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263章家长会 - 薪火 - 慕十七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薪火 >

第一卷_第263章家长会

翁思李看着教室里面的这些家长,回忆起自己上高三那一年,班上几乎所有同学的家长一听说有家长会,一个个比学生来得还要齐全。就盼着能够实时掌握自家孩子的动态,帮忙查漏补缺,那孩子们能够更完善地学习,顺利地参加高考。

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几乎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共同奋斗的目标。

可这里,所有人都知道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能够改变命运,不少的家长都在迫切地希望着自己家里面能够发生奇迹,自然也有人全力支持这孩子,可却有大多数的人,把所有的期望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别说助其一臂之力,连最起码应该拥有的关心都没有。

翁思李迅速的调整好失望的情绪,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开口说道:

“大家好,我是班上新来的班主任翁思李,其实在开学的时候,就应该找机会给各位家长好好认识相互了解一下的。

但因为各种原因,总算到今天和大家见面了,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

我来自上海同济大学,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因为同大和李庄之间的渊源,所以我选择了到李庄中学来支教,也就是现在学生们口中所说的新下江人。”

“老师,同济大学有清华大学好吗?”

翁思李这边刚刚做完了自我介绍,就有家长举手开口问道。

翁思李可以明显地听出,这位家长有些看不上自己的母校,但还是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说道:

“清华大学很好,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但他再好,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考得上的。

同济大学也很好,同样,想要考进去也是非常的困难。

作为高三学生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学校再好,自家孩子考不上,那都跟咱们扯不上关系。”

“那同济大学好考吗?”

这样的问题,稍微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上心一点的家长,也绝对问不出口来。

翁思李无奈之下,却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后,才开口说道:“其实也没那么难,不就是所大学而已,据我所知,今年上半年,李庄中学就有两名学生被同济大学录取。

而整个市里面,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应该也有三百多名,只是大家选择的学校专业不一样,所以真正进入同大的并不多。”

“我听说咱们今年参加高考的,差不多有两万人,就只有两百多人上了录取分数线,看来想要考上同济大学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反正我家娃儿是没指望,就想着他能够上一个好一点的大专。”

一名打扮的看起来有些时髦的女人,唉声叹气地说道。

“你家还不错,我家那一个才是常年垫底,只怕连大专都考不上。”

有了一人开口,家长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翁思李静静地听着她们议论,等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大家也不要这么灰心,毕竟咱们离高考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让同学们把这一次月考所有的试卷全部整理好放在桌面上,大家可以翻来看看,对自家孩子的学习状况有个了解。

家长进门签到,有学生代表引着她们坐在了自家孩子的座位上,听翁思李这么一说,纷纷翻看着桌上的试卷。

翁思李站在讲台之上,静静地打量着那些学生家长,有惊讶的,有难过的,口中骂骂咧咧的,当然还是有欣喜若狂的,几乎把所有的表情全部给演绎到位了。

见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翁思李才开口说道:“总的来说,咱们这一次的月考成绩普遍都有提高,对于咱们刚刚步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其实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今天让大家过来,就是要对咱们后续的工作做一个安排,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将会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

休息时间也会跟着缩短,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进来,为高考储备能量。”

“应该的,高考嘛,肯定得严阵以待”有家长表示支持高声说道。

翁思李点点头,继续说道:“我这边就咱们往后的学习专门拟出了几个学习方案,会占用到学生们的一部分休息时间。

我会专门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她们专门制定一份学习计划,让她们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完成学业,追求目标。

我希望咱们在场的所有家长,都能够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这不只是一场高考,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无疑是一场人生之中最艰难的战争。

打赢了,往后能够前途似锦,打输了,将来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这一场失误。”

“支持当然是支持,可在学习上面我们也帮不上忙呀!”一个看起来应该是奶奶的学生家长,着急地说道。

“我家孩子读的是走学,每天晚上十点多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十二点,我在一旁看着只能干着急,根本就帮不上忙。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又得来学校,一天下来,五个小时都睡不到,哪里还有休息时间可以占用?”

“对,张奶奶你说得太对了,我家那小子也是,每天晚上到十二点根本上不了床,天不亮就要起来,早餐都是靠馒头包解决。

前两天还跟我说,实不行申请住校得了,可以省去路上来回时间至少半个小时,还是骑自行车的呢!”

另一个看起来稍显年轻一点的家长说道,有同为走读的家长也跟着抱怨起来。

“大家说得对,现在孩子们的休息时间确实太少,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作业,一个班的同学,大家耗时的长短区别却很大。

咱们班罗玲同学也是走读生,每天步行一公里左右上下学,但她妈妈告诉我,她习惯非常好,最迟十一点上床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还能看会报纸新闻才出门,从未迟到,也从来没有没完成作业过。”翁思李笑着说道。

“她学习好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