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收麦 - 穿书的我激活了种植系统 - 月沉沉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4章 收麦

还能怎么看?

当然是同意了。

江老太太盘算了自家的财产以及家里母鸡下蛋的速度,欣然同意。

之后几天的麦收,一家人又累又开心,所有人每天都起的早早的,吃的饱饱的,干活棒棒哒。

等麦子割完,江橙成功的弄到了一万两千四百五十二点积分。头一天劲头足,得了五千多积分,开头开的太猛导致后继无力,之后每天大概有个两三千积分。

把系统兴奋的直呼:“升级!升级!”

江橙没空理它,忙的一批。

麦子割完还不算完,还得碾麦子。家里年年都是和五奶奶,四奶奶家共用一个场子。三大家人合成“一家人”轮流碾麦子。

五奶奶家几个孤儿寡母,麦地也少,大伙去地里一人帮几镰刀就收完了。

碾麦子一向是少的那家先碾,往年江橙家是比不过四奶奶家的收成,今年却成了收成最好的。

“我们家比你们家多了五亩地,今年还没你们多。柱子哥,看来你们喷的那药不赖啊。”德谷堂叔已经搂着江德柱的肩膀表达自己的羡慕了。

“嗨,现在可看不出。还没看里面有没有空穗。”江德柱谦虚道。他之所以坚持自家最后碾还有一个原因:怕自家的麦子混到别人家里。

到了自己家碾麦子这一天,江橙从家里跑到场里凑热闹。她想看看喷了药的麦子收成到底多了多少。

不止江橙一个人这样想,今天来帮忙的叔伯们不是一般的多。管他们咋想的,来了肯定不会闲站着,肯定会搭把手。

女人们首先把麦子铺在场地中央,按碌碡(liuzhou)的摆放位置形成一个固定的圆形。

碌碡是这个年代的打谷工具,外形是一个半人高的圆柱形大石滚子。碌碡把上栓着结实的绳子,绳子另一端拴住一条木棍,一人抱住木棍的末端,其他人推着木棍转。

这样就等于以“抱木棍的人”为圆心,以“栓绳子的木棍”为半径,用碌碡来画圆。

这就是把麦子铺成圆形的原因。而碌碡“画圆”的过程,就是碾麦子的过程。

那边男人们已经嗷吼大叫奔跑着推碌碡了,麦子在重力的碾压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后脱离麦穗,落在麦秸下的地面上。

来来回回碾了四五遍,之后女人们再上场把麦秸秆翻面,男人们再碾。直到男人们感觉碌碡碾不到东西为止。

确认碾好后女人们再次上场把麦秸秆聚堆搬走,还有拿着扫帚把麦粒往中心扫的。

麦秸秆也不是随意堆放,而是放到指定的位置,由手艺好的搭草把式搭成一个麦秸堆。

一晌是决计碾不完的,江王氏早早就回去做午饭答谢众人。

这是乡里人的规矩,农忙时别人来家里帮忙,钱不必出,但饭是得管的。前日同昨日,江德柱弟兄俩也是在帮忙的人家用的饭。

江王氏把头天去镇上买的四根肉骨头拿出来,洗净用盐炒了炒,放进几乎盛了满满一锅水的锅里用小火炖了一个多时辰。

之后,揭开锅盖,往肉汤里加水转大火,大火烧开后下了一大锅白面面条,面条快熟的时候江王氏习惯性往里面丢了些青菜。

桃子已经把干活的男人们叫回来用饭。

“嫂子这是做了啥?真(四声)香!”江德谷没进门就大声问。

进门,已经摆了好几碗在桌上了。江王氏还在继续盛,江橙和江桃捧着大碗上饭。白生生的面条浸在泛着油花的骨头汤里,光闻着就想吃。

江德柱把饭一碗一碗分给帮忙的堂叔堂兄弟们:“叔,这儿有蒜汁。弟兄们甭客气,吃,吃。”

村里人也就过年才能吃上白面,众人见了这饭交流的眼神里都透漏着同一个意思:“柱子家是真赚钱了,管的可是好饭!”

吃完了下晌好好给人家帮忙。

中饭都这样了,晚饭呢?脑袋灵活的人已经想的远了。

还有些人庆幸自己不是来看一眼帮一圈就跑了,虽然也没上几次场,但不管怎样留到了最后得到了这样一顿丰盛的午餐。

一直等到最后,确保所有帮忙的人和家里的孩子们都端着碗,江德柱才接过江橙捧过来的最后一碗面,浇上蒜汁,坐到院子里的一块石头上用筷子把面挑起来上上下下的搅拌均匀。

狼吞虎咽吃了大半碗面的江德谷还在考虑柱子哥家的锅有多大,锅里还有没有面条,他还能不能再添一碗时。眼角余光扫到江王氏把盛着馒头的木盆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大伙不够了还有馒头。”

江德谷定睛一看,又白又胖的大白面馒头。

好家伙,嫂子阔气。

“唉,一顿不吃馒头就难受。嫂子,我先拿一个。”

“谷子哥,给俺也捎一个。”

“俺也一样!”

……

一盆馒头眨眼睛就被分个精光,可怜的江德柱看着碗里剩下的饭,忽然就觉得不香了。

只能安慰自己:“媳妇儿肯定给我留了。”

三两口把面条扒完,江德柱借着添汤的名义进了厨房。

后厨里老娘正坐在烧火的小板凳上吃馒头,碗就放在锅台上,杏子手里拿着半个馒头依偎在她老人家怀里。媳妇儿端着碗靠着柴堆喝汤。橙桃两个女娃娃的碗放在案板上,人就站在案板前吃饭。

“爹,你吃饱没?”还是闺女贴心,第一个发现他进来。

江橙:你进来挡着我光了。

“没,还有馒头没。外面的大伙分完了。”江德柱抱着碗往箅(bi)子那儿走。

“馒头没了,面条还有。”江王氏走上前,接过丈夫手里的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