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第六节
第六节
我跟让不到十点钟就坐在了小火车上,他不怎么说话,但我觉得他并非是性子腼腆,他时常偷偷打量我,不错,我也时常偷偷打量他,不然怎会注意到他的眼神归属。到了哈恩,先找一家咖啡厅冷冷身子,向侍者问清大街的具体位置后,心才悠闲下来。
我有些紧张,却同他攀谈着,希望能消解盲目的情绪,我问他:“你是该上大学了吧?”
“就该申请学校了。”
“想读什么大学,学哪个专业?”
“想学法律,哪所大学都行,对大学我还没有什么优劣概念呢。”
谈话停止片刻。
“你不要紧张,sue。”他忽然说。
“我没有紧张,我不紧张的。”我嘴硬地说,“你看得出我在紧张吗?”
“你说话时,嗓音在抖。”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我紧张了。”
我又说,这算是一个解释,或者开脱,“我怕见到一个陌生的人,或者一个面目全非的昔日熟悉面孔,我心里害怕,怕见到曾在脑海中勾勒过无数次的亲人的面孔。”
“据我所知,你一向勇敢。”他盯着我放在桌上的抽泣的双手,眼神定格了一会儿,他忽然伸手握了握,“你是个勇敢的姑娘。”
我被他的话逗得兀地笑了,“姑娘?这个词是你该用的吗?我作为你未婚妻的姐姐,是不能随便这么称呼的。”
“她是我的女朋友,还没谈婚论嫁。”他一脸的认真又勾出我发自内心的欢愉,引人发笑。
我们打算步行去发卡尔大街,那儿离此地并不远,而且,我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行走,和我的心理准备。
这是条还算新的旧街,能看出翻新的痕迹,我不知此地曾经发生过什么,一场浩劫或者索性只是换了位市长。走到街衢中间地段,让刻意同我拉远了距离,他看着我慢吞吞一个门牌号地找寻着,自己则有一步没一步地跟在我身后。
“这个秘密还是由你揭开,旁人没有分享的权利。”
发卡尔大街12号。
传统经典的欧洲设计,带着哥特式屋顶的两层房子。墙体绘满底纹,部分有些斑驳,色泽偏黯,我对了对门牌,12号没错。
我回望让一眼,随后扬起手,叩门。
无人应。我又按了按门铃,等了一会儿,木门吱呀响一声,从门缝中钻出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你是谁?”
“我想找一个人。”
“你找谁?”他眯着眼睛看了眼头顶上的太阳,有些不耐烦地打量着我。
我找谁?我到底是找谁?他倒把我问住了,我张张嘴,想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却发现嗓子干涩,我咽了下口水,才镇定下来。
“你妈妈在家吗?”
小男孩防备的眼光让我有些心痛,如果这便是我生母的家,兴许这个男孩会是我的小弟弟,他的剑身一样凌厉的眼神割伤了我;这时,从门缝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她说话很轻,又快,我却听得入神,认为那声音实在是婉转可人。
伴随拖鞋声,门缝被打开,一张年轻女人的面孔露出来。她看起来四十出头,外国女人中年后面貌大多比同龄的中国女人年轻。
“你好,请问您找谁?”
“您好,夫人;”我拿出口袋里捏出潮气的信,摊开给她看,“我收到这封信,寄信地址便是您家。”
“噢,”女人挑着眉毛,她细细看了看信封,随后请我进屋,她自己先扯着孩子回房,我回头看了看让,请他陪同我一起,他摆摆手,在一张台阶上落座,视线正好能投射到发卡尔大街12号,我只好孤孤单单地跟进去,虚掩上木门。
“请坐吧。”女人客气地给我倒了咖啡,她悠闲地捏着信纸把玩着,我却提心吊胆。
“请问,您是琳达吗?”我怯生生地问。
“抱歉,我不是,”她说,“这封信不是我写的,我也不认识一个叫琳达的女人。”
“但信是从这里寄出的。”我不甘。
“这封信……不是最近刚收到的吧?”
“十九年前的。”
“十九年前?”女人嚼着这句话,盘算着,好一会儿后她才歉疚地说:“十年来我一直住在这里,从未听说过琳达,亲戚中也不见这个名字的女人;我想,这也许是房子上一个主人寄出去的,我是说,十九年前,住在这里的并不是我。”
“十九年前,这里住着别的人?”
“正是,”她说,“恐怕你要找的人搬了家。”
“那……请问你有旧房主的联系方式吗?”
她摇摇头,说:“在我买下这房之前,这房子是用来租赁给短期生活在哈恩的人的,我很抱歉,你可能无法找到那个人了。”
“如何?”让见我走出那幢房子,阔步走到我跟前,热切询问着。
我摇摇头,擡起脸对他笑笑。
“没找到也没关系,她一定是搬家了,有别的线索吗?”
我又是摇摇头,长舒一口气。
“你不要灰心,总有办法找到你家人的。”
我再次摇头,黯淡地说:“十九年前,这房子相当于一个旅店,专门租给短期生活在哈恩的外地人,怎么可能找得到。”
我并不打算哭,也流不出泪来,心平静极了,趋向于冰冷。线索断了,正好还我一个宁静的日子。虽这般安慰自己,失望还是像夏天裹在身上潮湿的毡子,包裹得我透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