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8)
攻城与守城古人以作战目的和地域为基准,将战争分为战、御、攻、守四类。战、御指野战的进攻与防守,攻、守专指城池争夺中的攻陷与坚守。在中外古典小说中,攻克城池数量常常是衡量将士军功大小的重要标准。因为攻克一座池城,就开拓了一片疆土,控制了一群民众,占据了一方资源。攻城略地、守土开疆,是古代军人魂牵梦萦的职业理想。与此相对应,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武器装备制造和军事土木工程两大类。这两项技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在一次次的攻防对决、生死较量中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战争史因而显得更为波澜壮阔,扣人心弦。攻击和观察
距今4000至5000年间,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向阶级国家过渡,由部族纷争引发的武装冲突频发,武器的功能迅速由狩猎向战争功能拓展,筑城活动也日益兴盛。从此以后,敌对双方较量抗衡的场所,除了荒郊原野,还有城池关隘。
撞城木、螺旋机
撞城木也称破城锤,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围城器械。早先的撞城木,就是一根大木头,由多名士兵携带。后来的撞城木形态较为复杂,前端装有楔形锤头,中部装置在四轮车或围城塔中,士兵围在木梁两侧,推动其撞击城门或城墙。历史上最大的破城锤出现在2000多年前,被称为羊头撞锤。
公元前305年,德米特里奥斯·波利奥特围攻罗得岛,使用了这种羊头锤,锤顶有金属保护层,锤梁装有铁甲,长达53米,装在轮子上,由一千名士兵运输。
螺旋机是一种用于在城墙上打洞的工具,原理类似于开启酒瓶木塞的起瓶器。由于在紧临城下使用,通常需要掩蔽通道保护。
▲宋代攻城撞车
防护棚具、掩蔽道、幔
防护棚具装有轮子,保护士兵向防御工事运动。掩蔽道是有盖的木制通道,一般在离城堡较远处开始搭建,并逐渐加长,以便攻击者接近城墙。
幔是在攻城战中能保护多人的一种大型盾牌,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根据所用材质,分为木幔和布幔两种。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由于材质不同,幔的作用也不同。木幔用于攻城,布幔用于防守。木幔主要用于攻城,在攀爬过程中,用来遮挡守城敌军发射的箭和石弹。接近城墙时,也可用于坑道入口的防护。木幔尺寸不定,根据敌方的情况而调整变化。为了增强机动性,有的木幔装载在木车上。为了缓和敌人射击的冲击力,所使用的支柱呈自由状态支撑着,可根据敌人攻击的强弱,利用杠杆作用,使木幔上下移动。
布幔主要用于守城。它用麻绳或竹编织而成,在上面泼水涂泥,用木棍支撑放置城墙,可以遮挡敌人射来飞矢流石。根据《墨子》中的描述,当时的布幔横向两米,纵向近三米。当敌人爬上城墙时,可把布幔点燃抛向对方。当攻上城墙的敌人将要推开布幔时,守城者使用连枷之类的多节棍棒打击,或用砂和石灰等细粉物撒向敌人的眼睛。
幔之所以具有很高的防御力,关键在于它不是被固定在支柱上,而是采取一种自由状态的“软支撑”。当箭、石弹命中时,幔就在其冲击力作用下向后摆动,减小了箭和石弹的威力,而使幔后的士兵不受伤害。由于幔防御能力强,而且制造简单,因此一直从战国使用到明代。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神武帝高欢率领东魏大军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经过两次攻城失败后,高欢制造了攻城车,再度攻打玉壁城。守城统帅韦孝宽命令士兵用布缝合制作成幔,配置在攻城车的前进路上。能够冲破盾牌的攻城车,对飘扬在半空中的布幔却是无能为力,结果只得以失败而告终。
望楼、巢车、临时堡
宋代望楼高八丈,用坚木支撑,顶端建一座宽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设一出入口,坚木上钉上钉子以便观测人员(望子)攀爬,底座用两根各长一丈五尺的鹿颊木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绑桅杆的方法将坚木和鹿颊木固定,然后在坚木上绑上120尺、100尺和80尺三种高度的固定绳以确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楼中只配属一名望子,手持白色旗,无敌情警戒时旗子卷起,若敌来犯则将旗张开,敌人靠近则将旗杆横置,若敌人退走则慢慢将旗举起。望楼车基本上和望楼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
