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十八章 奇葩客户
王总接了一个新项目,交给吴纯钧对接跟进。
客户的这个项目其实前两年跟其他出版社合作做了一半了,后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停止了,这次换了家出版社重新出。
[客户:这个选题以前通过的了,这次重新申报应该能快点吧?]
[吴纯钧:重新申报就跟以前没有关系了,何况还换了出版单位,一切按新选题的流程走。]
此时吴纯钧还没有发觉这个客户的不靠谱。
[客户:以前那个CIP其实下来了,这次不会重复吗?]
[吴纯钧:不会,每个社的CIP都有自己的编号。而且以前那个最后没有出版,应该会被撤销。]
吴纯钧隐隐觉得对方不专业,或许之前是在其他岗位的吧。
大半个月后,选题批复下来了,同意安排出版。客户把PDF文件发过来,吴纯钧打印出来,开始走三审流程。
毕竟是做了一半的稿件,问题比较少了,应该是上一家处理了。
[吴纯钧:您这本既有脚注又有尾注,脚注太多了,格式又不统一,不如把全部引用性的脚注改成尾注,只保留解释性的脚注可以吗?这样也不影响阅读。]
[客户:哦,可以可以。]
稿件齐、清、定了,发稿。排版是由客户自己找人来做,给了联系方式让吴纯钧跟排版员对接上。
[排版员:你好,请发文件给我。]
[吴纯钧:?啥文件?]
[排版员:不是让我跟你对接吗,你不发文件给我,我拿什么排?]
[吴纯钧:……]
[客户:吴编辑你把文件发给那个排版员啊。我之前不是发给你了吗?]
[吴纯钧:你发给我的只有PDF格式的稿件,没有排版源文件。]
[客户:那个不能排版吗?]
[吴纯钧:不行,内文排版软件一般用方正飞腾,要排版源文件才行。]
[客户:哦,是这样啊,那我找找。]
哦个鬼啊!!!吴纯钧默默吐槽。
提交了审稿意见后,静等CIP下来。稿件很快排好,核对无误后发给校对室进行三校。
半个月后。
[客户:这些书稿我们都是找人校对过的,还过了黑马,怎么你们的校对还要看那么久?这样不是要很久才能印?你们不会一直压着我们的稿件吧?]
吴纯钧对着对方的头像翻了个白眼,这怎么说话的?
[吴纯钧:我们都是按照正规流程走的,一本书的出版周期是三四个月,这是正常的。]
对方显示正在输入,输入半天之后发过来的却只有一个“哦”。
又哦个鬼啊!
几天后,吴纯钧将校样扫描发过去修改。
[客户:你们的校对改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还校了这么久,这不是装模作样糊弄人吗?]
吴纯钧是检查过校样的,想起那平均一页4个红,而且还有一处是平白漏了一段话的,真想喷对方一脸血,就这样你还好意思说找人校对过的还过了黑马的?我信你才有鬼了好吗。居然还敢来倒打一耙。
[吴纯钧: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好好沟通,请不要无视事实乱贴标签。我们的修改除了少部分见仁见智的,基本都是有理有据的,有疑问请具体指出。]
[客户:这稿我们老板看过,他是全国第一批拿到中级职称的人。]
[吴纯钧:审稿跟校对是不一样的,你们老板看了稿件但并没有做校对的工作。]
[客户:行吧,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
哇靠,你们才是大爷好吗。明明不专业却非要指手画脚,感觉真TMD憋屈。
[客户:CIP下来了吧?]
[吴纯钧:还没有。]
[客户:都半个多月了,怎么这么久还没下来?你每天都催一催吧。]
吴纯钧都不想跟对方解释今年CIP下得慢,而且也不是他能催的,直接关闭窗口不理了。
又半个月后。书稿制作进入末尾阶段,CIP也已经发下来。
[客户:咦,怎么CIP数据有两条?我们只要一个书号。]
[吴纯钧:是一个书号,但是有分册,各分册有自己的核字。]
[客户:可是之前都只有一条。]
[吴纯钧:这是近期才规定的。您可以上广电总局的网站查询,两条都是对的。]
[客户:这个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