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一本书读完特种作战的历史》(51)
“查宾·德万塔尔行动”计划——秘鲁特种部队大营救
1997年4月22日15时左右,秘鲁首都利马,约140名秘鲁军警特种部队队员,在阿尔贝托·藤森总统的亲自指挥下,对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实施了闪电般的突袭,一举全歼了14名恐怖分子,成功地营救了被秘鲁反政府组织“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扣押长达126天的72名人质,使这场震惊秘鲁全国、牵动国际社会的扣押外交官和政府高级官员事件得以顺利平息。宴会枪声,“打破沉寂”
在秘鲁首都利马的圣伊西德罗区,坐落着一座幽雅的大院,院内有一幢典雅的两层砖木结构小楼,楼后有近400平方米的庭院,四周围墙高达3米,外加通电铁丝网。这就是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
1996年12月17日晚,通常紧闭的官邸大门洞开,日本驻秘鲁大使夫妇在官邸举行庆祝日本天皇63岁生日的招待会。大使官邸门前车水马龙,华盖云集。秘鲁的军政要员、社会名流、驻秘外交使节及夫人、旅秘日侨和藤森总统的亲属等28个国家的490名宾客应邀赴宴。来宾们抿着鸡尾酒,享受着丰盛的自助餐,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秘鲁首都利马
20时20分左右,官邸周围突然枪声四起。随着一声巨响,官邸后院北墙被炸开一个大洞,约20名“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mrta)的男女队员蒙面持枪,乘一辆救护车冲进院内,迅速制服了庭院内的安全保卫人员。枪声和爆炸声吓得宾客们惊恐万状,现场一片混乱。武装分子朝天鸣枪示警,大声喝令宾客们趴在地上。乌拉圭大使博卡兰德罗奋起反抗,立即遭到鞭打。一小时后,武装分子把政府高级官员和外交使节集中在官邸二楼,把其他秘鲁来宾和日侨赶到底楼。为了便于控制,劫持者于数日内很快释放了扣押的老人和妇女,其中也包括秘鲁总统藤森的母亲和妹妹。劫持者将扣留下来的72名人质作为与政府谈判的筹码。领导这次劫持行动的是“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简称“图帕克·阿马鲁”)的一名重要首脑——奈斯特·卡托利尼。他在精心组织了8个月的军事和心理训练及周密筹划后,发动了这次代号为“打破沉寂”的恐怖袭击事件。
闻讯赶来的秘鲁警察战术特种作战队500多人把日本大使官邸团团围住,狙击枪手控制了制高点,各路口被严密封锁。秘鲁内政部长、警察局长亲临现场,坐镇指挥。劫持者扬言,秘鲁当局必须释放他们被囚禁的442名同伙,否则就处死人质。一场劫持与营救较量就此拉开了帷幕。
旷日持久,意志较量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对人质事件异常焦急,他于12月18日同秘鲁总统藤森取得联系后,要求总统首先确保人质安全。日本外务省还就该事件设置了对策本部,首相官邸也设置了对策室,首相亲自挂帅,全力以赴地搜集情报研究对策。当晚,日本政府决定紧急派遣外相池田行彦前往秘鲁解决人质事件。12月19日,日本宫内厅长官说,天皇和皇后陛下对这起事件非常担忧。他宣布,预定于天皇生日举行的进宫朝贺、祝贺、宴会和茶会等庆祝活动全部取消。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
人质事件爆发后,秘鲁政府和劫持者之间展开了意志的较量。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政府坚持决不释放422名“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组织成员,坚持在对话中不谈释放人质的条件,只给劫持者一条出路,那就是放下武器,释放人质,出国流亡。而劫持者则坚持要求释放他们的同伙,并要求政府在对话中提出释放被监禁同伙的方案,否则不释放人质,不与政府对话。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意志较量中,“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突击队把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当成了他们的宣传阵地。他们在官邸楼上挂出宣传口号和标语,还用扩音喇叭和步话机向外界发表声明,发布公报,呼喊口号,播放音乐。人质事件发生之初,曾有许多记者根据劫持者的安排分批进入日本大使官邸采访了劫持者和重要人质。秘鲁各报纸大量刊登了记者同劫持者和部分人质谈话的文章和照片,使劫持者占据了宣传优势,秘鲁当局十分恼火和尴尬。
面对劫持者的宣传战,把日本大使官邸层层包围的秘鲁特种作战警察也不示弱。他们针锋相对地在官邸周围安装了十几个高音喇叭,不断播送国歌、爱国歌曲和军乐,以压过劫持者的高音喇叭。他们还采取果断措施,禁止记者不经警察允许擅自进入大使官邸采访,并驱散到官邸附近采访的记者。擅自闯入大使官邸的一位日本记者被逮捕,并驱逐出境。
