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9)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九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9)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是一个波澜起伏、动荡不安的世纪,人类历史上两次空前的浩劫,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不能不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同时他们并不固步自封,也接受新时期涌现的文学流派的新手法,以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及至80年代,有的现代派作家甚至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写作。这种现象对现实主义本身无疑是一种激励。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高尔基完成长篇小说《母亲》的创作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高尔基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10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名篇介绍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读音的形象之一。《在人间》描绘阿廖沙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我的大学》写于1922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描写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16岁的阿廖莎到喀山上大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大门的。于是,他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他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获得了启迪、受到了教育、开拓了思想。对市民习气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融合着美好的品质和深重的灾难。

《母亲》

在世界文学中,《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母亲》也标志着高尔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三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巴维尔率领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结构都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史诗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问世

肖洛霍夫是前苏联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一个获得东西方普遍公认的苏联作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史界正在重新审视“苏联文学史”,应该说,许多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都在新的文学史中失去了一席之地,而唯有肖洛霍夫以他的一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和一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牢牢屹立。究其原因,是因为肖洛霍夫的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思想性上,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高歌人道主义主题。在艺术性上,他坚持真正的现实主义,使作品具有不凡的魅力。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如担任办事员和扫盲教师,参加武装征粮队等。

▲肖洛霍夫

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他的处女作是小说《考验》。1926年,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受到文坛的关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说中,作家把严峻而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中间和个人关系之间展开,在哥萨克内部尖锐的阶级冲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悲剧情景和众多的悲剧人物。早期作品特色鲜明,但艺术上还欠成熟。1926年,他开始创作史诗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40年完成。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上过前线,写了许多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哥萨克形象,并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4年因病去世,终年79岁。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共分4部。第一部着重描写一次大战前后哥萨克社会的风土人情,展示剽悍尚武、不受羁绊的哥萨克精神,以及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在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衬托下,写葛利高里受到革命哥萨克的影响,但又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摇摆。第三部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现的叛乱,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一员。第四部写白军被击溃,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妮亚被流弹打死,葛利高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回到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家乡。

版本推荐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著,李志刚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著,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气势雄浑的史诗性作品,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丰富深邃的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在叙事方式上,小说突破了悲剧的传统模式,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男女主人公塑造得丰满而有深度;作者厚实的生活积累,使得作品的画面极为生动,关于哥萨克习俗细节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又使得作品充满了顿河乡土气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两个著名作家

“左”的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联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多姿多彩的文学局面不复存在。这一时期,奥斯特洛夫斯基靠顽强的毅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0年代初期法西斯的入侵,使卫国战争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战后,“无冲突论”曾在苏联文坛泛滥一时。这时期,阿·托尔斯泰推出了自己的优秀作品《苦难的历程》。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当过童工,饱尝过屈辱。十月革命后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0年秋在战斗中负重伤,转到劳动战线,跳进第聂伯河打捞木材,因而患上伤寒和风湿症。后来又因劳累过度,健康日益恶化,终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冬,他开始写《暴风雨所诞生的》。小说以1918年末到1919年初国内战争为背景,反映乌克兰人民击败波兰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全书原计划写三卷,作者只完成第一卷便去世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所说:“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阿·托尔斯泰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中途退学,投身文学创作。他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出版过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和长篇小说《跛老爷》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以战地记者身份上过前线。

1918年,阿·托尔斯泰出国,侨居巴黎和柏林,写了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并开始写《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两姐妹》。1922年他与白俄决裂,次年返回莫斯科。此后,他先后完成了《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和《阴暗的早晨》以及历史小说《彼得大帝》。

▲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是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0载。三部曲的第一部《两姐妹》侧重描写的是主人公个人的命运,反映的是个人对时代的感受,带有“家庭生活”小说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作为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的4个主人公却都沉湎于个人的爱情而置身于社会斗争之外,生活十分空虚。小说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则开始转向了史诗式的描写。作者在国内战争的巨大历史画面上展示人物的命运。在暴风骤雨的年代里,4个主人公的个人生活都遇到了不幸,但在斗争中有的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有的仍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小说最后一部《阴暗的早晨》在同样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1919年前后苏联人民抗击外国干涉者和白匪军的英勇斗争,4个主人公也在经历了洗炼之后,先后走向了革命。他们在莫斯科重逢,并一起倾听了列宁关于电气化计划的报告。小说预示着“阴暗的早晨”以后将迎来幸福的、阳光明媚的白天。

名篇介绍

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1930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1934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可惜第三卷未完成,作者便去世了。作者准备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它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的家庭。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历史,一度去意大利考察艺术。

▲罗曼·罗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