巢车指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公元前593年,楚军曾强迫俘获的晋使解扬登上楼车,向被围困的宋人劝降。巢车不仅用于攻城战,野战也常用它来侦察敌人行动。侦察用的巢车,最早出现在攻城战频繁的春秋时代。巢车的功能虽与望楼车相近,但车制有些不同,巢车车座采用八轮车座,而且以双竿作为支撑,竿的高度则视城池高度而定。唐宋的城墙约五丈,因之要侦察城内必须高过此数。在双竿的顶上设置一个辘轳,以便将观测用的吊舱举起,因为举起吊舱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巢车和其他的观测车不同,它是以生牛皮为材质,可以防御敌人的矢炮攻击。
临时堡也称据点。围城者通常兴建此类建筑,用作小型野战要塞。一般兴建于中立地区,或是高地的突起处,多半以土垒为主,再以栅栏等物品加强。
公元622年,宋军与西夏军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展开激战。宋军投石机在巢车的指挥下,向灵州城墙大量抛射,压制城楼上的守军。宋军数百架望楼车在战场移动,高大的望楼车比灵州城还要高,每架车上载有十几名的宋军神箭手,弓弦响过,西夏人瞬间毙命。宋军很快大败西夏军队。
跨越障碍的武器
古代的城池,城墙往往修筑得高大坚硬,城门四周还要挖掘防城河,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人们都将此作为惯常的防守路数。这样一来,攻城时就要有用于跨越壕沟和攀越高墙的武器,这些武器包括壕桥、折叠桥、云梯、填壕车、攻城塔等。
壕桥、折叠桥、云梯
壕桥、折叠桥是带有车轮的移动桥,用于跨越护城河。由于桥身用木料制成,很容易遭到石弹和火具破坏,加之缺少对士兵的有效保护,很难长时间作业,因此使用范围较小。
云梯是把长梯搭载在车上的一种攻城兵器,主要用来攀登城墙,也可用于侦察敌情。中国在周朝已经出现云梯,春秋战国时代被广泛使用。根据《墨子》记载,云梯由公输班发明。当时,南方楚国计划攻宋,主要攻城装备便是云梯。墨子获知这一情报后,命弟子率人加强宋城防卫,同时亲自去劝说楚王放弃战争。墨子和公输班在少盘上,以带为城,以木片作攻城兵器,通过模拟演练分出高低。公输班七次攻打墨子的“宁城”,使用了各种攻城兵器,但都被墨子打败了。通过这场可堪称世界最早的模拟战争,墨子成功地拯救了宋国。
▲宋代折叠桥
云梯作为典型的攻城兵器,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宋代的云梯用粗木制作成底板和立柱,下面安有六个车轮,车上装载两个梯子,梯长各2米左右。梯子长度可以根据墙高度来调节,最长的可攀登7米到9米高的城墙。上端的梯子装有铁钩,以便挂住城墙以防推移。为了控制梯子与城墙的角度,车的前后分别设有辘轳,通过绞动拴系在梯子上粗绳,使梯子能够前后移动。车箱外面贴挂坚厚的牛革,用来保护车内的士兵。车的移动由车箱内士兵完成,有点类似划旱船。云梯材质是竹子和木头,所以火矢是其克星。为防备对方火攻,云梯常用不易燃烧的生牛皮包裹,或在梯上涂抹泥浆。清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填壕车、攻城塔
要想彻底突破护城壕这样的障碍,填壕是最有效的选择。拥有既能装载填壕器物又能保护士兵的武器,成为突破护城壕一方的迫切愿望。南北朝时期,专门用于填壕作业的填壕车应运而生,并在许多攻城战役中大显身手。填壕车车上装载土、石、草、木等物品,这些物品常用草袋盛装。当车推至护城壕附近时,打开窗口将这填充物投入壕内。填充物的选择根据敌方守城武器而定,如果敌方大量使用火具,那么草木这些易燃物则少用或不用。泥土取之不尽,而且人财物力花费不多,所以土就成为填充物的首选。起初是将土装在草袋中抛出,但草袋遇火会燃烧。后来,人们在土中掺入水,做成易于搬运的土胚。
唐德宗建中四年(773年),叛将朱泚率军包围陕西乾县时,曾使用过一种巨型云桥。这种器械宽度达120米,外侧使用牛皮装甲,并用装水革袋覆盖,以防火攻。而且填充速度快,很短时间内能突破屏障,使“天堑”变“通途”。这对守城一方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为了对付这个庞然大物,守城兵士在靠城墙边上云桥必经之处挖了个大坑道,使得云桥坠入,然后投下马粪和干柴焚烧,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攻城塔是冷兵器时代攻城兵器的集大成者。明代《武备志》中将攻城塔称为“冲车”、“临冲”、“对楼”。它体型巨大,高度从10米到50米不等,上面装置了许多投射器械,可以平射,也可居高临下攻击。有的攻城塔设有活动木板,可以倾倒搭到敌城楼上,给士兵提供冲锋的跳板。攻城塔下安装有轮子,具有一定的机动性能。公元前398年,希腊战略家德尼斯·戴锡拉库斯的军队在攻莫提埃时,已拥有七层楼高的攻城塔。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攻城塔出现在明代,为天启元年(1621年)彝族酋长奢崇明围攻成都时所用,该车高3米,宽150米,车中可容纳几百名士兵。由于车体巨大,只能用牛拉。守城明军使用抛石机射击,牛群受惊,冲车未能组织起有力进攻。
《墨子》中的攻城术
