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一次战役(1)温井打响第一枪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行早的鱼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7章第一次战役(1)温井打响第一枪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6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一场战役,历时13天。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进展迅速,气焰嚣张,10月10日占领元山,19日占领平壤。

“联合国军”占领平壤以后,更加无所顾忌向北推进。麦克阿瑟认为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很小”,取得这场战争胜利已成定局,叫嚷要在“感恩节”(当年为十一月二十三日)前结束战争。

于是命令部队以最快速度向中朝边境推进,妄图在严冬大雪来临之前,前出到中朝边境,抢占要点,堵住朝鲜人民军的退路,一举消灭人民军,摧毁朝鲜人民政权,占领朝鲜全境。

10月20日,西线南朝鲜第2军团的第6、第7、第8师进到顺川、新仓里、成川、破邑一线,距离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只有90~130公里;而东线的南朝鲜第1军团首都师已占领五老里和东海岸的洪原地区,进至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

而此时,志愿军仅有4个师又1个团渡过鸭绿江,进到义州以东和朔州、满浦以南地区,各部队距离预定防御地区还有120~270公里。志愿军已经不可能先敌进入预定地区,组织防御。

在反复审视地图并判断态势后,麦克阿瑟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确认了当天纸面上的胜利。心情大好的他,在午后正式下达命令,废除了“非南朝鲜部队,不得靠近中朝边境”的指令,要求各部尽快全面向鸭绿江推进。

“联合国军”于10月21日,开始由平壤、元山一线,向朝鲜北部边境全线推进。

为此,美军集中了4个军共10个师另1个旅又1个团的兵力,约13万多人,分东西两线,以师甚至以团或营为单位,采取长驱直入、速战速决的方针,分兵多路,沿交通线向中朝边境疾进。伪军为先导,美、英军殿后,并以车载步兵为前驱。

主力在西线,由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指挥。

在西线左翼集群中,美第8集团军展开5个师又1个旅,以美第1军指挥英第27旅、美第24师、南朝鲜伪1、伪7师由平壤、沙里院地区,沿京义铁路(汉城至新义州)向新义州、朔州、昌城、潼方向推进。

英军率先推进,美军第24师紧随其后。而韩国伪7师则尾随前进,随时准备跃进占领中朝边境的新义州。

在西线右翼集群中,以南朝鲜伪2军团指挥南朝鲜第6、第8师,由成川、破邑、阳德地区沿满浦铁路(满浦至顺川),向楚山、江界推进。韩国伪6、伪8师在德川至球场洞的道路上急速推进,准备攻占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

另以美军骑兵第1师和第187空降团位于平壤、肃川地区,作为集团军预备队。

东线由直属东京“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美第10军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

在东线,美第10军展开4个师,以南朝鲜伪1军指挥南朝鲜首都师由咸兴、兴南北进,占领北青、新兴,然后沿海岸铁路线直扑图们江;

南朝鲜伪3师主力暂时留驻元山,接应美第10军登陆,然后向长津方向推进。以美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分别在元山、利原登陆,然后向长津、江界、惠山镇推进,他们的目标是穿越云山,攻占中朝边境的水丰水电站一带。

然而,就在这几天,朝鲜的战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北朝鲜人民军主力第4师残部,在宁边正面进行顽强的最后防御,而同样负责防御的朝鲜新兵师第18、第31师,自志愿军入朝以来,加速向中朝边境撤退。

原本负责金日成战时前敌总部一带防御的第26师,在接到志愿军换防任务后,也不断回避着伪8师的攻击,最终干脆北撤,潜入妙香山的群山之中。

西线战区的朝军防线崩溃在即。

然而,战况紧急,部分志愿军主力军、师、团依然处于失联状态。

这天,志愿军抵达前线的部队,大多在翻译、联络员的引领下,换防气息奄奄的朝军残部防区。然而,由于志愿军各部,出国后一直保持无线电静默,导致大榆洞志愿军总部和第39军等部队依然处于失联状态。在无法得到志司总部、北京命令的情况下,失联的志愿军各军、师只能按计划继续向前推进。