秘鲁当局还不断向劫持者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上百名警察、反地雷军车等车辆在官邸周围示威。直升机不断在官邸地区上空盘旋和俯冲,震得大地颤抖。
但劫持者对政府施加的军事压力不屑一顾。据被恐怖分子释放的澳大利亚大使说,恐怖分子对武力解决也是做了准备的。他们在屋顶和墙壁上都埋设了炸药,每人身上还裹了15千克炸药,手中握着导火索。他们的头目通过电台向外界表示,他们绝对不会投降。如果政府试图用武力强行解救人质,人质的生命将处于危险之中。劫持者不时对空鸣枪警告,甚至向示威的警察开枪射击。
▲秘鲁特种警察
与此同时,突袭作战的训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三军和特种警察部队精心挑选的140名突击队员早就开始了极具针对性的训练。在人质事件发生不久,特种警察部队便着手制定了武装干预人质事件的代号为“查宾·德万塔尔行动”计划(以使馆附近一处古代印加文化的遗迹为名)。该计划从拟定至具体实施,都严格保密,只有总统、陆军司令和总统顾问3人知道,连主管国内社会治安的内政部长和警察总局长事前都一无所知。根据计划,在利马附近的海岛上,一个按照同样尺寸、同样结构建立的模拟建筑物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突袭模拟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中,突击队员使用了实物炸弹,并以牛和狗为模拟恐怖分子进行突击,直到训练到可以在28秒内控制大使馆为止。此后又转移到大使馆西北约1千米处的陆军医院开展临战演习。据秘鲁军方人士透露,在4月上旬已完成了突击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同时,他们租用了紧邻大使馆的几户居民住房,作为突击的前线基地。基地中始终有40名突击队员处于待命状态。
突袭战打响前夕,美军特种部队“三角洲”部队的4名军官也在秘鲁政府的求助下飞抵现场,以大使馆附近一家医院的3楼为情报中心,部署了一大批最先进的扩音、监视和夜视设备,通过分析大使馆内的话音来掌握所有劫持犯的动向和所在部位,从而为最后的突袭作战拟定可靠的方案。而在人质危机刚发生时,美军的这支部队一度曾从北卡罗来纳州的陆军基地开拔到巴拿马,随时准备介入此事。后因劫持犯释放了美国的人质而又撤回。但是,美国此后仍派了反恐怖专家前往美国驻利马大使馆,与秘鲁政府加强密切合作。此外,英国的反恐怖特种部队和以色列也提供了人员和设备支援。6名专家在利马配合秘鲁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英国警方还派专家帮助搜集有关情报,为人质危机的解决提供协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既然突袭营救的决心已定,准备工作亦已万事俱备,那接下来就是选择突击时机了。一般来说,这样的突袭行动大多会在夜幕的掩护下进行,这样可以减少进攻一方的损失。而劫持犯也在防备夜间的袭击,所以入夜后尤为加强警戒。首犯塞尔帕在和秘鲁政府谈判时,一到暮色降临便予以中断,以免给对方造成机会。
而在白天他们却相当大意,甚至每天下午都在大使馆的一片空地上踢上一阵足球,有时连上午都会踢几脚,因为实在百无聊赖。而在踢球时,劫持犯的自动步枪和手榴弹等全部解下堆放在一起。
对突击队来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机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劫持犯们也都懈怠了,有些劫持犯甚至跟日本人质学起了日语。如此规律性的作息“安排”显然是犯了兵家大忌。对此,突击队早已从安放在大使馆内的窃听装置中了解得一清二楚。
说起来劫持犯也真够粗疏的。大使馆外送进来的吉他和保温瓶中分别安有窃听器,他们居然都漏了过去。人质和家属通信,他们虽也予以检查,但对人质送洗的衣物和书本,在交接过程中却检查不严,以至于外面将只有火柴头大小的微型通信器也送入使馆中。此外,官邸院外也配有最先进的窃听仪,对着玻璃便可时刻监测到恐怖分子的活动。同时,他们还使用间谍照相机将官邸内的情景拍得一清二楚。这也难怪,在14名劫持犯中,真正的职业恐怖分子只有塞尔帕等几人,其他均是花钱从丛林骗来的毛孩子,经过洗脑后才入伙的。其中还有2个不到20岁的女孩子,她们本来只做了2个星期的思想准备,因为塞尔帕对她们说很快便会达到目的。然而随着人质危机的旷日持久,2个女孩子都想起了家,不时掩面而泣,于是塞尔帕便不再让他们监视人质。这一情况曾一度使人质产生自救的念头。因为人质们期望在复活节后会有机会解决这一危机;眼看这一希望又将化为泡影,于是人质中曾酝酿过自己来解救自己。但由于他们手无寸铁,风险太大,最后又放弃了这一打算。
大使馆是一幢2层楼的建筑,既然劫持犯每天下午都要训练,那最好的办法便是在突击时将人质集中到二楼去,这样可以避免人质的伤亡。但与此同时又要对劫持犯具有足够的杀伤力。于是突击队便专门准备了4千克当量的炸弹,因为这样的炸弹不会对二楼造成杀伤。另外突击队还准备了强光弹。这种炸弹所造成的声响和强光足以将对方炸蒙,一时半会儿脑子清醒不了。利用由此形成的良机,突击队将有足够的时间突入大使馆,然后在近距离内对劫持犯予以致命的打击。而即便人质受到炸弹爆炸影响也不至于造成生命危害。
