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不可或缺的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入门关键词
关键词:经济人“经济人”是微观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是自利的,其行为合乎“理性”,即总是在一定约束(如收入)下寻求讨价还价,以追求效用最大化方式行事,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v.帕累托明确提出来的,亚当·斯密把这一思想作为《国富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但一些批评者认为,“经济人”假定是一种没有得到实证的虚构,并提出用“社会人”、“成就人”或“复杂人”来取代“经济人”,修正其单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理论局限。
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以追求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动机和目的。尽管每个人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但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尽力达到了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标。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往往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还大。
“经济人”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自身经验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如“经济人”追求“财富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等。近20年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效用,也包括心理上的效用。这种效用不仅仅局限于利润、财富,而且还包含了道德、正义等以前被人们视为伦理学范畴的“非理性”行为内容。
案例:
一天,在美国纽约市的多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一美元卖宝马车。人们并不以为意,因为一美元不可能买到宝马车。一周过去了,没有人去买这辆廉价的宝马车。刚毕业的青年约翰看到这则广告,就满怀希望的拿着一美元,按着报纸上的地址去打算买这辆宝马车。很快约翰就和卖车的妇人办好了手续,约翰问道:“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妇人说:“因为我老公去世了,他的遗产全是我的,只有那辆宝马车是属于他情妇的。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拍卖,拍卖所得款项要全部给他的情妇。所以,一美元即可。”约翰高兴地开着宝马车回家。路上,他碰上了他的朋友汤姆,汤姆惊讶地说:“你怎么这么快就买了辆宝马车呢?”约翰给汤姆说了他买车的经历,汤姆差点晕倒,说:“我一周前就看到这则广告了。”
关键词:稀缺
稀缺性(scarcity),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稀有的,另一种是紧缺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正是资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是社会配置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所谓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合作的形式,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合作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案例: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其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付出极少的伤亡而迅速结束。
“海湾战争”时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伊拉克战争,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绕开了联合国直接发动战争。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但美国何以不遵循联合国宪章,逆国际民意而坚持打击伊拉克呢?其背后“石油战争”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宫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
关键词:市场
“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当城市成长并且繁荣起来后,住在城市邻近区域的农夫、工匠、技工们就会开始互相交易,并且对城市的经济产生贡献。显而易见的,最好的交易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像市场,可以让人们在此提供货物以及买卖服务,方便人们寻找货物及接洽生意。当一个城市的市场变得庞大而且更开放时,城市的经济活力也相对会增长起来。
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同时,在市场体系中的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那么,哪一类市场同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呢?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商品服务市场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见的大、小商场,各种各样的理发店、家具店,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这些都属于商品服务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也都在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式的兴起,也促进了新的虚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从市场行为方面看,它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平等性,另一个是竞争性。平等性是指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市场行为的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它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等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的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表现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对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案例:
市场上买卖的实况:
买者: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卖者:550元。
买者:太贵了,我最多能给250元。
卖者:250多不好听啊,干脆我以进价卖给你!450元!
买者:还是太贵了,300元怎么样?
卖者: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们都让让,400元就成交。
买者:350元给不给?不给我就走人。
卖者:等会儿等会儿,350元就350元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关键词:信用
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钱的预期”。你借得一笔钱、一批货物(赊销),实际上就相当于你得到了对方的一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对方的这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大部分是因为对方对你的信任。
案例:
1596年,荷兰的一位船长带着17名水手,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极圈的一个地方。8个月漫长的冬季,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运输的货物,尽管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冰冻时节结束了,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
荷兰人有充分的理由“权变”,他们可以先打开托运箱,把能吃的东西吃了,等到了目的地,再加倍偿还托运者。任何人都会同意这种“人道”的做法。但是,荷兰人没有这样做。他们把商业信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住信用,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荷兰本来只是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因为商誉卓著,而成为海运贸易的强国,造福了世世代代的荷兰人。
关键词:边际
“边际”是经济学上的关键术语,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的确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称之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去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譬如,你是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要24小时营业,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开11个小时门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的钱比额外成本要高便可以干。
案例:
从北京开往石家庄的长途车即将出发。客车的票面价格是50元。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有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要求以30元上车,被拒绝了。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允许他上车了。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乍一看,私人公司允许这名乘客用30元享受50元的运输服务,当然亏了。但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分析,私人公司的确比国有公司精明。
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萨伊定理
萨伊(1767?1832)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中论述了“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理。这一定理包括四个要点:
(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