期间,他们只能通过收音机收听美国之音的朝鲜战争报道来判断前方局势。

幸运的是,继10月23日找到第118师,并将其部署至温井地区后,24日晚间,志司与第40军主力重新取得了联系。根据志司的命令,该军主力迅速在温井一线展开战斗部署。在这一特殊时刻,第40军成为志司应对危局时所能掌控的少数几支主力部队之一。

温井里是位于清川江下游河谷的一处战略要地,其西南方10英里处是云山,东方的熙川为韩国第2军的集结之地,北方的古场洞距离鸭绿江约50英里,与温井之间有公路联络。

由于中朝边境多山而崎岖,因此使得温井成了少数能从南方通往鸭绿江畔的关口。这种地势令韩军的调动大受阻碍,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而言却是个实施伏击战的理想地点。

10月22日,韩国伪2军的伪6步兵师集结于顺川、新仓里之间。在此之后,美韩联军加快了北上速度,韩国伪6师主力部队,开入价川、宁边而逼近熙川,伪8师和伪1师则分别抵达宁远和军隅里。志愿军主力距离预定区域尚远,已经来不及在熙川以南打击韩军。

10月24日时,韩国伪6师已经从熙川向西开攻,同日就拿下了温井。

接着,伪6师的第2步兵团准备由温井开赴北镇,而其第7步兵团从温井向古场出发,直接威胁到志愿军的交通线。

由于联合国军尚未察觉志愿军已经入朝参战,又预期朝鲜人民军无力发起反抗,因此在各部队之间没有加强协调。但在这样的情形下,韩6师7团之下的部队还直接抵达鸭绿江畔,完全没有注意到周边的威胁。

1950年10月24日,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昌都战役胜利结束。

历史的衔接竟是那么奇妙,昌都战役结束的第二天,抗美援朝第一战打响了!

初冬的寒意在夜幕中弥漫,带着一丝血腥气息。从莫斯科和北京远眺,云山的夜空映照出一片红光。

10月25日刚过子夜,第40军120师360团换上朝鲜军服,顶上了朝军防线。随即,第360团与韩军第1师的前锋部队展开激烈交火。

360团团长徐锐,正是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那个率领一个营深入厉家窝棚、摧毁廖耀湘兵团指挥部的副团长,他所指挥的部队战斗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尽管双方兵力相当,但韩军不仅获得美军战机的支援,还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单兵武器性能也优于志愿军。

因此,虽然志愿军战斗经验丰富,却因急行军而重火力未能及时到位,在双方正面遭遇时,已无施展战略战术的余地,只能就地修筑工事,以防御战方式抵御在美军远程火力掩护下韩军的猛烈进攻。

360团与韩军伪1师一部的激战一直持续到27日夜晚,韩军损失近300人,但始终无法突破云山防线。

深夜,伤亡严重、身着朝鲜军服的360团将防线交给志愿军第39军时,联合国军依然误判这支部队为由中国志愿者和朝鲜新兵组成。他们的依据之一,便是360团比朝鲜人民军的装备还要差。

正是360团打响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第一枪。

当天,第360团与韩国军队伪1师的先头部队展开激烈交战,志愿军在温井一带的南下穿插行动中再次与北进的韩军正面相遇。此时,联合国军终于确认,志愿军已派出规模可观的正规部队进入朝鲜参战。

朝鲜战争的进程从此开始发生逆转。

10月25日凌晨,40军之下的2个师都前往指定的阻截位置——第118师抵达北镇以东、第120师进入云山以北。

40军第118师,是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改编组建,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

118师师长邓岳在12岁就加入了红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投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西征转战,建立川陕根据地。长征时,三过雪山两过草地。接着奔赴晋东南和冀南,英勇抗击日寇。

然后率部到东北,参加东北保卫战、辽沈战役,继续入关追击,参加平津战役,南下两湖、两广,参加汉口、衡宝等着名战斗,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是首攻海南岛的主力部队。海南战役一结束,又率部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该师前身是1940年9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3年3月番号撤销,旅机关编入鲁中军区机关。

1945年8月中旬组建山东军区第3师;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战斗力顽强,作风顽强,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头等主力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