从4月1日起,劫持犯将医生入馆为人质诊治的次数减少到每周一次,人质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胁。事不宜迟,必须马上将作战方案付诸实施。4月17日,最后确定作战计划。19日,藤森总统和秘鲁陆军参谋长前往训练基地做最后动员。20日,突击队开拔到大使馆邻近的突击基地。21日上午,突击队潜入事先挖好的地下通道进入待命突击状态。
雷霆万钧,神兵天降
4月22日15时左右,秘鲁总统藤森接到报告:占据日本使馆的14名武装分子只有3人在二楼负责看守人质,另11人聚在一楼大厅,塞尔帕正与6名同伙在室内踢足球,其他人则在看电视。这是一份常规的情报报告,但藤森心头一动,一个果敢的行动计划立刻浮上心头。当地时间15时13分左右,大使馆中的人质相继悄悄地接到通知,让他们全部集中到二楼去,等到爆炸声起,都按要求蹲墙根,不许乱跑,保持镇静,等待救援,其他什么也别问。如果不是采取这一措施,人质的伤亡情况肯定会大为加重,至于人质何以会得到这一通知,藤森总统在事后仍表示“无可奉告”。
15时17分,藤森总统最后下达了突袭命令。15时20分,秘鲁警察将大使馆门前的各国记者全部赶走。3分钟后,突袭战正式打响。突击队员将事先装好的炸药同时引爆,大厅地面及其他各处立刻炸出一个个大洞,足球踢得兴味正浓的劫持人员中,有5名武装分子当即应声倒地,另6名也惊慌失措,逃散在大厅各处。突击队跃出地洞,在浓烟尘土中与劫持者展开了枪战。这时,另两组突击队员已分别从前门、后门和屋顶强行攻入使馆。屋上的突击队员将屋顶炸开一个缺口,居高临下进行扫射。这时,劫持者事先在使馆区埋设的地雷也被引爆了,枪声、手榴弹声、地雷爆炸声响成一片,烈焰腾腾,浓烟滚滚。几乎在一瞬间,从大使馆楼上的通风口和地下通道出口同时神兵天降。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背心的突击队员们手持自动步枪,猫着腰鱼贯冲入大使馆内。还没等劫持犯们弄清是怎么回事,闪光弹已经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交火。有的劫持犯尚未来得及反抗,便已被击毙。塞尔帕刚想冲上二楼以人质为盾牌进行抵抗,在楼梯上便遭到恭候在此的突击队员的近距离扫射,随即便仰面朝天死于非命。
也许是良心发现,一名劫持犯在突击开始后曾将枪口对着秘鲁政府的农业部长,但他却在犹豫之下没有开枪,从而使得这一突击作战又减少了一名人质的伤亡。负责人质安全的一组突击队员,行动敏捷,只用数分钟,就把事先聚集在使馆二楼的人质,让他们一个个从窗口由长梯爬到邻近的一座阳台,然后退入地下安全区。由于枪声四起,流弹穿飞,十分小心的人质仍有25名受伤。秘鲁最高法院法官朱斯迪由于大腿动脉被手榴弹碎片划破引起大量出血,最后导致心律不齐而不治身亡。38岁的巴雷尔中校在营救秘鲁外交部长图德拉时,与劫持犯不期而遇。这位忠诚的军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外长,血洒疆场。而27岁的希梅内斯中尉则在准备冲上二楼时遭枪击而身亡。这便是这次突击作战的代价。其他人质最多是有点轻伤,根本没有生命之虞。
人质们在突击开始前集中到二楼就地卧倒后,很快就听到了枪声和爆炸声,还听到了“你们的末日到了”的叫喊声。开始人质们还错以为劫持犯要拿人质开刀了。虽然枪战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分钟,但在人质们看来很漫长。当突击队员出现在他们面前并将他们护送下楼后,他们这才意识到获救了。于是一个个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秘鲁前总统藤森
藤森,生于利马,秘鲁日裔政治人物,1990年7月28日至2000年11月17日期间任秘鲁总统,拥有秘鲁、日本双重国籍。
藤森是继圭亚那于1970年3月17日至1980年10月6日出现首位华裔总统钟亚瑟以来,第二位亚裔人士担任拉美国家的元首。他就任期间的主要功绩是稳定秘鲁前任总统阿兰·加西亚领导下动荡的秘鲁经济和平息内乱,但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的领导过于专制,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不少人的争议。
欢呼声持续10来分钟,在一声爆炸巨响后沉寂下来,一名突击队员从楼顶上降下了游击队的旗帜,宣布历时18周的人质事件正式结束。突击队员们走出现场,一个个兴奋地打着胜利的手势,14名劫持者已全部被击毙,包括他们的首领。16时20分,身穿防弹衣、手持对讲机的藤森总统抵达现场,与军警们一起高唱国歌,欢庆胜利,并陪同受伤人员去军方医院救治,沿途接受群众的欢呼。这是他执政7年来最兴奋的日子之一。
一场长达126天的“酒会”到此才宣告结束。这场漂亮的突袭战使得藤森总统在秘鲁和国际社会上声名鹊起。它向全世界昭示:秘鲁永远不会在恐怖活动面前低头,恐怖活动永远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