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12)
机械化兵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确立,西方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新式武器的需求非常强烈,促进了机械化兵器的发展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机械化兵器登上战争舞台,军事装备使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立体空间,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机械化兵器发展历程
机械化兵器主要指铁甲舰艇、潜艇、飞机、坦克、装甲车辆等武器系统。这些兵器以机械化器械为运载发射平台,通过化学能与物理能的转化,将火力和机动力合为一体。机械化兵器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联系紧密。
装甲舰和潜艇首先登场
19世纪,蒸汽动力战舰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装甲舰。20世纪初,新型船用蒸汽轮机为军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威力更大的舰炮促进了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诞生,“巨舰大炮主义”在大国海军中盛行。
19世纪90年代,汽油机和蓄电池电动机双推进动力系统出现,潜艇迅速装备军队,使近代军事技术向前跨出一大步。
军用飞机翱翔蓝天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首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飞机飞行成功。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有1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68千米/小时。
飞机最初应用于军事主要是用于侦察,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大量使用飞机,飞机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后期还出现了喷气式飞机。
坦克横扫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火炮和堑壕构成了陆上阵地攻防作战的中坚力量。为打破阵地战的胶着状态,英、法等国开始研制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合为一体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9月15日,有32辆坦克首次参加了索姆河会战。
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4型、a型,法“圣沙蒙”、“雷诺”型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数量最多,性能较好,装有单个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战后曾为其他国家所仿效。
坦克的问世标志着军事装备发展进入攻防结合的新起点,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进行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以及诺曼底登陆战役、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在二战中,与坦克作斗争,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炮的激烈对抗,促进了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性能得到全面提高。这些坦克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毫米至85毫米和88毫米至122毫米。主要弹种是榴禅,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坦克最大时速25千米至64千米,最大行程100千米至300千米。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毫米至100毫米,有的达150毫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苏t-34中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为了提高战术技术性能,有的坦克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计算机、三防(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装置和潜渡设备。
20世纪60年代,中型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已经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差的弱点,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单一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这些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设备,并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坦克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计算机。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
航空母舰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于1918年4月,它是英国人利用“暴怒”号巡洋舰改建而成。舰体前后半部分别铺设70米和87米甲板,用于起飞和降落。同年7月19日,7架飞机从“暴怒”号航母上起飞,攻击德国飞艇基地,这是历史上航母首次应用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日等国竞相发展航母,将空中力量与海上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使海上作战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防空武器逐步发展
随着军用飞机的发展,防空武器也逐渐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装备了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采用较先进的观测仪器和指挥器材,特别是出现由指挥仪、高射炮和雷达组成的高炮系统,并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使得防空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生化武器问世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尔战役中首次大量使用毒气,一举突破英法联军阵地。从此,一些国家竞相研制,揭开了化学武器与防化器材的角逐。生物武器的使用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大量研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了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后。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日、美军曾多次使用生化武器。
通信技术的革命
