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关于公主婚事的争执
第253章关于公主婚事的争执英王妃这一关过了,接下来,二圣听到消息,可会如他所期待那样,答应他的请求,驳了太子?
想到这里,英王李哲自己都摇摇头,罢了,自己趟这趟浑水,并不多求,太子那边,等结果出来了再说。
反正,谁不知道他喜欢尚菀呢?就是太子生气,他也可以拿这个求他原谅。
纨绔英王要是肯为了怕人生气就不敢求自己喜欢的女子,那还算什么纨绔呢!
理由都想好了,接下来就等着英王妃的消息了。
谁知道,事情没有如他们想的简单收场,而是迅速生成了一场大的祸事。
原来,太子对于尚菀的事,居然志在必得。
皇后这些年忙着帮助李稚管理朝政,对付朝堂上那些心有不服的元老和重臣,安置自己的人手,事事必躬亲,一丝都马虎不得。
前朝那些教训,皇后可不会踏他们的后尘。
疏于防范,大意失荆州,都不是皇后的做派。
父亲以前教给她,算人必须精,不可有一丝一毫不到,一个生意,从头到尾,都要把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只要有利益的地方,那些心思都无处不在,稍有差池,不仅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可能全盘皆输。
这个道理,在随后的后宫生活里,她体验颇深。
比如,废后。
废后便是少算了自己这个人,自己这个商人之女的心思,手段,少算了哪怕是曾经被迫出家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也会有自己的欲望。
否则,废后怎么会一直以她为心腹到最后,到最后,自己能翻手为云?
可是,这样的繁忙里,跟太子一起的时间有限,结果,他的那些师傅,教给他的,都是“牝鸡司晨、女子不可干政”之类的儒学大义,没有教给他真正的帝王该有的驭人之术。
等到关后发觉,李弘已经跟他没有话了。
他看她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质疑,不满,惊讶。
关后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有一次,他们在用人之事上起了争执。
吏部考核,对于一个官员的选用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此人文章极好,管理地方时,总是用圣人言论教化一方。
常理上也没有错,可是,这不是教书。
地方官员,更应该着重的,难道不是子民能不能吃饱,农事能不能顺利,若有了水情,怎样才能及时疏通避险?
太子一听此人,便连道这是可用之人,而无视此人为官三载,地方人丁减少,河道淤积,回回雨季便要淹没耕地。致使可耕之地日少。
关后最终将此人扔到一边,不叙用。
那天太子就跟她顶撞起来。
后来还是在李稚支持关后的结论中,太子怏怏回去。
看着他的背影,关后不知道,要是太子执政,这天下会怎样?
这次,也不知道太子打的什么主意,听到关后告诉她,不能把尚菀给他时,他口不择言。
“阿娘为何不能将尚菀赐给孩儿?难道,阿娘留着她就是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方便?”
瞬间,关后明白了,他所求的,一方面是尚菀辅佐自己,一方面是要尚菀离开皇后。
原来,他以为,尚菀是她的左膀右臂,尚菀离开后,关后,也许就会慢慢意识到辛苦,会退出朝政。
原来太子是来算计她的!关后虽然生气,可是,也不想将自己跟太子的矛盾再激化。正在她婉言相劝,解释说,英王也要求尚菀,只是尚菀还小,过两年再说时,太子冷冷的接口了。
“阿娘,尚菀如今正当时,女子一生,就是为了嫁个好郎君,有个好结果。莫非,阿娘还想让菀儿也跟宜阳公主她们一样,蹉跎到老死宫中吗?”
听到太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吓得满宫的人跪了一地。李稚脸都黑了。
关后哼了一声,道,“弘儿就是这样想你娘亲的吗?”
“不是弘儿这样想,是阿娘执意这样做。天下人都在看,咱们李家,连自己的儿女都不放过吗?宜阳姐姐的娘都死了那么多年了,阿娘,你为什么不能放过她们?”
关后终于忍不住,将面前几案的东西拂到地上。心痛的盯着自己的儿子,仿佛不认识他。
这还是自己差点没命才生出的儿子吗?那些人怎么算计你娘和肚子里的你,你又知道多少?
“糊涂!我竟然生下你这样糊涂的儿子,你都是听谁讲的这些?”关后实在撑不住了。转向李稚,“三郎,你看看,这还是咱们的儿子吗?”
李稚觉得头开始痛了。
本来不过是一件小事,本来还以为太子是为了弥合跟皇后日益的生疏才起的意,谁知道,竟然变成这样的局面。
很多事,他也觉得关后做的其实是有用的,虽然表面看,她怎么都对不上那些张口闭口圣人先皇那些人的言论。可是,如果不是他们这样齐心协力,打破这些老臣的陈腐老套路,也不可能有大齐如今蒸蒸日上的盛世局面。
有些事,只有站在他的角度,或者才能想明白。
治世,分明不是照着祖宗和圣人留下的字句就能治好。
因为,人心的黑暗和贪婪,书里不会讲那样透彻。
而好人,未必能治好一方百姓,有些看起来分明不是好人的坏人,却恰恰能为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之世间。
李稚有些怀疑,这些年,给太子安排的师傅,不也是会给他讲一些治理国家的办法吗?他怎么,,如此迂腐?
尚菀的婚事最后没人提了。
英王也不敢去问,连这段时间进宫请安都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