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 大王今天犯病了吗 - 袖里藏猫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79章

在高素之卷入夺嫡之事后,齐王府和魏王府就不可能保持和谐了,再说了,过去齐王对魏王并没有威胁的时候,高望之也会暗中打压齐王,更何况是现在?

就算早料到高望之的底线低,可崔皇后内心深处还是涌上一股失望和深深的疲倦。她越发后悔前事,如果不是跟元贵妃争夺那个“长子”身份,素之以公主的身份活着,还会闹到现在这种局面吗?捏着那封手书的手指在颤抖,良久后,崔皇后才抚了抚眉心,满怀怅然地叹了一口气。

高素之走上前去替崔皇后捏肩,她的脸上震惊之色收起,抿了抿唇替高望之开脱:“兴许是别人栽赃陷害。”

崔皇后摇头:“这是他的字迹,你不用替他说话。”尚无威胁时候便借机陷害齐王,当知道齐王是夺嫡障碍的时候,高望之岂会不动手?如果高望之品性好些,倒是能走另外一条路,可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向着不归路奔驰而去了。像极了她那不择手段的父亲——老国公。犹豫了一会儿,崔皇后低声说,“日后也不用顾忌太多了。”

高素之没接腔,崔皇后的暗示她听明白了,但不能应答。她岔开话题,没再说手书的事,而是道:“慕容将军已经出征,捷报从边关传回,可朝中仍旧有议和的声音。”现在一些朝臣不同意,是突厥那边的要求过分,如果他们退一步,只要粮食、绸缎,恐怕有的人会迫不及待点头。“舅父他竟是赞同和亲的。”

可能是被“和亲”的事情逼迫着,近来适龄的宗室女开始谈婚论嫁。朝臣们起初不敢提,后来胆子大起来,提了平阳和舞阳的名号。

崔闳支持的是高望之,两人的意图相近,这意味着他们脑子中只有和亲一条路。如果真的推动和亲,几年后,突厥再度侵扰边界,求娶公主。到时候还能让哪位公主出嫁?舞阳也是姊妹,今日舍舞阳,那明日是不是也敢舍高神嘉?崔皇后想到了这点,心中更是发寒。她想要保全儿女,可照如今的局面来看,是件难以两全的事。

“只要边境不出问题,那试图用和平换取和亲的人,很难占据上风。”高素之又乐观地说,她话锋再度一转,“听说晋王住在宫中?”

崔皇后神色一凝,她抬眸望着高素之,寒声道:“那妖道以炼丹为由,从晋王身上取血。”这匪夷所思的事情,恐怕只有圣人会相信。元贵妃替晋王求情,可没有撼动圣人分毫。圣人为了妖道一言,如此“舍得”,谁知道下一个针对的会是谁。

“圣人之意已定,妖道事我们也不好进言。可晋王留在内宫中终究是不妥当。”高素之抿了抿唇道。她倒不是同情高慕之,这厮就算是鲜血流光了,她也能眼睁睁看着。可前往击退突厥的将领中有高慕之的亲信,临阵换将,不利于边关稳定,她得为大局着想。高慕之要出事,也不能出在这个时候。

崔皇后问:“你觉得该如何?”她与元贵妃不和,对晋王高慕之的事是冷眼旁观的。

高素之慎重道:“儿不希望边关出事。”她相信自己的判断,依照高望之那德行,不会放过这个能泼脏水的机会。她想了想,又说,“圣人取血之事,阿娘不用多劝。”

崔皇后应了一声。

在高素之离宫之后没多久,她便去拜见泰始帝,提起晋王在内宫之事。朝臣们的进言都是从炼丹事的荒谬上来说的,可崔皇后没有。她并不反对泰始帝服用丹药,只是道晋王一个成年男子留在深宫终究是不好,至于取血,大可遣人去晋王府中进行,没必要让他留在内宫。

泰始帝本就被朝臣闹得心烦意乱,听了崔皇后温和的话,终于松口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的目的就是取血,至于高慕之在不在皇宫中,没那么重要。一道口谕送到高慕之在内宫的住处,告知他可以回到王府去。一时间,元贵妃、高慕之都松了一口气。

可高慕之没住在宫中,高望之就没那么痛快了。他已经联系了宫中低位的妃子,串通他们想要来一场“祸乱宫闱”的戏码,可偏偏在关键的时候,高慕之出宫去了,根本没有和那妃子接触过。高望之的计划落了空。他一打听就知道,是皇后劝说圣人放晋王回到王府中,内心更是恼恨不已。他对付的又不是高素之,皇后为什么要插手?难道他这个亲生儿子连高慕之都比不上了吗?

“大王,晋王那边——”幕僚询问道。

高望之一肚子气,怒气冲冲道:“人都不在皇宫了,又能如何?”他的目的是打压高慕之,顺便将前往镇压突厥的将领换成自己人马,这条路不通,只能够从另外一条路出发。他眼神闪了闪,问,“李复然那边如何说?有信来了吗?”置监军使之事,他就知道圣人会同意,以圣人的疑心,怎么能不提防边将?

