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一则流传甚广的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孔融小时候聪明懂事、懂得谦让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世孙,他以年仅四岁时的举动而闻名于世。
东汉末年,孔融出生在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身上,作为孔子的后裔,他们一直秉持着儒家传统,注重教育和知识的传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孔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出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孔融自小聪明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天赋。他的思维敏锐,记忆力强,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等领域,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种聪明才智让他在家族中备受瞩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同时也赢得了家人的喜爱和尊重。
孔融四岁那年,家迎来了客人,为了款待这位尊贵的客人,孔融的母亲特意去市场采购了一筐新鲜多汁的梨子。这筐梨子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客人们离去之后,孔融的父亲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可以自行分配这些梨子。听到这个消息,孔融和他的兄弟们都兴奋不已,立刻围拢过来,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每个人都希望能分到最大、最甜美的梨子。
父亲微笑着看着孩子们,温柔地说:“孩子们,快来吃梨了!你们自己分配吧,我要去忙其他事情了。”听到父亲的话,孩子们兴奋得眼睛放光,立刻欢呼雀跃地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
孔融的几个哥哥们非常疼爱弟弟,他们笑着对孔融说:“孔融,你最小,你先来挑选梨子吧。”孔融感激地看了看哥哥们,然后将目光投向了桌上的盘子。他仔细观察着盘中的梨子,发现它们大小不一,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则相对较小一些。。
孔融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挑选最大最甜的梨子,而是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的父亲看到这一幕后,感到十分惊讶和疑惑,于是便询问道:“这里有这么多的梨子供你选择,而且还让你先挑,那你为什么不选个大的,却偏偏要选这个最小的呢?”面对父亲的疑问,孔融平静地回答道:“因为我的年龄比较小,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拿最小的那个梨子才对。而那些大的梨子,则应该留给哥哥们享用。”
父亲又问:“那你还有个弟弟,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抬起头来,看着父亲,眨着眼睛说道:“是啊,弟弟比我小一岁呢!但是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让着弟弟。而且,我是哥哥,更应该照顾好弟弟呀!所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孔融的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轻轻地抚摸着孔融的头,夸奖道:“孔融啊,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的行为和言语都表明了你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品质。爸爸很高兴能够有你这样一个聪明、善良、懂得关心他人的儿子。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份优秀的品德,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听到父亲的赞扬,孔融心里美滋滋的,他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了一个备受赞誉的人。而这个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了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经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谦让和尊敬他人。孔融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礼让”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被广泛提倡。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在家庭教育中被广泛引用,还成为了《三字经》中的经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