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救人英雄罗盛教
在此期间,志愿军中出了一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的名字是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清晨,天边微微发亮,远处传来鸡鸣。罗盛教穿上军装,拿上装着几枚练习榴弹的绿色背带军包,叫上自己的好友宋惠云一起去栎沼河练习投掷榴弹。
比这两位军人更先到的是4位朝鲜少年,他们嘻嘻哈哈地奔跑在冰面上。此时的朝鲜正值隆冬季节,河水被冻得十分结实。
少年的嬉笑声传到罗盛教和宋惠云的耳边,他们相视一笑,似乎都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刻。
两人打算避开4个少年,前往更加僻静的地方练习投掷榴弹。
罗盛教和和宋惠云分开,一人往一头去练习。罗盛教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声呼救。
他回头一看,原本活跃在冰面上的4个男孩,现在只剩3个,剩下的三个少年正拼了命地向这边挥舞手臂,大声叫喊着。他虽然听不懂朝鲜语,但是远处少年惊讶、恐惧地叫喊声,还是让他立马意识到前方发生了危险。
原来是一个名叫崔莹的小孩,不慎跌入冰冷的湖水中。刺骨的湖水让崔莹的身体逐渐僵硬,他开始缓缓下沉。
听到呼救声后,军人的身份使他没有多想,立马冲上前去。罗盛教朝着少年落水的方向狂奔,他一边跑,一边把戴在头上的绿色军帽、穿在身上的夹绒绿色棉袄、套在腿上的加绒棉裤一并脱下。
三个少年围在已经结了冰的河面上,他们中间是一个破开的冰洞,“有人落水了!”罗盛教心中一紧。
罗盛教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水窟窿,潜入水底寻找崔莹的身影。
罗盛教在冰冷的湖水中,因寒冷而脸色苍白,浑身青紫,身体不断颤抖。他浮出水面换气后,又迅速潜入水中。
好不容易找到了少年的踪迹。
营救溺水的人,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人在溺水环境下,会拼命拉扯身边一切能够抓住的事物,双脚使劲乱蹬。这对于溺水者和施救者而言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跳入冰窟的罗盛教显然也发现这个问题,溺水的朝鲜少年似乎不太会游泳,在寒冷刺骨的河水下,他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少年,几次拉扯之下,终于将他送上河面。
就在少年的手刚刚扒在冰面上时,“咔嚓”一声,冰窟旁边的冰层又一次破裂。
刚刚被罗盛教举过头顶的少年,又一次重重摔了下来,刚好砸到罗盛教的手指,然后再次沉入水中。此时的罗盛教已经浑身发紫,四肢颤抖不已,感觉铺天盖地的寒冷侵入身体中,连心脏都没有一丝热度。
没有任何犹豫,罗盛教不顾自己身体,已经达到极限的他,再一次潜入河水深处,将少年的手死死拽住。
带着他一点点、一点点的往上浮,好不容易看到闪烁着光芒的河面,罗盛教用肩膀和手臂将少年托举出来。
这时,罗盛教的战友宋惠云也跑了过来,原来他也听到了呼救声,快速回到村里,带来了一根木电线杆。有了这根电线杆,落水的少年终于找到支撑点,他借着水下罗盛教的力,双手紧紧抱住了电线杆。
宋惠云奋力将他拉上岸,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崔莹是被救上来的。
罗盛教还在水中,却没有被发现!宋惠云四处张望战友的身影,他甚至跑到冰窟旁边,想看看罗盛教是否跳下去救人了,但只见里面一汪幽蓝的河水,并没有半个人影。
这时,旁边的三个朝鲜孩子,仍然在大声呼喊着,表示还有一人在寒冷无比的冰窟窿中。
但由于宋惠云并没有亲眼看见罗盛教跳下冰窟救人,他也听不懂朝鲜语,所以他单纯认为这些孩子是在感谢他。
但是看着这些孩子脸上焦急彷徨的面孔,宋惠云意识到刚溺水的孩子仍然处在危险之中,便让他们赶紧回家,让那个孩子烤火取暖。
孩子们一步三回头,彷徨无助地大哭着。
但终究因为语言不通,能力有限,而且溺水少年身体已经渐渐发紫,他们不得已回到家中,寻求父母的帮助。
没有目击证人的罗盛教,最终被定为“普通溺亡事故人员”。
他所在的侦察连按照指示,购买了几块木板,制作了棺材,并从师后勤部领取了新的军装和军帽,为罗盛教穿戴整齐后,将他安葬在朝鲜石田里的后山。当当地居民得知消息后,提出按照朝鲜的风俗,先将罗盛教的遗体在家中停放三天,然后再举行葬礼。
然而,侦察连的领导认为,罗盛教作为志愿军,所有行动都是自愿的,不应该因此给乡亲们增添麻烦。
