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一本书读完特种作战的历史》(54)
“雷雨”行动——解救剧院被扣人质“雷雨”行动历时40分钟,俄军参战官兵无一阵亡。据事后俄罗斯总检察院公布的调查结果,共有41名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其中包括19名女性),3人被生擒。普京总统高度评价了这次解救行动,称赞特种队员“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解救出几百名人质”,并坚定地表示,“我们以行动证明,任何人都无法使俄罗斯屈服”,“恐怖分子只有死路一条,而我们前途无量!”
剧院被恐怖分子控制
莫斯科时间2002年10月23日晚21时许,车臣恐怖分子携带机枪、自动步枪、手枪和多种爆炸物,分乘4辆汽车来到位于莫斯科市东南区梅利尼科夫大街7号的轴承厂文化宫剧院。当时剧场内正在上演一部表现飞行员生活的音乐剧《东北风》,第三幕刚刚开始,几名身着迷彩服、手持武器的蒙面人突然冲上舞台,他们先将台上的演员赶到旁边并向空中鸣枪,然后大声宣称:我们每人都绑着炸药,楼内也早已布满了炸弹,俄罗斯军队必须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并释放所有被俘的车臣战斗队员,否则就要炸毁剧院,跟人质同归于尽。当时剧场内的观众和演职人员共有近千人,其中还有60多名外国人。绑匪出现后,有些人乘乱跑出剧院。24日凌晨,恐怖分子在牢牢控制剧场内局势后,为了向公众表现善意,首先释放了大约20名儿童。后来又有150余人获释,其中包括儿童、外国人和穆斯林。但扣在剧院中的人质仍有800多人。
附近的治安警察和特警分队在接到观众的手机报警后迅速赶来,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数名恐怖分子受伤。恐怖分子警告说,如果警方敢采取强硬手段,那么他们每“牺牲”1人,就要杀死10名人质作为抵偿。现场警察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停止进攻,向上级报告情况并请求支援。事件发生后,车臣非法武装立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消息,声称此次行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求俄政府军撤出车臣,结束车臣战争。设在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也很快播放了恐怖分子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他们威胁如果自己的政治要求在7日内得不到满足,就将炸毁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后来,7天的期限又被缩减为3天。
快速应对
劫持事件发生时,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距轴承厂剧院仅4.5千米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得到紧急通报后,普京立刻召集总理、各相关部门领导人以及莫斯科市市长到克宫开会。经过短暂交换意见,普京制定了“决不妥协、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的方针,责令相关部门以此为依据迅速制订行动计划,在最大限度保证人质安全的前提下,坚决消灭恐怖分子。根据普京的指令,在靠近现场的地方成立了以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为首,包括内务部、国防部、紧急情况部和莫斯科市内务总局等部门领导人在内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具体领导危机处置工作,并直接对总统负责。这次营救行动的代号为“雷雨”,联邦安全总局第一副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参战部队,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指挥谈判工作。
此前最早得到警报的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就向现场派出了莫斯科内卫军区第59内卫师和第1特种大队各一部共450人。该部于当晚22时抵达现场后,迅速包围剧院、控制附近制高点,并在距剧院100米和300米范围内设置了两道封锁线,着手疏散附近居民。差不多在同时,联邦安全总局所属的“阿尔法”特种作战小组也全副武装赶到现场。为防止恐怖分子声东击西,在莫斯科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内务部和国防部于当晚迅速调集大批军警,加强市内巡逻检查和重要设施的警卫。
▲普京
