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晓可在战斗 - 商藏 - 庹政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商藏 >

第一百二十七章晓可在战斗

这不是那种一次投出多份求职简历而苦等电话的新人,而是已经经过了残酷的职场考验和投资实战,交出了满意答案的商业精英,他应该完全忽略她的性别,年龄和国籍。同时,他还感觉到了她的咄咄逼人,所谓的彼此坦诚,毫无疑问也是单方面地针对迪兰德。

这种强势,是被她一帆风顺,节节胜利的投资和盈利堆积出来的。想到大名鼎鼎的“吝啬者”为她开出一千万的留用奖励,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一切。

接下来十分钟,交谈变成了晓可单方面的质询,除了必须严守的商业秘密,这位对冲基金的董事长知无不言地回答了晓可所有的问题,而本来的程序,应该是老板全面地质询员工。

迪兰德及时调整了心态和策略。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服”晓可加入他的公司。后来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十分钟后,晓可停止了问询,皱了下眉,说:“好了,我的问题问完了,你来吧。”

迪兰德微微一笑:“我没有问题。随便说一句,你问话的样子,实在太美了。”

“这并不幽默。”晓可冷冷地看着他,“那么你的意思是?”

“欢迎您加入我们,如果您愿意的话。”迪兰德举起双手,张开十指,热切地看着她。如果不是隔着桌子,他的样子似乎就像要马上扑过去拥抱她。

“我的工作和薪酬?”

“我会让你做最适合,最感兴趣,最能够发挥你特长的工作,至于薪酬,我会开出一个你无法拒绝的价码。”

这一刻,迪兰德总算恢复了一些做为老板的气势。但是对方并不买帐。

“薪酬请按一般的标准,我不想占你任何便宜,但是提成一定要合理。”晓可冷冷地,不容拒绝地说。

“真是个精明的……”

“你可以叫我alva。”

“我会让我的助理把合约传给你。”

“不用。明天我就开始上班。合约就在你给我准备的办公室里签。”

晓可干脆利落地做了决定。

这种作派并不出奇,似乎是华尔街,尤其是对冲基金投资管理人共同的风格。有时,仅仅是上午握个手,下午就把数百万美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之上。这种荒诞般的神秘,恰恰成为对冲基金最本质的赢利特点。

如果说迪兰德以前对于晓可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这次见面后,依然如此。但是,这并不妨碍做为一位金融冒险家做出果断决策,吸收这位充满活力,思维敏捷的东方女性进入他的公司。最不济,她也可以充当鲶鱼的作用,刺激整个公司的其它投资管理人,这是迪兰德真实的想法。尤其是,她还那样美丽。

晓可第一份投资报告是建议买入一家名叫watchmen金融服务公司的看涨期权。

这家公司正陷入掩盖亏损的指控当中,股价在一周之内跌了65%,徘徊在30美金左右。晓可的报告说,经过她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认为公司潜在风险被夸大,如果公司造假,股价应该跌到0美元,如果不造假,股价应该回到60美元,她认为不造假的概率超过50%。当时“以40美元在未来两年半之内任何时间购买watchmen股票”的期权,售价只有3美元,晓可建议大举买入。

寻找哪些收益跟风险严重不匹配的投资机会,是迪兰德一惯的投资理念,他完全同意晓可这种投机行为,同时,也认可她的报告中对stripe公司的分析。于是rivercard对冲基金立即买入6万份看涨期权,花费20万美元,不久之后,stripe的负面消息开始消退,20万美金的期权涨到了580万美金。

这是晓可交出的第一份答卷,算是牛刀小试,但是奠定了她在公司和迪兰德心中的地位。然后,到了做空次贷的2006年。

晓可提交了第二份投资报告,是一个很模糊的建议,但是结论耸人听闻。

她建议做空美国房地产。

她做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和基础研究,最终汇总的结果就是一张简单对比的图表。

她发现,从1975年到2000年,剔除通胀之后,房价年度增长只有1.4%,但在接下来的五年,每年的涨幅却在7%,如果重新回到趋势线,房价可能的调整幅度最大可以到40%。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张图表,晓可认为,可以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

