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一本书读完科学发现的历史》(6)
附录:科学发现大事记
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年)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出了和声规律,阐述了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
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至前322年)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至前212年)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问题。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了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年至前122年》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了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
王充(27年至97年)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希龙(heron,62年至150年)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汽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年至170年)发现大气折射。
张衡(78年至139年)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
王符(85年至162年)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5世纪,祖冲之(429年至500年),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π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年至1095年)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13世纪,赵友钦(1279年至1368年)著《革象新书》,记载了有他作过的光学实验以及光的照度、光的直线传播、视角与小孔成像等问题。
16世纪,诺曼(r.norman)在《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描述了磁倾角的发现。
1583年,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年至1642年)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156年,斯梯芬(s.stevin,1542年至1620年)著《静力学原理》,通过分析斜面上球链的平衡论证了力的分解。
1600年,吉尔伯特(w.gilbert,1548年至1603年)著《磁石》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地球是个大磁石,描述了许多磁学实验,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轻物体不是由于磁力。
1605年,弗·培根(f.bacon,1561年至1626年)著《学术的进展》,提倡实验哲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对17世纪科学实验的兴起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j.kepler,1571年至1630年)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w.snell,1580年至1626年)从实验中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1636年,麦森(m.mersenne,1588年至1648年)测量了声的振动频率,发现了谐音,求出了空气中的声速。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年至1647年)和维维安尼(v.viviani,1622年至1703年)提出了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b.pascal,1623年至1662年)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盖里克(o.v.guericke,1602年至1686年)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58年,费马(p.fermat,1601年至1665年)提出光线在媒质中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
1660年,格里马尔迪(f.m.grimaldi,1618年至1663年)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波意耳(r.boyle,1627年至1691年)在实验中发现波意耳定律,14年后马略特(e.mariotte,1620年至1684年)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开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1.newton,1642年至1727年)用三棱镜做色散实验。
1669年,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1675年,牛顿做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6年,罗迈(o.roemer,1644年至1710年)发表了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678年,胡克(r.hooke,1635年至1703年)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c.huygens,1629年至1695年)出版了《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d.g.fahrenheit,1686年至1736年)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17年,j.伯努利(j.bernrnoulli,1667年至1748年)提出虚位移原理。
1742年,摄尔修斯(a.celsius,1701年至1744年)提出摄氏温标。
1743年,达朗伯(j.r.d'alembert,1717年至1783年)在《动力学原理》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