人质事件发生后,莫斯科市政府、紧急情况部等部门迅速组成了隶属于营救指挥中心的紧急救助指挥部。在其统一部署下,营救、消防、疏散、医疗等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电话局迅速设立了寻亲热线电话,向人质家属提供信息。紧急情况部启动了储备物资调配机制,从各仓库紧急调运食品、水、药品及消防等物资。为稳定人心,防止人质家属干扰整个营救工作,卫生部会同内务部及联邦安全总局专家在距现场不远处成立了“心理救助中心”,接待人质家属,安置脱险人员。莫斯科市交通局则调集数十辆大巴,在现场集结待命。遵照指挥中心的命令,莫斯科市各大医院也做出部署,要求所有医生及护士不得擅离岗位,各病房腾出床位,做好收治伤员的准备,100多辆救护车也随时待命。
10月24日,普京亲临现场视察。当天晚上,他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神情镇定地向全体国民通报了莫斯科所发生的事情,他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勇敢应对恐怖势力的进攻。
谈判战术
事件发生后,俄国内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政府确保人质生命安全,国际社会也希望俄罗斯能够妥善解决这次危机。10月25日,70多名人质亲属聚集在红场请愿,要求政府满足恐怖分子的条件,争取人质早日获释。电视台当晚播发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民众对事态发展的前景表示出悲观。还有人对普京的车臣政策提出批评,要求停止对车臣战争。
面对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普京的态度非常坚决,他明确指示不能向恐怖分子低头,绝对不与恐怖分子谈判车臣的地位问题,而只同他们谈投降的方式问题。由于意识到强硬立场会更加激怒绑匪,普京采取了拖延战术,他下令允许恐怖分子见他们想见的人,发表他们想发表的言论。为了稳住恐怖分子,为武力营救赢得准备时间,俄政府开始按照恐怖分子自己提出来的要求进行谈判。
24日凌晨,有关方面根据统一部署开始同绑匪接触,首先争取政治解决危机,至少暂时稳住绑匪为营救行动赢得时间。当时至少有5条接触渠道:一是由联邦安全总局牵头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与恐怖分子保持联系;二是有车臣背景的人士,包括车臣驻杜马的代表以及一些在莫斯科的知名车臣政治、文化和工商界代表,这些人最早开始与绑匪谈判;三是由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工作人员以探视、救助人质为名进入剧院,与绑匪接触,争取软化他们的立场;四是美、德、奥等外国人质所属国家的驻俄大使也前往剧院,试图与绑匪进行接触;五是杜马中的右翼党团领导人出面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如涅姆佐夫等人。一些政治家在电视节目中表示愿意把自己交给绑匪充当人质,把其他人质换出来。
▲特种队员在轴承厂文化宫剧院人质事件行动中
24、25日白天,谈判在向人质提供食物、药品和争取释放妇、幼、弱人质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绑匪同意医生为伤病者提供治疗,甚至允许个别记者携带摄影设备进入剧院拍摄人质的状况。24日13时15分,恐怖分子允许1名俄议员、2名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1名记者进入剧院,之后恐怖分子又陆续释放了1名英国人、1名俄罗斯妇女和3名儿童。此后不久,恐怖分子开始与俄右翼联盟领导人伊琳娜·库田和国家杜马议员科布宗谈判,经过1个多小时谈判,绑匪答应晚些时候再放40名外国人质。
25号凌晨,1名俄罗斯独立电视台记者被获准进入大楼。这名记者在现场拍摄的画面让外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绑匪都是哪些人,他们中有男性,但以女性居多,他们持有枪支,身上都绑着炸药。可以看出这些人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一旦和俄精锐部队交手,很可能一触即溃。一些医务人员获准进入剧院,为人质提供治疗和护理。俄罗斯当局主动派人向剧院内送去食物和水。被绑的外国人所在国的外交官也试图同绑匪接触,说服他们释放本国公民,并许诺将劝说俄罗斯“公正”处理车臣问题。在外交官们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外国人都被释放。
10月25日,恐怖分子威胁,如果俄罗斯当局到26日凌晨还未能答应他们的要求就开始杀害人质。车臣绑匪还突然向俄罗斯当局提出,要求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充当绑匪和当局之间的调解人。苦于没有适合的调停人选,俄当局随即同意了绑匪的这一要求。25日,匆忙赶到现场的波利特科夫卡娅独自一人进入了剧院。在与绑匪交谈近2个小时后,波利特科夫卡娅出来向外界透露,绑匪们要求普京本人提供打算撤军的证据,否则就将采取最为严厉的措施。但是此时,普京已经对他们的要求不再感兴趣,通过近40个小时的艰苦工作,俄特种部队已经逐步掌握了剧院内的情况,并确定了多数恐怖分子的身份。特种部队已开始制订具体作战计划,武力解决危机的条件已经成熟。