第一份报告,迪兰德仅仅看了标题就几乎做了决定,到最后同意买入,完成交易,他甚至没有当面跟她交流,但是这一次,他第一时间就召见了她,进行激烈的讨论。

这一次,跟他们以前的面对面交流略有不同,一开始是迪兰德气势汹汹地演讲,晓可安静地倾听。

迪兰德首先批评了晓可的论据,说她得意洋洋,做为基础的房价走势图一点也不足为奇,所需要的数据并不高深,无数的专业研究人员都曾经画出并凝视过这张图,但没有人像她这样大惊小怪。他甚至举例,说著名畅销书《非理性繁荣》在2005年2月的修订版中,给出了充分的数据,对房价在2000年后的跳升做了明确的警示,但也仅此而已,整个华尔街,甚至整个美国金融界,都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波澜不惊。

迪兰德继续举例,说连美联储的主席benbernanke,在公开场合直接声称,“we'veneverhadadeclineinhousepricesonanationwidebasis。”(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benbernanke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又是站在最高宏观管理者的位置,他的话,相当于给美国的房地产加上了牢固的保险锁。

高谈阔论一通后,迪兰德才问晓可,除了这个图表,她还做了些什么?或者,换个问法,是什么让她这样自信,能够向他提交那样一份报告。

晓可开口说话了,用难得的温和语气,说她首先发了一圈咨询邮件给各大投行,委婉地问“要是房价涨得慢一些会发生什么?”-——她不敢亮出自己的观战,既是因为心里没底,也不想引人关注。结果,连一个正经的回复都没有。

然后她联系了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的交易员,想请教一下他们怎么做空,结果人家穿着poloshirt(马球衫)就来了,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有话快说,我们一会还要去打高尔夫呢!”

接着晓可又找来了以前工作的投行的人,因为共事过,对方的话就说得比较客气:“你们是很好的客户,所以为了你们着想,还是别这么搞比较好。”

唯一比较具有专业敏感的高盛的交易员,他没有回答晓可的问题,反而追问她为什么会思考这个问题,晓可支吾应付过去,同时也觉得高盛方面显然对此没有什么反应。

迪兰德故作惊奇地说,这不结了,大家都对此没有反应,你为什么觉得这其中有问题呢。

晓可静静在看着迪兰德,她的老板,直到看得他心里发虚,才缓缓开口,但是现在,至少有两个人有反应了,一个是我,一个是你。

她充满自信地说,既然您提到了《非理性繁荣》,说明您也看了这本书,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然后说benbernanke的话不是给房地产加了保险,而是最致命的一击,正是连美联储主席都这么说,所以这个行业才丢掉了最后一道防洪堤,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并且丧失了最起码的警惕:普通民众疯狂地买房并且加杠杆做为投资、抵押贷款公司利益驱动下的贷款滥放、华尔街投行疯狂的打包交易、评级机构的睁眼闭眼……,整个美国房地产就像没有刹车的火车,高速向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到什么出轨。

迪兰德没有否认自己,但坚持说,美国房地产价格,自大萧条以来就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下跌过,“房价永远涨”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条固定的经济规律,也几乎没有人敢说美国房价会跌,遑论下注去做空它。

晓可说,太多人屈从于趋势,而失去了常识。越是面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房产地永远涨”,越是应该保持一颗敬畏和警惕的心。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小心。

迪兰德说,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管理人,任何一次下注,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确定性和收益比。对于前者,需要扎实严格的基本面分析,对于后者,需要考量时机与工具。先不考虑其它,你觉得现在是时机吗?

晓可冷笑,说投资就是需要抢先一步到两步,倘若整个华尔街都在唱衰房地产了,那这个行业就几乎没有投资与投机的价值了。

她也举例,一个牙买加来的小保姆能在纽约皇后区买5套房、一个跳脱衣舞的妹子能在拉斯维加斯买5套房,最离谱的是有个墨西哥来的家伙,中介问他:“买房要有工作才能贷款,你的工作是啥?”他说:“我就一街头杂耍卖艺的,哪有工作?”中介说:“那没问题,你去街上穿着衣服拍张照,就能当工作证明啦。”

当所有的人贪婪时,投资管理人就应该感到恐惧,但是,现在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没有意识到风险,感到恐惧,那么,正是他们的机会,现在,就是时机。

似乎是为了保持绅士风度,迪兰德语气缓和下来,缓缓说道,就算你说得有道理,但是做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工具,导致风险收益极为不匹配,因此,做空的死亡名单上,从来不缺乏功成名就的大佬、急于求成的冒险者和倒在黎明前的先驱。

晓可没有再说话。她完全明白迪兰德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否定她,而是问她如果做空的话,该如何做。

她缓缓地从文件包里一份文件递过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