备,没有枢密院的命令兵马不得调动,严守军营,等候枢密院军令。马上执行。”
“遵旨。”
“王朴、张美、吴廷祚,马上跟进镇、定二州的情报,调查清楚,确定应对方略。”
“遵旨。”
“本来没有预计契丹人敢来闹事的,他们竟然死心不息,非要来试一下大周兵峰的厉害,这次一定要给点颜色他们看看。”
“皇上,为了预防南唐趁机作乱,臣建议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回到扬州整兵压制南唐。”赵匡胤建议道。
“然后呢?”
“臣愿率军北上,抵御契丹,如果时机合适就回击契丹人的挑衅。”
“嗯?此非妙策也,现在只是有情报说‘契丹入寇’,未知详情,贸然出兵,出多少兵、准备多少粮草都是未知,怎样应对也不知,所以现在就派大军北上并非最好的选择,况且韩令坤、陈思让都率兵就在附近,足以应变。”
“不过爱卿所说也对,南唐需要威慑一下,省得别有用心的人想搞事情。不过,一个李重进,给南唐的压力还不够大,朕有一策更好的。赵匡胤,转任淮南节度使,马上到扬州,防备南唐的跳梁小丑,即刻出发。”
“这?陛下。臣乃右营都督,一直是准备北伐的,已经准备好方略应对契丹,我现在去扬州就浪费了之前的部署了。”
“爱卿放心,石守信、王审琦还在,右营的整个架构都在,你在淮南也不远,朕会安排人把消息转给你,到时你再参详一下,你给个建议就可以了,右营已经训练有一段时间了,正是磨好刀等着用,契丹人送上来正好用他们来试刀。”
“李重进,任右营都督,马上着手出征事宜。枢密院下军令,李重进马上掌管右营。”
“遵旨。”
“韩通,你调遣两营的水师,把水兵学生也带上部分,马上南下扬州,建立水师军营,每日操演、巡视,一来熟悉大江水文情况、训练士兵,二来听从赵匡胤指挥,扩大声势,震慑南唐。”
“遵旨。”
“赵爱卿,朕来说一下,为什么派你去。众所周知,朝廷之前南征南唐,你打得非常漂亮,简直就是所向披靡,打得南唐诸军望风而逃,南唐朝野无不闻之色变。”
“现在,南唐那帮小儿听到你到了淮南备战,一定吓得不敢动弹。因此,调你去扬州,只需挂出你的名号,不需要另外派遣禁军即可,如果派别的将领,还要加派禁军,大张旗鼓,而且效用还不到派你一个人去的效用的一半,你说这是否更划算呢?况且你在扬州也练一下兵,水陆两军配合,声势巨大,南唐必定更加恐慌,效果更佳。如果南唐知趣服软,你再回来,你说这是不是最划算的计策啊?你马上回府收拾一下,下午出发,尽快赶到扬州。守好扬州也是奇功一件。”
“遵旨。”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谢恩,后面郭宗训还说了什么,赵匡胤都没有心思听了。
散朝之后,赵匡胤然后离开皇宫。
回家路上,赵匡胤暴怒不已,郭宗训,欺人太甚!!我准备了半年的北伐计谋,练了这么久的兵,白白便宜了李重进,不用我,竟然派我去守扬州,不是应该派李重进去扬州吗?他不是淮南节度使吗?为什么跟我调换?
为什么不同意派李重进去淮南啊?直接叫我去,还说之前我打南唐很厉害,虽然这说的不错,但是直接把自己和李重进调换,还要马上出发,一点转弯的余地都没有?这不是自己和赵普算好的棋谱啊,怎么乱来啊?
回到府上,赵匡胤马上叫来赵普,把自己调到扬州,做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的事说了出来。
赵普听了,大惊失色,“怎么,这么不靠谱啊,简直是顺水推舟啊,郭宗训是针对主公你啊,他早有预谋的,我们的策略这么隐蔽,他怎么可能这样应对呢?主公为什么不反对呢?”
“满朝文武百官都在,郭宗训说得振振有词,我怎么反对?王朴、张永德、李重进、韩通、袁彦都在,难道我可以说不想去?”
“唉,现在麻烦了,主公离开汴梁城,之前的安排都作废了,还有禁军的位置都可能岌岌可危啊。”
“为什么之前没有想到啊,我们传回来的消息应该会造成恐慌才对啊,郭宗训竟然这么快就又宣布戒严,然后派枢密院的去核实消息,又趁主公建议,把主公调离汴梁城。唉,我们失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