次日清晨,全村自发筹集了17斤黄豆和玉米,送来表示慰问,村民们坚持希望按照朝鲜的传统习俗安葬罗盛教。
一位55岁的妇女甚至愿意献出自己未来的墓地作为安葬之地。
连长婉言谢绝了乡亲们的请求,村民们以及崔莹的父母极度悲痛,甚至扬言如果不重新安葬,他们全家将以绝食抗议。
141师的师部正设在石田里,正是罗盛教救起孩子的那个村庄。
叶健民师长乘坐吉普车返回师部驻地,透过车窗,他发现师部大门外已经被层层围住,挤满了许多情绪复杂的朝鲜民众。他们脸上既激动,又悲痛。叶健民立即指示参谋下车了解情况。
不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了,还带来两个朝鲜百姓代表,他说:“有一个叫做罗盛教的战士,为救一个朝鲜小孩牺牲了,这是群众自发来为他请功。”
随着参谋人员到来的朝鲜老百姓,用一口不流利的中文结结巴巴地说:“长官!被救的孩子叫做崔莹,罗盛教是我们的英雄,他应该得到该有的名誉,请您帮助我们。”
他的话刚刚说完,从人群中冲出来一对母子,他们二话不说,直接跪在叶师长面前,一抬头,原来早已泪流满面。这对母子就是被罗盛教所救的家庭,孩子还小,怯生生地跟在母亲身后,但是心里想着他的救命英雄,眼神中充满歉意和感激。
原来,这些朝鲜百姓是来请求部队同意让他们按照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安葬一名叫罗盛教的年轻战士。他们表示,罗盛教为营救一位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不幸英勇牺牲。
小崔莹的母亲含泪恳切请求道:“元善女大娘已经献出了自己的墓地,我们要用朝鲜人民的传统葬礼,庄重地安葬救命恩人罗同志,让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方圆十里八乡的朝鲜乡亲们纷纷赶来,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位普通中国士兵罗盛教的敬意和钦佩,一致要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叶师长皱一皱眉头,“罗盛教”这个名字出现在脑海中,总感觉怎么这么熟悉?
突然,叶师长一拍脑袋,他想起之前部队中有一则消息,说是一位士兵不慎溺水身亡,最后被处理为普通溺水事件。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一桩普通的意外事故,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并没有特别在意。
然而,当他看到如此多的朝鲜百姓聚集时,隐隐觉得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于是,他立即命令参谋人员进行调查。当参谋将详细调查结果汇报给师部时,叶健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罗盛教是为了救人而英勇牺牲,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
次日,叶健民与两位科长一同前往获救的崔莹家。崔莹与他的母亲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提起罗盛教的英勇救人之举时,母子俩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叶健民还带领科长来到河边,仔细察看当时的现场痕迹。
冰窟窿尚未完全封冻,参差不齐,如同犬牙一般的冰窟边缘也宣告着当时罗盛教是用尽力气,经历几番波折,才将这个朝鲜小孩救上河面。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朝鲜人民的讲述,叶健民对罗盛教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有这样的战士感到自豪。
北风呼啸,叶师长严肃地将军帽从头顶摘下,对着逝去的罗同志敬礼。
回到师部后,叶健民立即将了解到的情况汇报给政委彭清云。两人商议后,决定重新拟定一份报告,向上级汇报罗盛教的英勇事迹。叶健民召集师部的主要领导成员,及各团的重要指战员召开会议,会上作出了三项关键决定:
第一,会议高度赞扬了罗盛教的牺牲精神,认为他的行为与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无异,体现了国际共产主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