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招安
燕青进门便拜,表达了一番对李师师的仰慕之情,然后便说了正事。“师师姑娘,上次来的那个黑矮个子就是宋江,白面俊俏的是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公差打扮的是戴宗,我是人称浪子的燕青。当初我们不肯告诉你真实姓名,就是怕你吃惊。再说,我们梁山人毕竟是匪徒,与你说了也担心你害怕。”
李师师点了点头,有武大在屋里,他倒是不怕他们惹什么事。
“我们打听到,听说皇上非常喜欢你,特地来拜访你。希望你能帮助我们,告诉皇上我们梁山好汉的一片忠心。望皇上降旨招安,成全我们梁山好汉的一片报国之心。现在奸臣当道,我们无路可走,所以才找到了你。不料上次却让你受到惊吓,所以哥哥让我带了些礼品来看望你!”
李师师听完,发觉竟然是如此大事,还找上了她。只可惜皇上至今已经个把月没来了,心里有些嘀咕,万一以后不来咋办。
怎料武大示意她,点头答应。见武大示意,李师师心里有了底。毕竟这么熟的关系,他能进出皇宫也知道了。
随后燕青简短讲述了他们经历更换御酒,被童贯、蔡京派兵征缴一事,李师师听得一波三折,心中大感惊讶。
武大不禁叹息,这一幕还是如常进行着。好似这个世界有了他,并没改变多少。对于几年后的靖康耻又有些担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明明梁山被他挖走了多少好汉,还特么按照剧本演,这特么有点对不起这两年的一番操作啊。
李师师见到燕青一副正义凛然的气势,有些敬佩此人。随后武大授意,晚上带皇上过来,让她告诉燕青,晚上引荐给他。
武大回了家,换了身衣服,直接奔往皇宫。
结果这货还挺上道,正参观禁军军训呢。
也对,毕竟他是个穿越者,这些基础训练都懂得。九年义务教育里,连特么初中生都军训,太习以为常了。
见到武大来了,赵佶笑道:“这么快家里的事办完了?那小官砍了吗?”
武大摇头:“砍个屁,一点破绽没有,打入大牢,先关一阵子再说。不提他了,有正事跟你说。”
“啥???”
“梁山人找上燕青了,让李师师找你引荐,降下圣旨招安。”
“哦!那是好事啊,带上他们,打大辽有炮灰了!”
武大:“……”
“咋了,区区一窝土匪,总不能招进来干正事吧?”
武大想了想:“确实如此,不过宋江这货虽然狡诈,但他也不敢反了朝廷,只不过底下的人都不安分,也只能招了他们去打大辽。”
赵佶点头,随后说道:“这禁军训练挺见成效,什么时候打仗,我亲自御驾亲征,如何?”
武大抬头看了他一眼,发现他最近年轻了不少,想必是双修功法的事,让他脱胎换骨了。
随后赵佶发现了武大的目光,便问道:“那功法真是神奇,我现在腰不酸了,背不痛了,一晚上翻五张牌子都不累。你看我牛逼不?”
“……不看!”
“草,这梗还玩呢,没意思。”
“不说别的了,晚上跟我过去,把招安的事落实一下。”
赵佶点头,突然又想起来:“那个李师师真有如此美色,自打穿越以来,还没去过呢……”
武大:“你这三宫六院还玩不开,别瞎想了。虽说我已经来了两年,改了不少梁山好汉的命运了,但是很多剧情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运作。我担心……”
“你担心个毛,该担心的是我才对……”
……
晚上,武大与赵佶打扮成白衣书生,来到李师师家中。
李师师备酒招待二人,便照着燕青编的故事讲述起来。说是有一个表弟,流落到此,想见皇上一面。赵佶知道基本剧情,便让他将燕青叫了进来。
燕青跪拜了皇上之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痛哭流涕地说道:“曾经随客商经过梁山,被梁山贼寇劫上山,一住就是三年,如今逃了回来。但是却被官府缉拿,只好躲在表姐这里。希望皇上为我做主。”
赵佶像模像样地给他写了一道赦书。
写完,赵佶问燕青:“你在梁山三年,一定知道那里的情况。给我说说具体,我好决断。”
燕青说道:“自从宋江上了梁山,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招安,好报效祖国。”
武大上前问道:“之前招安了两次,为什么拒绝?”其实武大赵佶知道具体,只不过为了让他们更加信任,二人相约按照剧情走。毕竟他们是一大助力,用来打仗再合适不过了。而且都是好汉,并不是那些贪生怕死之徒。与官场也不合,单独列为一支奇兵也会好使。
燕青听闻武大问他,抬头看了他一眼,又瞅了瞅皇上,愤怒地说道:“第一次招安书上,没有安抚的话,而且御酒都被河水调换了;第二次招安,故意被人读破了句子,想害宋江。因此才有变化。那枢密童贯征缴梁山时,只两阵便被杀的片甲不留。高太尉三次进攻,都被打败了,最后一次被我们活捉,本想让他回去好好说道一番。怎料前些时日闻到高太尉已经死去,这招安一事便被落下了。”
赵佶听闻面色大惊,说道:“唉,我被蒙蔽实不知情,童贯回京说军士水土不服,高俅装病说不能参军。后来……”
燕青与赵佶讲述了许多,直到半夜才回去。
武大送赵佶回了皇宫。虽说二人都知道梁山这伙人什么尿性,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是最好的。
第二天一早,皇上赵佶便召集了文武百官上朝。
在朝上,赵佶问童贯:“去年你率十万大军征剿梁山,情况怎么样?”
童贯一听,心里大吃一惊,但是依旧装作平静地回答:“我率大军前去梁山,正是天热的季节,军士水土不服,我看军士不适应,就收了兵。后来高太尉再次攻上梁山,也不幸大病一场,无奈原路返回。两次招安,那些贼寇分明心有不服,对大宋国不敬!”
赵佶听了童贯的谎言,立刻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