26日,恐怖分子态度趋于强硬,声称除非把俄罗斯政府承认的车臣最高行政长官卡德罗夫交出来,否则再也不会释放人质。俄政府谈判代表报告说,绑匪发出威胁,如果当晚10时不满足俄军撤离车臣的要求,就开始对人质下手。鉴于武力营救的准备工作尚未最后就绪,指挥中心遂决定想办法拖延时间,尽力稳住绑匪。下午4时45分,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宣布只要释放人质,俄政府保证提供一切必要交通工具和其他条件,让所有恐怖分子前往第三国避难,免于刑事起诉,保障其生命安全。当晚8时,在绑匪规定的最后期限前2小时,普京总统再次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但必须释放人质。同时,普京还指示指挥中心,无论恐怖分子要求与何人谈判,指挥中心都要满足其要求。
当晚,普京总统在克宫内亲自约见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能亲自出面斡旋,尽量稳住绑匪。普里马科夫同意试一试,随即来到现场与绑匪谈判。谈判只进行了30分钟后即告结束。据普里马科夫后来讲,巴拉耶夫彬彬有礼、思路清晰,但态度非常强硬,除了一再要求俄从车臣撤军外,其他什么问题也不愿意谈。此后绑匪宣布不再与任何人谈判。
加紧准备
在与恐怖分子接触谈判的同时,俄方武力营救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早在23日晚普京制定营救方针后,应急联合指挥中心便开始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了多种作战预案,筹划武力营救的准备工作。
为了查明剧院内的情况,侦察部门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是技术侦察,包括侦听绑匪电话、技术测向定位等;二是潜伏侦察,“阿尔法”小组的队员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院下面,在一些部位安装了摄像头;三是询问脱险人员及与人质电话交谈,为了利用人质家属向政府施压,绑匪允许人质与亲属通过手机通话,在通话时,侦察人员就在亲属身边,亲属首先问人质身边有无绑匪,如果没有,侦察人员就接过电话,询问剧院内的情况。此外,进入医院谈判、治病、送食物的人员也向安全部门提供了一些信息。通过以上手段,指挥中心基本判明恐怖分子的具体位置、所携带武器的种类、爆炸物的性能。俄罗斯当局还找到剧院的建筑设计部门,搞清楚剧院的所有出入口的位置和所有地下管道的布局,并根据剧院的建筑结构绘制了作战详图。
在制订营救计划时,最让指挥和参谋人员头痛的就是如何防止恐怖分子狗急跳墙引爆炸药。事后查明,绑匪们携带了130千克爆炸物,包括2枚152毫米口径榴弹炮炮弹,18枚手雷,80余件其他炸弹。19名女敢死队员携带着这些爆炸物,均匀地分布在人质中间,随时准备与人质同归于尽。
▲“阿尔法”小组队员在行动
据专家说,即使只有1枚152毫米榴弹炮弹爆炸,也足以将大厅内的所有人炸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作战方法都无法保证在绑匪引爆炸弹之前就将其全部消灭。指挥中心遂决定打破常规,采用特殊战法制敌。同时,考虑到匪首巴拉耶夫凶残狡诈,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中心作出了专门布置,力争在战斗一打响就将其击毙。在确定了具体战法之后,各参战部队分成狙击、潜伏、突击、排爆、支援等若干小组,根据受领的任务,反复进行针对性演练。各小组既独立行动,又相互协同。其中“阿尔法”特种部队担负潜伏和主要突击任务。
在和平解决危机的道路堵死后,俄罗斯当局却没有马上动手,显然他们是在寻找最佳时机。在政治上,普京还想给车臣绑匪最后一个机会:如果在绑匪威胁要杀人的时刻没有杀人,那就意味着事件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在战术上,即使下手也要选择一个恐怖分子最疲惫的时刻,凌晨显然是理想的。于是整个事件在26日凌晨陷入一种凝固状态。经过50多个小时的煎熬,人质的身体状况堪忧,很多人精神疲惫,已经做好了赴死准备。绑匪也不像先前那样敏锐而坚定,他们陷入一种烦躁的气氛之中,在剧院外,突击队员已经做好了突袭的准备,最后的作战方案已经确定,现场指挥官焦急地等待着克里姆林宫的指示。
果断行动
25日晚上,俄情报部门切断了绑匪与外部恐怖组织的通讯联络,恐怖分子得不到上面的指令,变得焦急不安。26日凌晨2点,一年轻男子因为嘟囔了几句话而被打死。随后,绑匪又向1名妇女开了枪,之后又打伤2名人质,这引发了人质的恐慌和不安。当时几个特种小组已通过地下管道潜入剧院,他们观察到了绑匪枪杀人质的情况,但由于未得到行动命令,所以没有采取行动。
