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藏书楼 学术报告厅 - 锦绣的科举日常 - 轻云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08章 藏书楼 学术报告厅

明安书院的建立对明安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意义。在此前的几百年内,整个明安府是没有任何一所书院的,就连小小的私塾都不存在。

知识在各高门大户之间,属于敝帚自珍的好东西。

明安府的大户人家也只是花大价钱将西席先生请回家教导自家孩子,普通百姓家若是稍有余钱,想让自家孩子读书识字进学,是没有这个门路的。

百姓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越是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性越强。

锦绣以前就听人说过,和元老爷相熟的周老爷家祖上曾经出过一个读书人,当时周家祖上族长发现族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孩子,遂萌发念头,想送那孩子去读书,可周家没有门路,最后走关系走到了当时县衙的一位师爷头上。

那位师爷的岳父听闻曾经是个秀才,上了年纪,闲赋在家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很是清闲,周家送上了族中一半的家产,才让那位师爷的岳父答应收周家的孩子为徒弟教导孩子读书。

逢年过节礼物不断,周家全族将那位老秀才当成祖宗一样供着,就为了对方能对他们家孩子倾囊相授。

可一位老秀才,说实话,本身才学有限,年近30才考上秀才,能教导的也不过是一些自身经验。

就这,周家都对那人满怀感激,几十年下来,周家族人依然和那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周家如今已经发达,而对方早已没落,但周家人上对方家门,也依然将对方当师长供着。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周家厚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明安府的人想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贫穷的地方,民智未开,百姓受到的教养有限,眼界有限,懂得的道理有限,或许就跟戏文里唱的,农夫农妇,只以为皇帝每天吃的香喷喷油汪汪的葱油饼,种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已经是他们想象的极限。

很多人做梦都想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也有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让自家好好一个劳动力大小伙子读书,对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处?

但总的来说,锦绣对建立书院这件事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让百姓能读书,明智,是锦绣能对这里做的最大努力。

去年为了给庄子上的孩子们教导乘法口诀,基本算数,锦绣就和衙门里的官员们私下里斗了一场,虽然最后全部被他强力镇压,别人碍于他的暴力,敢怒不敢言。

那些人至今被他压在手里,整天无所事事,过着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涯,但凡他在一日,这辈子升迁无望。还有些不听话的,直接被他送去矿场挖石头。

那些人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像是认命了一般,领着衙门的俸禄,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掺和衙门里的事,成为边缘人物一般,只用冷漠的眼神观察着衙门里的一切。

但对方怎么想的锦绣心里清楚的很。他们都在等锦绣为了自己的行为,自食恶果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挺着腰杆站出来联合所有文人指责打压锦绣的时候。

虽然锦绣不会让自己落到那个地步,那些人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但从这件事里就能知道在这些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否则也不会因为当时锦绣和府城卫家的时候,卫家因为出了一个周文岳父明南郡王不知道第多少房小妾,就能在明安府上到知州下到百姓之间,横行霸道,无所顾忌。

但凡当时明安府消息灵通一些,知道其中的猫腻都不能被卫家耍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地方的落后。

这让锦绣不得不想起了在前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上品无寒士,寒门无贵子,底层百姓想要出一个当官人,难于上青天。青云直上的路基本被上层紧紧握在手里,根本不给下层百姓一点挣扎的希望。

上层的士大夫们几乎从出生就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出身是站在底层百姓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位置之上。

到了本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对抗打压读书做官被上层垄断的局面。现如今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商人之子参加科举也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但相比前朝,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锦绣老家城关镇那种地方,在前朝就有了书院,到了本朝,书院逐渐形成规模,一个小小的县城书院,能与州府的府学形成对抗之势,还勾搭将军府的二少爷去那里当院长,足以说明城关镇是多么繁华的城镇。

锦绣能出生在那里,是他的幸运。

而从今天开始,锦绣希望每一个出生在明安府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份幸运。

宁亲王老爷子站在上头,目光幽深,对下面的学生,官员,以及学生的家长讲话,锦绣站在旁边静静的听着,看着下面一张张渴望的脸,心下无端生出了许多责任感。

学生们穿着整齐统一的青衫,梳着统一样式的发髻,按照学校要求规规整整的站成方阵。个头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每一张小脸上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着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数不尽的希望。

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至于明安府官员,这一波不仅有府衙的官员,还有下面县城的官员,大大小小的地方官,能来的今天全部都来了,他们中有人的眼神对锦绣充满了信任,仿佛只要锦绣说一声,他们立马就能跟着锦绣去造反一样。

还有人眼神冷漠像是众人皆醉他独醒一般,高高的站在至高点上,等着锦绣重重摔落的一天。

锦绣之所以无差别地让衙门所有官员都来这里观礼的原因就是这个,他的态度再一次摆的明明白白,就要让这些人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无惧无畏,不怕小人惦记。

高台上宁亲王老爷子的声音传遍了书院的每一个角落,传进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老爷子说:“你们是明安府的将来,或许有朝一日也是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的将来。

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先生,山长,我将倾尽所能教导你们一切能用到的知识,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走出书院,走向未来,将来撑起我们明安书院,明安府,甚至整个朝堂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你们能在书院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先生会在身后看着你们,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一把。”

后世许多场合领导发言,下面的员工不是打瞌睡就是发呆走神,但现如今的人们观念非常朴素,领导,尤其是当官的领导,在上面发言,下面百姓恨不得伸长脖子,耳朵眼睛盯在领导身上,清清楚楚的记下领导说的每一个字。

于是到了锦绣上台发言的时候,他说的非常简单朴素,不像老爷子一样,对所有的学生充满了希冀,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干一番大事业,不要辜负来世间走一趟。

锦绣开口道:“其他大话我不多说,今儿就跟你们唠唠心里话,我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成才。也从不奢望咱们书院所有学生都能有什么大出息。

人生际遇不同,命运不同,甚至出身不同,每个人的智商和勤奋努力程度都不同。

这一切一切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你们。

就算将来你们不在朝堂翻云覆雨,也并没有迈入官场搅弄风云,成为人上人,高人一等,光宗耀祖,让亲戚朋友跟着沾光。

但凡你们只要不辜负书院的教导,学以致用,不管你是去布庄当个账房先生。还是去酒楼给人家应聘掌柜,只要你不辜负书院的教导,不辜负你自己的勤学苦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明安府有用的人,咱们书院的建立就是有意义的。

甚至你在书院学了一趟,最后还是决定回家种地,我也不会觉得你就比别人矮了一头。书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们明智!”

万水村村长带领了他们村子的汉子们站在下面,一个月看着锦绣的眼神,分外热切。

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叫作死忠粉,但他们的眼神和举动已经深刻的诠释了这一词的深刻含义。

有些事不用锦绣明说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要不然外面百姓也不能为了一个进入明安书院读书的名额,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跟好了几十年的兄弟家闹翻。

说到底都是渴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人。千盼万盼盼的眼珠子都红了,盼的有些人一辈子没了希望。

谁能想到他们到了今天终于有实现这个愿望的一日?

别的不说,一个秀才名下能免六十亩良田的税收,这就是救了一家几十口人的命。现如今,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若是家里有田的农户,在太平年间赋税征走一半粮食,自家流一半,每年到了冬日里,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勉强度日,一年年一月月也就这么熬了下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