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金国使团 - 穿越武大郎,开局便喝药 - 一梦三千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8章金国使团

第二天,早朝。“宣金国使臣!”

“完颜高歌参见我皇陛下。”

“萧洪力参见我皇陛下。”

“平身!”

随后,赵佶让公公念起了昨晚拟好的稿子。

意思就是,开放金国与大宋的通商,开放幽州城大门。并且不设立关税,多年以后,还要开通铁路,方便运输。同时积极与大金达成建交,我方往外输送粮食,酒,以及香皂,棉制品等。

同时还能收购金国的丝织制品,马匹,药材等等……

两个使臣以及其他使者团的人都懵了。这武郡王是神呀,就昨天随便送了点礼,今天一上朝这事就风平浪静地解决了,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

“武郡王真是能人啊,就这么简简单单就完成了任务,感觉太梦幻了。”

“可不是吗,也不知道郡王在皇上面前说了什么,竟然跟咱们的预想分毫不差。”

“一个连上朝都不需要的人,竟然能左右两国关系,看来武郡王这地位真是不可撼动啊。”

“行了,别愣着的,咱们赶紧回去,报价三百万两买下的这个夜明珠,这一波发财了……”

“不行,三百万怎么能够,咱们那颗可是花费了五百万两还不止呢!”

“那就四百万两,太多了我心里不踏实。”

“……”

这大宋在他们眼里,虽说地大物博,军事强盛,经济发达。可相处起来可真是通情达理,相当好打交道。

二人能被金王派来出使大宋,本身就是从金国挑选的能言善辩之辈,而且抱着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定要完成几个小目标才肯罢休的目的而来,就连客死他乡都准备好了。

结果呢,到了这边交代了一下来意,就被大理寺安排接待,玩了好几天,刚刚上朝议事,这就全部通过了。简直太梦幻了。

二使臣对视良久,纷纷给宋君赵佶行了跪拜之礼。

出了宫门,二人带着使团回到了住所。

一趟出使,使者团不仅没有送出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而且回去还能给报销从大宋收回的夜明珠钱款,总体来说还是大赚特赚的。

朝廷上有各种声音,不过以蔡京为首,大多偏好与金国通商,促进经济往来。一是为了发展幽州附近经济,提高国家收入。其二都没有说,这帮朝臣当惯了软柿子,平时有个战事都是以议和为基本目标的,所以这次通商并没有什么反对以前。

包括从前和大辽的萧太后打仗,依旧是打了一半,因为将领死亡,双方纷纷不愿意再打,明明是宋军优势,却依然以每年赔偿大辽十万两白银和一些物资达成议和条件的。

这突然间不赔钱了,大多数人还都没适应过来。

只有赵佶明白,多花钱发展一下军事,虽说提高了国库支出,增加了挑费。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国家战斗力,省的花钱买平安了。

另一方面,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也解决了。从前高俅和童贯可没少从军饷里捞银子,之前说是有八十万禁军,待到武大出征那一刻,才发现,这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吃的空饷。

自打开始整顿朝政,加重军事化管理,以及余永安的反复稽查行动之后,素察了一波贪官污吏,反倒是节约了军政开支。

可谓是把银子都花在了刀刃上了。

开始大致了解了贪污腐败的状况之后,赵佶也很头疼,他想着慢慢查办贪官,一点点洗清这肮脏的官场。

可当他发现下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后,又开始束手束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赵佶身为一个现代人,他也想着照着史书杀贪官。可这帮朝臣虽说很多都贪污,但是一下子都查办了,一是容易引起暴乱,二是他们下去了,没有合适的人才能顶上来。

像极了一个充满蛀虫的公司,虽说有些兢兢业业干活的忠臣能臣,但是大多没受到重用,反倒是费尽心思讨好宋徽宗的人,都官职很高,而且占用重要位置,手下的许多部门领导也都是裙带关系安排好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当赵佶不知从何下手之时,这才让武大在大辽边境的骚乱的机会下练起了兵。又因为梁山接受招安,直接带来了一大波直接能出战的兵将。

当手下有了足够的军事力量,反倒是底气足了起来。

短短一年多,不知不觉地,他在朝廷上的威严又开始恢复了。

高俅和童贯就算是被杀的鸡,其他人自当是猴子了。

期间蔡京也曾拉拢过武植,只不过经过这个老狐狸与武植的交流,发现武植虽说能力出众,战力非凡,却无心朝政,而且这家伙要地位有地位,要钱有钱。还真没什么能打动他的。

即便花重金拉拢过来,也没什么用。毕竟这货醉心赚钱,不搞政治,更不掺和朝政。

蔡京等人开始不理解武大这个人,到后来依然对他一知半解,只是知道了他这人喜欢赚钱,与皇上关系好。却不利用这关系捞好处,也不培养下属。于是蔡京总结道,这货脑回路不同于常人,不足为惧,也不必拉拢。

只有一个人,最是遭人恨,那便是余永安。多次与他交流,暗示也好,明示也罢。这家伙油盐不进,偏偏他也是皇上的亲信,轻易动不得。毕竟这家伙直接管着一帮武力值很高的禁军,又独立专行,皇上还给他金牌,一路办事畅通无阻。别看官职看似不高,但是谁还都惹不得。

谁找事就查谁,抄家什么的最喜欢了。而且皇上还喜欢,抄家的钱据说都进了国库。这家伙愣是一点把柄都没有。即使有,或者即使制造出点把柄,也特么没用。

朝廷上的人都明白,他所做的,都是官家要干的事,谁也拦不住。

而且这货办事有时候雷厉风行,有时候拖拖拉拉。人们也都明白了他的意图,整改呗。

要查哪个部门,先放出风声去。等你们整改差不多了,我再去查。一点毛病没有,那就仔细查。但凡有什么贪污违规操作问题,直接越过大理寺,先斩后奏。

反倒是有些小毛病什么的,查办几个官员,替换几个管事的,这事倒是掀不起什么水花。

渐渐的,人们也都习惯了他的作风,开始适应这种软处理方式。

……

金国使臣在东京又停歇了半个月左右,转便了东京城。

这半个月让使臣团队长足了见识。

原来大宋这么富庶,一个东京百万以上人口。街上的繁华是他们此生都想象不到的壮观。百姓们安居乐业,小子日过的悠然自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