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世纪移民(四) - 我的大明朝 - 忆往长安山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我的大明朝 >

第86章:世纪移民(四)

寒风吹拂大地,鹅毛大雪密集的飘落大地,几个铲雪的太监穿着厚实的棉衣,气喘吁吁的忙碌,他们虽然很是劳累,但抬起头看向高墙后耸立的金色大殿,却又带着喜悦,帝国的状况一日好过一日,他们这些以侍奉帝国统治者为生的人,自然也会受到轻松的喜悦。

乾清宫内,崇祯与一杆大臣们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他们每人都端着一碗米粥,就着一碟鲜鱼青菜,吃的满面红光。

作为朝堂上的活跃分子,马士英边吃边笑着说:

“这些安南稻米口感虽不及我北地粮食,但若是精心调制,倒也味道不错!”

“而且这些稻米一年三熟,这才不过四月时间,第二季稻子便以可以收获,这实乃风水宝地啊!”

“我大明只要据东南亚三省一日,我中原便再无饥饿之危机。”

下面的大臣们都面容轻松喜悦,崇祯坐在上首也是同样如此,安南的粮食产出要比一开始最好的预计还要好上几分,粮食供应远远超过了消耗,而安南富饶土地和美好生活随着报纸被传到各地,移民人数也在不断激增。

这主要的功劳还是归功于恶劣环境带来的田地干旱,许多百姓被压力给逼迫的前往东南亚,原本第二年规划的五十万人口,仅这四个月就完成了七万之多,明年的人口指标怎么看都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想要扩充东南亚的粮食产出,就需要更多的汉人前往,而且等到东南亚有了足够多的汉人,这块大地也就算是彻底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这对于崇祯而言,已经可以在历史上被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了,这种名留千古的感觉要比战场得胜还要来的畅快百分。

吃完这碗米粥,崇祯放下碗筷,在魏忠贤的伺候下漱了口,才示意大臣们继续安稳坐着,然后说道:

“温爱卿,这安南移民开垦的具体情况如何,还请你给大伙都说说。”

温体仁起身领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报告,高声说道:

“至我朝出兵收复安南开始,眼下以历时四月,在数日内结束了大规模的战斗,我朝廷第一时间开始了征粮及移民工作,眼下安南以往存粮都已通过海路运回大明,而移民规模眼下也已达七万近八万人,新开良田三十万亩,增收粮食120万石。”

一听这个数字,大殿上又是一片鼓掌欢笑,崇祯也好不吝啬的表现出一副鼓励满意的表情,看上去完全称得上是龙颜大悦啊。

温体仁得此表扬称赞,却没有半点自豪,而是满脸温和谦虚,这番心理功夫可是不差,若是换了马士英来,恐怕再怎么也要咧嘴笑上一下才是。

增产的粮食对于整个国家而言算不得什么,但东南亚土地广袤,眼下只有七八万人增产粮食便达到了如此层度,若是再增人口,达到了初期计划的五十万人甚至未来的数百万上千万,那到时候安南将会永世成为中央王朝的粮仓宝地。

崇祯与大臣们又详细交流了一会,便在大体上完成了近期的一些工作安排,只是在下朝后留下了骆养性和孙承宗,看样子是又要商量一些军国之事。

走在后花园,崇祯慢慢开口:

“眼下虽然国内安泰,粮食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看似平安无事,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忘了关外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对手,去年的伏击袁崇焕打的很好,但满人通过朝鲜和蒙古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补充,眼下还远没有到行将就木的阶段。”

崇祯说着站在了原地,双手放在围栏上依靠着眺望远方:

“而且我大明边境太长,即便是眼下野战,也不敢说能全胜,若是明年满人再来叩关,我们该如何防御?让我大明边境都修满堡垒吗?”

崇祯的话语直接将眼下大明尚存的一个致命问题给抛了出来,孙承宗和骆养性对望了一眼,孙承宗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说道:

“启禀陛下,眼下我军虽战力斐然,但若是想要野战击败清军,虽非易事,但也无不可,若是粮草充足,我军可结寨而进,虽是缓慢,但正面作战建奴绝非我军对手。”

孙承宗的话崇祯很理解,若是说几年前明军正面作战还不是满清对手的话,那么现在的新军和整编后的关宁铁骑已经丝毫不惧满清, 崇祯之所以迟迟不敢主动出击的原因完全是补给线的问题。

早在土木堡之战时,明军战力便已经数倍与清军了,但清军靠着本土作战,始终不与明军正面作战,一直拖延到明军远离后方,补给线变得漫长且脆弱时才通过小股灵活的骑兵部队瘫痪了明军补给,然后在明军筋疲力尽之时全军突袭,将其中一路明军打崩,进而带动整个明军的崩溃。

此时的情况就如同当时的土木堡之战前,崇祯励精图治,眼下的明军在规模和战力上再次全面领先清军,可漫长的补给线却又让崇祯不敢贸然进攻,而若是想要保护补给线,除了像孙承宗说的大规模动员军队,然后缓步推进外,再就是拥有足够多的骑兵部队能够保护整个补给线才行。

沿海补给或许可以极大的缓解部分压力,但却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毕竟皇太极不是傻子,一定要靠着沿海或者近海移动,直接往内陆的老林子一钻,到那时不管是从内陆运输还是沿海运输,差别就都不大了。

所以在崇祯想办法解决补给线的问题之前,满清或多或少都立于不败之地。

结寨推进可以选,但这对于粮食的需求可是海量,在安南得到充足开发之前,这个选项几乎不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崇祯也没有强求孙承宗,但今天崇祯并不是想要讨论出一个能够彻底解决满清的方案,而是消弱满清的方案。

崇祯微微点头,表示对孙承宗的认可,然后说出了一句话,让孙承宗等人立马明白了崇祯接下来的计划:

“那…蒙古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