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1)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妖皇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1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1)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

1.赵国公长孙无忌

2.河间元王李孝恭

3.莱国成公杜如晦

4.郑国文贞公魏徵

5.梁国公房玄龄

6.申国公高士廉

7.鄂国公尉迟敬德

8.卫国公李靖

9.宋国公萧瑀

10.褒忠壮公段志玄

11.夔国公刘弘基

12.蒋忠公屈突通

13.郧节公殷开山

14.谯襄公柴绍

15.邳襄公长孙顺德

16.郧国公张亮

17.陈国公侯君集

18.郯襄公张公谨

19.卢国公程知节

20.文懿公虞世南

21.渝襄公刘政会

22.莒国公唐俭

23.英国公李勣

24.胡壮公秦叔宝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宰相,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出身及早期经历: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励之女。父亲早逝,他与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自幼好学。他和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年龄相仿,自幼时起便是朋友,后来高士廉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长孙无忌随李世民征战。李渊率领起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前往长春宫觐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

2.参与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矛盾突出。李世民的心腹幕僚房玄龄、长孙无忌与杜如晦等人劝说李世民采取行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即位后,他升任左武侯大将军。

3.为官经历:

贞观年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他颇得唐太宗宠信,可进出唐太宗卧室。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但因多次恳切辞让及长孙皇后的劝说,唐太宗免去其右仆射职务,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贞观五年,他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因是开国元勋,一人有一个儿子被封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授予他司空职务,他坚决辞谢不受。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高宗时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对于他的进言,唐高宗每次都优先采纳。

4.主要贡献:

主持修法:主持修撰《贞观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经过十余年努力,对高祖武德年间仓促制定的《武德律》进行修改,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是为《贞观律》。高宗登基后,他又领衔对建国以来的律令格式进行系统清理审查,修成《永徽律》十二卷等法令,并编撰《律疏》,解释专门术语,补充疏漏之处,《永徽律》与《律疏》合体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成为法官断案的标准和依据。

5.晚年遭遇: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始终未同意废后之事。武则天因此对其怀恨在心。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此案。随后,长孙无忌被撤去官职爵位,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亡。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其墓迁至昭陵。

李孝恭(公元591年~公元640年),陇西成纪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出身背景:

李孝恭是唐宗室子弟,隋朝柱国大将军李安之子,系唐高祖李渊堂侄,唐太宗李世民堂兄。其祖父是北周朝朔州行军总管李蔚,李蔚是唐国公李虎的第七个儿子。

2.主要战功:

平定巴蜀: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后,李孝恭被拜为左光禄大夫,后改为山南道招抚大使,前往收抚巴蜀地区。他率军行进之处,三十余州府纷纷前来归附,还大败巴蜀地区首领朱粲。面对朱粲这样的残暴之人,部将们建议坑杀俘虏,但李孝恭考虑到坑杀会引起其他乱军的抵抗,拒绝了这一建议,将俘虏尽数放还,此举使得各地首领纷纷归附,巴蜀得以初步平定。

平灭萧粱: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向李渊献上平定割据江陵的萧铣之策,获采纳。他被封赵郡王,任夔州总管,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在进攻过程中,他与李靖紧密配合,虽曾在与萧铣大将文士弘的战斗中先败后胜,但最终成功使萧铣出城请降,平灭萧铣,攻下江陵,后任荆州大总管。

俘辅公祏:武德六年(623年),岭南地区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招抚,岭南四十六州皆来归附,江南基本平定。同年江东枭雄辅公祏反叛,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前去讨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节制多路兵马攻打辅公祏,采用坚守营垒、奇袭粮道等策略,屡战屡胜,最终生擒辅公祏,平定叛乱,官拜扬州大都督。

3.晚年及身后:

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改封河间王。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病逝,终年五十岁。唐太宗为其素服举哀,他获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被供奉在高祖(李渊)庙庭。

在历史评价方面,《旧唐书》高度赞扬李孝恭,认为隋亡以后,群雄并起,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大部分势力,谋臣猛将也多在其麾下,很少有人能另外率军建立功勋,唯有李孝恭军功显著,声名显赫。《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年少时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后世也有学者赞扬他智勇无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位列第二。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出身与早年经历:

杜如晦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为官,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