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请功
“呵呵,大师却是着像了!”
道衍和尚说完之后,朱棣在一旁却是笑道。
“殿下提醒的倒是,不知殿下准备何时让陆望发动?”
“时间上不能拖得太久,毕竟肉即便是吃到了嘴里,也是需要时间去笑话的,所以我准备就这两天逼得陆望狗急跳墙!”
说着,朱棣脸上露出了一丝狠厉的神情,而听到朱棣的话,道衍却是摸了摸胡子笑了起来。
......................................
无怪古人曾经做出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朱权和其其格在房间之中胡天胡地,等到他再次醒来却已经是晌午了。
虽说是晌午,不过天色已然阴沉,冷冽的北风在窗外忽忽的刮着。
朱权在用了午膳之后却是不好再继续留在沉香阁之中,毕竟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安排,若是他一直待在沉香阁中的话,恐怕胡宁他们都有话要说了。
用完午膳叮嘱侍女照顾好其其格之后,朱权便离开了,不过离开之时,朱权的脸上倒是有些不解,今日居然不见诺敏的踪迹。
摇了摇头之后,朱权继续向着存心殿走去。
朱权刚来到存心殿没多久,胡宁和鲁明等一干王府属官便走了进来。
“殿下,这是此次北征之中的有功将士名单,还请您过目!”
说着,胡宁便将一份文件递给了朱权。
洪武帝授予了朱权节制大宁都司的权利,再加上大宁诸卫乃是朱权的亲卫,因此此战的奖赏升迁,无疑先要朱权过目批准。
此次北征之战,被列为首功的不是他人正是大宁前卫指挥使陈忠。
陈忠以一己之力与撒叉河北城寨之中抵挡数倍于己的北元军队月旬的进攻,不仅为朱权争取了时间,同时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首功归于陈忠,那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陈忠眼下已经以身殉国,除了追封他的爵位之后,朱权所能做的便是为陈忠请提世职。
陈忠此前是大宁前卫指挥使,世袭千户,如今既然是首功,那么就不能太过吝啬,因此朱权为陈忠请的是世袭指挥使的世职。
陈忠家中倒是还有一个幼子,因此他的世职倒也不怕没人继承。
除此之外,朱权更是为陈忠请了一个伯爵的爵位,
国朝对于爵位的册封自有一套严格的手续,虽说洪武帝在开国之后册立了大量的贵族,但是可以说如今大明的公侯伯等勋爵却是不多的。
毕竟再多的勋贵也经不住洪武帝的一再裁撤。
除了陈忠之外,此战立下大功却也有不少人,例如王宝诚、张昭等人,不过王宝诚等人的封赏之中并没有晋升爵位一条。
洪武帝一朝,对于爵位管控的极严的,毕竟一旦有了公侯伯等爵位,那么除了要在五军都督府之中安排职位之外,同时国朝每年也需要为这些勋贵准备一份丰厚的俸禄。
朱权大致浏览了一下,这一份请功名单还是非常全面的,因此朱权倒也没有特意的在其上进行一些增减。
“胡长吏,就按此发往京城吧!”
说着,朱权便取来了自己的宁王印玺盖在了这份奏章之上。
“殿下,眼下还有一事,大宁前卫在北征之战之中是全军覆没,而作为您的亲军护卫,大宁前卫的编制必须要保持下去,因此关于重编大宁前卫一事,还请您示下!”
胡宁向着朱权拱了拱手然后说道。
重建大宁前卫,这倒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大宁前卫是为了大明从而几乎全军覆没的,因此其编制肯定要保存下去,而且大宁前卫乃是朱权的亲军护卫,没有洪武帝的圣旨,这个番号是不可能被撤销的。
朱权想了一会然后说道:
“胡长吏,你看这样是否可行,从大宁都司的其他卫所之中抽调兵员重编大宁前卫,当然数量不宜太多,从大宁都司下属各卫之中,每卫调动三百人,不足兵员从大宁前卫军户之中征召,如还有不足的话,就将哲科多兰和乌兰巴日的人也算进去。
这样一来的话,倒是也能够筹齐一卫的兵力!”
关于大宁前卫的问题,在朱权的脑海之中已经盘算了很久,若想短时间内恢复大宁前卫的实力,那么只有从各卫之中抽调士兵。
而每卫抽调三百人,对于各卫来说也不至于是伤筋动骨。
胡宁想了一会倒也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朱权的这个思路,不过胡宁也是说道:
“只是这样一来,大宁前卫未免显得有些良莠不齐,另外乌兰巴日和哲科多兰,特别是哲科多兰所部调入大宁前卫,是否会让原本大宁前卫的军户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
胡宁的话说完,朱权的额头也是一皱。
胡宁说的的确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眼下确实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因此朱权说道:
“眼下便先这样,若有人有异议的话,那么让他来找孤谈谈,另外大宁前卫重建,作为眼下大宁头等大事,孤自然是全程参与的,若有刺头闹事,那么孤肯定不会手下留情!”
说着,朱权顿了一顿
“将此事也写进公文之中发往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吧!”
胡宁的事毕,宁王府典宝马齐又站了出来说道:
“殿下,此次北征,大宁五卫为殿下亲军护卫,具遭到重创,多达一万八千六百二十三户军户需要抚恤,按照国朝对各藩王护卫亲军的抚恤惯例,这些抚恤由王府与户部对半开,一万八千六百二十三户共需白银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一两,王府需出一半,约九千三百一十二两,另殿下曾有令,每户加一两抚恤,如此,王府需开销两万七千九百三十五两白银!”
马齐手中端着一个算盘,一边对朱权说着,一边手中在拨弄着算盘。
听到这个数字,朱权也是深吸了一口气。
好在的是,宁王府的财政还撑得住,因此朱权倒也没有达到失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