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受嘉福 - 上陵赋 - 鱼陇曼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上陵赋 >

永受嘉福

永受嘉福

“江左李氏?”阿鸢沉思后说道,“姑娘说的可是东瓯小朝廷。”

“正是前朝李氏余脉。我想起姑娘曾在李朝内廷奉事,熟谙历代宫乐曲式与编排,此事交予您,恐怕再合适不过。”

缪玄昭并非为了李澹一事平白扰了阿鸢来之不易的清净,实则是为数不多几次在清音阁前来赏乐,虽明面上仍可见其沉醉,或许甘之如饴。可缪玄昭终究明白,民间曲调与宫乐规制相比,必然是纡其尊降其贵,一身的编排技法并不能很好的得以施展,总归是有些可惜。

阿鸢单手持弦轴,缓慢将那把五弦琵琶垂于地面。

她见缪玄昭待人接物总是妥帖,言语间偶有对自己的怜惜,也总不会觉得冒犯。

有时心神恍惚,恐是时空回溯,故人在侧。

只好怯生便问道,“姑娘,可到过长安?”

“倒还不曾,本家就在南境。”缪玄昭佯作讶异,却也丝毫未停顿便回声应道。

“是我冒犯了。若是应姑娘的延请,邀我去略演一曲,阿鸢定不辱没,必会为其奉上毕生的技艺。”

阿鸢只欠身一拜。她并不向往伯牙子期之遇,可若能为识得音中真意的人做些什么,心中反倒熨帖。

*

缪玄昭打理好绛朱轩和盐井近来的事宜,前去拜访了沈无言,左不过是些嘱托之辞,便带着阿鸢往江左去了。

启程前,她便给江左郅毋疾的宅子去信,说明了来意,意图尽些绵薄之力以谏李澹,亦不算辜负窦初云一脉。

二人到江左时宿于郅宅,阿鸢方才t晓得这襄城有名的燕馆老板和东瓯新朝的这层干系。

郅毋疾此时似乎也并不避忌襄城中人知晓他在东瓯的身份,“不必拘束,玄昭请你来,是为了半月后的宫宴献乐。听闻姑娘曾在李朝内廷教坊司奉职,想必对宫乐套曲颇有心得,如今若能给江左李氏演奏,倒也是机缘一桩。”

阿鸢听闻此言,欲言又止。

郅毋疾心中有数,长久地周旋于天子脚下的人,既伺机退了出去,必不会轻易再涉足其中。她心中必是对身家性命有所顾虑。

“姑娘不必忧心,我知宫闱之事于任何人而言皆是如履薄冰,在下愿以性命担保,必会护你周全。”

阿鸢见缪玄昭在旁亦投来坚定眼神,自是放下戒备。

郅宅中的日子过的甚快。庭中落叶原还枯黄着伶仃于枝头,现下皆只剩些光裸的枝桠。

不日便是冬至祭仪之日,阿鸢很快便将顾虑放于入宫备用的选曲上。她一面拨动丝弦,一面在纸张上胡乱的写下些谱记。

缪玄昭日日与之起卧相伴,既是自己请来的,自然要多筹谋些,“可是有些什么想法?其实此事倒也简单,就从你在李朝宫中惯习的几套中择选。”

阿鸢面有难色,“玄姑娘,我要更多的乐工,只我一人,实现不了宫乐的编排。”

缪玄昭在一旁不动声色,只展开一张字条,信手书了寥寥二字。

阿鸢接过来看,眉心只一跳,面上仍如常。

*

翌日,郅毋疾入宫于中涓令处打点过,将阿鸢带至宁宸宫中教坊司。

“玄昭可对你嘱咐过什么?”郅毋疾问道。

阿鸢将琴袱背至身后,与郅毋疾一同在官道上徐行,“她不曾干涉任何,只向我荐了一支曲。”

驮着琴的女子身上,有一种与从前的缪玄昭很近似的气质。年纪尚轻,却已所历甚多,轻易显露不出悲欢喜乐,也难被世事波动。

郅毋疾心中暗忖,缪玄昭宛如谜团般的籍册,不知有几句是真。

行经一众宫室并各所,宫中人虽与郅毋疾照面不多,却总还记得今上往日对其尊崇,是近乎信笃的程度。

教坊司司乐亲自来迎接二人,“太傅大人,有失远迎,宫中各处正为半月后冬至预备节礼,圣上正斋戒沐浴,当日亦要行郊祀并阖宫宫宴,是故现下皆繁忙些。”

郅毋疾抱拳致了一礼,“司乐大人多有叨扰。下官日前在民间寻得一位在前朝李氏宫中教坊司奉职过的乐令,听闻宁宸宫教坊司草创,想必还不完备。冬至日宫宴必会备雅乐之礼,在下以为,或可委这位云游各处恰至江左的阿鸢乐师一任。”

司乐立于阶上垂目对携琴而来的阿鸢冷眼打量,见其眉目清冽,无丝毫戾气,亦无过分婉顺,气度确与坊间乐伎不同。

“太傅大人有心了,我见这位姑娘性情温和,缄默寡言,做事必是极妥帖的。阿鸢若能在宫宴上替教坊司排出一支合时宜的曲目,也算是替本官办成了一桩大事。”

*

虽与李澹因裴尚之事一时转冷,郅毋疾仍借着太傅这一尚未被罢免的虚职,不时进宫往隐园去与之碰面。时而手谈一局,时而静坐于湖畔,二人皆是默默不语。

而李澹则是在用这些从前师生间惯常的交际方式,试图寻回丁点的安全感。

实则那日郅毋疾对其厉声呼喝,李澹并非全然挂心于维护裴尚,心中亦有那么一点因为老师的关切而受用。

或许来日,无论自己所为何事,老师仍会如常站在自己的身侧。

*

冬至日,阖宫皆登桂觉山行祭天之仪,晚间便是宁宸宫夜宴。

郅毋疾冷淡地坐于末席自斟。他并未如从前一般不顾忌众臣眼色,只顺遂李澹心意,坐于挨近其的下首。

待阖宫宗室、近臣落座后,李澹的仪仗姗姗来迟。或许是一日各处辗转,他神情近乎疲惫,只栖身于几案前,不曾擡眸往各处去看,却早已留心郅毋疾并未坐于近前。

*

教坊司进献几支歌舞后,众人皆是意兴阑珊,面上仍不表,只对李澹进呈些冠冕堂皇的敬辞谦语。

李澹心中冷意愈盛。从前自己端正做出一幅仁君状貌时,满朝皆是些扫兴之声,仿佛他做的再好仍得不到一句首肯。而今他的放浪行径、专制决策不断试探一班世家旧臣的底线,反倒是摄住了这些人。

果真是外强中干,不值一哂。李澹只敢在心头笑上一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