19世纪末,美国、俄国、意大利相继发明了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指挥方式,为迅速有效地组织指挥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条件。20世纪30年代,英国发明雷达后,无线电技术进一步应用于侦察、警戒、跟踪、火力控制和导航,极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作战领域——电子战。
▲美军
军事工程装备同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数量大增的机械化兵器对工程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相继出现了工程侦察器材、渡河桥梁器材、路面器材、地雷战反地雷战器材、爆破器材、筑城器材、伪装器材、野战给水器材、工程机械等,逐步形成了完整体系。
机械化兵器时代一直持续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来临,而机械化兵器,则一直使用到现今。
盘点装甲车辆
装甲车辆是指装有武器和防护装甲的军用车辆,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是机械化、摩托化、数字化部队不可缺少的主要装备。装甲车辆和火炮一起,构成现代化陆军的基本单元。其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判陆军是徒步化、骡马化,还是摩托化、机械化、数字化的重要标志。
坦克
坦克是指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的越野机动性能和坚固的防护力的,用履带作为运动操纵载体的军用车辆。1916年英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同年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河姆战役中,英军派出了一支由32辆坦克组成的世界上第一支装甲部队伴随步兵冲锋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从此坦克就成了各国竞相发展的陆军主要作战武器,而专门的装甲部队、坦克部队由此而产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的“闪击战”、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美军的“突击”均是利用坦克等装甲火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来实施的。坦克也就成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三者结合的代名词。
目前坦克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两种,主战坦克是指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装甲兵的基本装备,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其所配备的火炮口径一般都在105毫米至125毫米的范围之内,重量在35吨至55吨之间,有的甚至超过60吨。以美军的m1a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英军的挑战者系列、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俄罗斯的t-80系列、中国的98式系列、法国的勒克莱尔系列、德国的豹式系列为代表的是新一代坦克。
特种坦克包括水陆两用坦克、架桥坦克、扫雷坦克、喷火坦克、侦察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用比较多的有美军可空运的m551“谢里登”轻型水陆两用坦克、苏军的t-40轻型水陆两用坦克。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是我国生产的63a式水陆两用坦克。
▲63a式水陆两用坦克
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指摩托化步兵用于行进和战斗的装甲车辆,步兵在步兵战车中不光可以用车载轻型火炮和机枪打击敌人,还可以通过步兵战车中特设的射击孔向车外敌人射击,以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身的目的。
步兵战车按结构分,一般分为有轮式的和履带式的两种,其中轮式步兵战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高机动部队而研制出来的步兵战车的新类型,步兵战车与普通的装甲运兵车最大的区别,在于步兵战车一般都装备有小口径的火炮,可以伴随坦克一起作战,而装甲运兵车只装备用于自卫的机枪,不能同坦克一起作战,而且比步兵战车更容易被敌人火力摧毁。还有一个特例,就是俄罗斯空降兵还装备了一种可以载人直接进行空降的步兵战车(亦称伞兵战车),这种装甲车辆的成功应用,使俄罗斯空降兵成为全球第一支拥有成建制重型火力的空降兵。
步兵战车配备一门机关炮和数挺机枪,有的还可以装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但它最主要的用途是运送士兵。一般步兵战车可搭乘6人到8人,战车的装甲可以保护士兵免受伤害,车体两侧开有若干个射击孔,战士们可以向外射击。
轮式步兵战车速度快,时速一般为90千米至120千米,但轮胎一旦被子弹打中就不妙了;履带式战车刀枪不入,翻山越岭不在话下,但速度略慢,为60千米至80千米。两种步兵战车是各有所长。当今世界著名的步兵战车有美国的“布雷德利”战车、日本的90式战车、法国的amx-10型战车,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美洲狮步兵战车
美式“布雷德利”战车是以“二战”中美军著名将领奥马尔·布雷德利五星上将的名字命名的。“布雷德利”战车外形很“生猛”,高高大大,像一辆“小坦克”,全重22吨,可运载7名士兵。炮塔上装一门25毫米口径“大毒蛇”机关炮,炮如其名,十分凶猛,射速每分钟500发,可在1000米距离上穿透66毫米装甲。它的装甲防护力在当今世界步兵战车中名列第一,可抵御14.5毫米大口径穿甲弹,内部设备先进,电控炮塔,红外夜视,双向稳定装置一应俱全,可在行进中和夜间射击。“布雷德利”战车于1980年研制成功,投产,可它的“命运”很坎坷,一些军事家指责它外形太高,战争中易受攻击。另外,它价格太贵,曾被评为1988年度十大最差武器之一。1990年海湾战争中,“布雷德利”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沙漠雄狮”m1坦克一同弛骋沙场,成为联军进攻中的两把利剑,它曾用机关炮和导弹击毁过数十辆伊拉克坦克,而对方还以为遇到了m1坦克了呢。“布雷德利”战车以自己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战车,而被誉为“沙漠猛虎”。
装甲汽车
装甲汽车是指装有武器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用于侦察、战斗警戒和通信、摧毁敌人兵器和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许多国家的军队均装备有此种车辆。
第一批装甲汽车于20世纪初在英国制成,并在1899年至1902年的数战争中使用了这种车辆。俄国于1914年开始生产装甲汽车,到1917年年中,俄军拥有装甲汽车约300辆,编成13个装甲汽车营,其中有些已积极参加了十月武装起义和国内战争。研制现代装甲汽车时,常采用了新结构和新装置(如装于轮毂内的减速器,分动箱和充气浮渡器材等)以提高其通行性能,越壕和浮渡水障碍的能力。装甲汽车内安装有可防护乘员免遭大规模杀伤武器伤害的通风过滤装置,电台和夜视仪等。
装甲汽车的底盘为2轴或3轴全驱动式,并装有防弹充气轮胎。装甲汽车按其战斗全重分为轻型(4吨以下)、中型(4~8吨)和重型(8吨以上)三种,乘员为2人至4人。陆上最大时速为90千米至105千米,水上最大时速为4千米至5千米(靠轮胎划水),最大行程为500千米至750千米。轻型装甲汽车配备的武器为机枪,有时配备无坐力炮和反坦克导弹;中型和重型甲汽车配备的武器为20毫米至30毫米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某些重型装装汽车还装有坦克炮塔及75毫米至105毫米火炮。轻型装甲汽车的装甲可防枪弹,而中型和重型则可防弹片。装甲汽车车身为承载式,通常是密闭的,并设有旋转炮塔,内装主要武器。装甲汽车的底盘可用来制造装甲输送车,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发射车以及其他各种战斗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