东周后,由于以攻城灭国为目标的兼并战争不断级,攻守城战日益频繁激烈。特别是春秋时期,战车、弓弩、抛石机等大量武器运用于攻城,攻城器械得到长足发展,攻城装备和方法迅速改进,军事机械发明创造出现了高潮。
攻城器械林林总总,不同国家和民族各有侧重。《墨子》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十二大类,同时提出相对应的防御技术。这些攻防技术,一直被沿用到17世纪。
根据墨子的观点,攻城器械的功效作用概括为四大功能:破坏城墙和击杀守护者的破坏功能,以横向跨越壕沟、纵向攀爬城墙为主的越障功能,保证己方安全接近城堡的掩护功能,以敌情侦察、后勤保障为重点的战勤服务功能。
历史上的攻城器械,在一些大国发展更为充分。其中,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唐宋等时期,欧洲的希腊、罗马等时代,都是攻城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这些古老的攻城武器很快湮没于历史烟尘。
中国城墙
城墙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起初的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
古代城垣往往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历史、军事和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先民的城墙
到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已初具规模。也许是男性在武力上具备天然优长,这个时期的氏族部落间争斗非常频繁。这个时候,要想防御敌人入侵,仅靠壕沟是不行了,因为聪明的敌人可以借助器械,轻而易举地翻越过去。虽然往下挖不行,那就往上升,先民们便开始修筑城墙了。
通过河南安阳后屯和内蒙古包头东郊阿善等遗址,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城墙。当时的城墙宽不过4米,高不过2米,或用泥土夯实,或用石块垒起,规模很少,工艺非常简陋,有点像现今农家的院墙。
▲西安古城墙
这些城墙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先民们在修建时,可没少下气力,而且肯定是当时的最高水准,用现在话说,绝对是重点战备工程。从功能上看,它与万里长城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长得小巧了一点。
龙山文化中晚期,也就是五帝时代,随着部落的兴盛,真正意义的城池开始出现了。作为其中代表的平凉台古城,形状已经采用了正方形,说明城市布局有了统一的规划,城墙总长740米,墙高6米左右,根部厚13米,顶部宽达810米,可容纳大部队的调动和战斗。此墙的修筑采用了先进的板筑法,即先夯筑陡直内墙,两侧再以护城坡加固,此法可在增加高度的同时,抑制坡度的同步增长,使城墙陡直难攻。而随着这类较高大城墙的出现,为避免因土质问题造成塌陷,地基就成了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国家出现以后的城墙
公元前21世纪末,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但帝国的建立并未促进夏代城防设施的发展,平凉台古城的防御水平终其历史也未被超越。直到商代初期,墙根厚度20米左右,高度达到10米左右的城墙,才在面积急剧膨胀的城市四周耸立了起来。相比较于夏代,此时的城墙不但更为高大,而且做工也更细致。护城坡经过铲削平整后,会铺上防雨水冲刷的碎石。内墙夯层间设有夯窝,使夯层嵌接,城墙更加牢固。
城上远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边缘,在此范围内的城外地物一律铲平,以扫清射角和视线。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3950—4350年。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攻城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守技城术以最直接的目标牵引。一些城池开始采用悬板夯筑法,城墙已不再需要护城坡,因此愈加陡直。而女墙、角楼、悬门、瓮城、单层城楼和吊桥等新式工事也一一登场了。女墙可以隐蔽守军行动,遮挡临车攻击。角楼建在城角,用以抵御可能遭受的两面夹攻。悬门吊于城门洞中部,待敌军破门后紧急落下,可将其一分为二各个击破。瓮城是主城城门外的半座小城,瓮城的墙与主城等高,瓮城城门偏设,使主城守军也能射杀到攻门敌军,而一旦敌军破门进入瓮城,更会陷入四面居高临下的夹击。城门之上建单层城楼,是城门争夺日趋激烈的表现。
欧洲城堡的防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