5时30分,应急指挥中心发出了强攻命令。预先埋伏在地下通道、楼顶、墙外的“阿尔法”小组的特种兵用爆破打开通道,从地下、楼顶、两侧和正面5个方向同时冲进剧院。其中,地下和楼顶突击是主攻方向,剧院正面的突击是佯攻。有一个突击小组预先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场下方,战斗打响后从出口跃出,发挥了出其不意的重要作用。
俄军在其指挥部墙外埋伏了一个突击组,当战斗打响时,正在饮酒的巴拉耶夫及其同伙还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即被破窗、破墙突入的特战队员以迅猛、准确的火力击毙,巴拉耶夫甚至没来得及放下手中的酒瓶子。在这次行动中,“阿尔法”小组预先施放了大量失能性化学气体,战斗打响时剧院大厅内的匪徒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特种兵们冲进大厅后,直接抵近射击那些昏迷的绑匪,然后卸下其身上绑着的炸药。几个守在走廊里放哨的匪徒向从正面进攻的俄军投掷手榴弹,并向从里面跑出来的人质开火,但被特战队员迅猛准确的火力消灭。
俄军控制剧院后,70多名救援人员迅速跟进疏散和救助人质,由于吸入毒气,多数人质都处于昏迷状态。这些人质都被抬上等候在剧院外的上百辆救护车,送往莫斯科市十几家大医院进行治疗。此前成立的“心理救助中心”也迅速派人到各医院对人质进行心理安慰。
▲“阿尔法”小组队员伏击中
整个行动历时40分钟,俄军参战官兵无一阵亡。据事后俄罗斯总检察院公布的调查结果,共有41名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其中包括19名女性),3人被生擒。因吸入过量失能性化学气体,人质陆续死亡129人,其中包括8名外国人。
营救行动结束后,莫斯科警方也在全市展开大搜捕,逮捕了30多名向绑匪提供情报的内奸。俄内务部还加强了对居民区、学校、医院及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重要设施的警戒和保安。据称,俄警方对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器弹药和爆炸物存放点加强了警卫。与此同时,俄军抓住有利时机在北高加索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高加索”的反恐行动,以期进一步扩大反恐战果。俄军驻北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部宣布,26日起在北高加索特别是车臣地区开始大规模清剿行动,对匪患较重的几个地区实施了重点清剿。
“阿尔法”小组
“阿尔法”小组是在前苏联时期,根据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的指示建立的特种部队,它的最初名称是a小组,1991年以后又被称为“阿尔法”小组。
组建该小组的直接起因是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生了针对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主义行动。“阿尔法”小组的任务是在国内外打击恐怖主义,它组织严密、行动极为敏捷,曾一度是苏联的骄傲。
“阿尔法”小组的队员不像普通的俄罗斯士兵,他们一般都身怀绝技,是狙击手、爆破手和通讯专家,擅长秘密作战和执行侦察任务,在强大的压力下能够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路。他们的训练极其艰苦。阿尔法部队每天24小时处于战斗值班状态。
今天的“阿尔法”小组大大年轻化了。来自其他强力机构的新人成为老战士们的接班人。同时,引进新队员的工作也在军校毕业生中展开。
普京总统10月26日前往医院慰问伤员并于当晚发表了简短的电视讲话,他高度评价了相关部门在解救行动中的工作,称赞他们“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解救出几百名人质”。同时,对未能救出所有的人质表示歉意,“希望死难者的家人和朋友原谅我们”。普京总统坚定地表示,“我们以行动证明,任何人都无法使俄罗斯屈服”,“恐怖分子只有死路一条,而我们前途无量!”
在莫斯科人质事件中,预先潜入剧院的“阿尔法”小组在行动之前通过通风系统释放特殊气体,使操控爆炸物的绑匪丧失知觉,是此次营救行动成功的关键。但这种作法使绑匪失去抵抗能力的同时,也导致129名人质死亡。营救部队使用的是以“芬太尼”为基础的混合气体,它是一种化学类神经中枢麻醉品,主要用于外科手术麻醉,效力很强,在过量吸人,特别是在体质虚弱的情况下则会导致严重后果,可使人停止呼吸而死亡。“阿尔法”潜伏组在26日凌晨5点以前就开始释放麻醉气体,潜伏小组共施放了两次。第一次施放后,潜伏小组发现未起作用,遂补充施放,结果施放的剂量超过正常值的5倍。在人质3天未进食、精神高度紧张、身体极度虚弱和室内封闭的情况下,化学气体对人质的威胁非常大,而且人质疏散又用了一个半小时,使人质在化学气体中滞留长达2小时以上,这些是造成上百名人质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