幕僚迟疑片刻,摇头说:“未曾有。”

河东道单于都护府,此处是突厥指明要大齐割让之地。在突厥大军南下时,已经占据此处,可随着慕容绍抵达,那失陷的城池逐渐地收回。期间监军使李复然试图与慕容绍争权夺势,不认可慕容绍的战略和战术,慕容绍冷笑一声,拔刀将桌案劈成两半。李复然毕竟是个文臣,吓得瑟瑟发抖。一回到营帐,便准备上书道慕容绍无礼,可书信尚未送出便被拦截。

军中如李复然这般妨碍军政的,还有督送粮草的后勤官。也亏得高满及时传书这件事情,慕容观起了疑心,将那后勤官员都拿了下来,换上自己人。可这只能够保证前期先行的粮草,若后续跟不上,军中粮草一断,事情就不妙了。高满能供应大军粮草,但又能延续多久呢?

突厥是秋日来袭的,到了寒冬腊月,战事仍未结束。捷报与缺粮的消息一并传入长安,朝堂上再度为了征战事议论纷纷。慕容观深谙兵马战事,一上战场就显露出不俗的天赋,先前被突厥攻下的城池尽数收回,如今大军已经到了突厥境内,俘获不少突厥贵族。

突厥没料到大齐的军势如此恐怖,他们的骑兵根本不能发挥奇袭的优势,还没抵达齐军驻扎的营地就被发现了踪迹。而且大齐还运用了一种奇怪的武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毒烟与火焰在轰隆声中如雷霆炸裂,吓得骏马停滞不前,极难控制。意识到不妙后,突厥可汗忙不迭派遣使臣请降,哪里还有过去的嚣张?

对于突厥的请降,主战派不屑一顾,恳请泰始帝再增派兵马、赠送粮食,最好是能打到突厥牙帐,将这一麻烦从根本上消灭,重新建立都护府,将突厥的领地纳回到关内道中。而主张和平的,则是希望就此偃旗息鼓,派遣公主和亲,结两姓之好,彰显大齐的风度。

在朝中吵闹不休的时候,又一封密书从边关传来,却是弹劾监军使李复然等人勾结突厥,截断齐军粮草,意图叛国!其中有缴获书信,道一定不负所托,会帮助突厥可汗成为大齐圣人之婿。泰始帝见到密奏,顿时大怒,召集宰臣商议此事如何处置。

泰始帝雷霆震怒,主张和亲的倒是不敢说什么了,生怕自己被扣上通敌的大帽子。

彻查李复然是必须的,李复然在朝中职位不显,只是侍奉天子的词臣,哪知抄家的时候从中搜罗出不少的好东西,还有大量的御赐之物。泰始帝对群臣还算大方,可依照李复然的名位,不可能得到那么多,而且其中一些东西,并不是李复然的身份能用的。这事儿一上奏,泰始帝立马扩大搜查范围,这样一来,李复然跟魏王高望之暗中交游甚密的事情便瞒不住了。

在关键时刻,鸿胪寺官员趁势上奏,道魏王曾与突厥使臣有所往来。他倒是没有书信作证,但措辞很是暧昧,别人很难不将这几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朝中还没有声音,长安街市的流言先行,说魏王高望之与突厥可汗约为香火兄弟云云。在泰始帝年轻的时候,南朝还未彻底平定,为北面不生乱,泰始帝与突厥可汗结过兄弟,突厥可汗还没换人呢,高望之又与他称兄道弟,将泰始帝放在哪里?

捕风捉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有确切的证据,只要泰始帝深感威胁,就能够将人处置了。在高望之入宫替自己辩解的时候,泰始帝将他劈头盖脸骂上一顿,随即又下令将高望之幽禁在王府中,不允许任何人往来探视。

单于都护府中。

李复然已经被下狱了。

他心中一沉,知道有人在陷害他。

先前慕容绍那般对待他,他当然是极为不满的,恰在这个时候,有人拿了密诏接触他,跟他提了朝中的局势,又说圣人已经同意突厥请和,可碍于勋贵战心太盛,要他设法在其中周旋,最好能剪除勋贵的力量。

李复然看了密诏后信以为真,没多久,他便接触到了突厥的降兵,通过那降兵,与突厥贵族通了点书信,收了些东西,谁知道被慕容绍的人发现了。他第一时间想取来自长安的密诏,可没想到那密诏突然消失了!

那密诏是假的?可上面的玺印分明是出自宫中,他不可能会认错。恐怕是被慕容绍的人偷走了,他必须要回京报信!慕容绍意图犯上作乱。李复然心情沉重,知道慕容绍他们已经领兵追突厥残兵去了,恰是他最好的逃跑时机,眼神闪了闪,他行动了起来。

半日后。

留在城中的将领接到了下人的传讯,听说李复然已经逃跑了,顿时露出一抹玩味的笑。

跑吧,在这冰天雪地里,除了鬼门关,他还能去哪里呢?

长安城,齐王府。

高素之抱着手炉,一派置身事外的清闲。

高满一直跟慕容观保持联络,所以她也知道战场的情况。李复然的确是有问题,可慕容绍太莽撞了,那一刀劈裂了李复然的胆气,但也将自身置于不利之险境。对圣人安排的监军使不满,不就是对圣人不满吗?一旦被弹劾,慕容绍就完蛋了。

在这种时候就只能先下手为强。

密诏是沈采真仿照泰始帝笔迹写的,至于玺印——宫中掌玺印的宫人已经是皇后的心腹了,除了跟泰始帝没关系,处处为真。

“此刻高望之一定很愤怒地辱骂高慕之吧。”高素之感慨道。

在高望之眼中,是勋贵对他发难。

而勋贵,不就是高慕之的人吗?

一定都是高慕之做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