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结局 欢迎回家 - 锦绣的科举日常 - 轻云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0章 结局 欢迎回家

更叫锦绣揪心的,是这一年来,元夫人缠绵病榻,甚少有下床的时候,大夫没少请,宫里的太医隔三差五的来,诊脉后全都摇头,只让静养,其真实用意不言而喻,尤其是翻过年后,整日里清醒的时间少得可怜。

若不是她突然这么一病,瞧着平日里那精神气儿,把一大家子安排的妥妥当当。差点儿叫人忘了当年因为生出绣去了半条命几乎救不过来,硬生生在床上休养了好几年的场景,到底是亏了身子的,能有这些年的光景,在太医看来都是一场奇迹。

整个元家气氛因老太太这一病悲伤起来,家里几位姨娘日日垂泪,元老爷好似一下子失去了生命力似的,一日里大半儿时间待在佛堂不出来,太医也一度委婉的表示,让老太太想吃什么吃什么,由着老人家高兴吧。

锦绣做主给家里出嫁的姐姐们去信说明情况,同时让进宫给大殿下伴读的黎黎回家守着老太太。

自从姐姐姐夫带着孩子,以及亲家家里派来探病的族人到来后,锦绣行走在府里,才恍然发觉元家大大小小竟然有如此多人了。

老太太年纪到了,本也没有张扬,但太医日日往稷康伯府跑,亲戚天南海北的来,哭丧着脸进进出出,宫里大殿下和长公主在紧张的课业之余,还要挤出时间代表帝后二人上元家去探病,此番动静,让人想不出发生了什么才比较难。

一时间元家老夫人大约是不行了的消息在各高门大户间流传。

老太太素日行事低调,打从锦绣进京后,连做善事都尽量低调到不让人知晓,免得有人说锦绣收买人心。平日里与人为善,从不掺和高门大户女眷间的争斗,为人正直,又深受帝后信重,是正儿八经的正一品诰命夫人,在一众诰命中属于一股清流,反倒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这一病,前来探病之人数不胜数。

锦绣和良缘忙不过来,周文和珑玉县主夫妻二人便自然而然的过来帮忙,两人在元家有自己的院子,简单地收拾了些日常用品,提脚带着孩子就住了过来,丝毫不见外。

一时间稷康伯府小孩子满地跑,前头几个姐姐已是儿孙满堂,此次收到弟弟来信,几乎是举家前来。锦绣信步穿过走廊,一路上瞧着小孩子们打打闹闹,一个个活泼可爱,才几日功夫就没了一开始的生疏客套,迅速玩儿在了一起,心下松快了不少。

孩子们见到锦绣一个个乖乖巧巧的问好,用十分崇拜的眼神瞧着他,锦绣心下觉得好笑,面上不显,招呼其中一个丹凤眼的小家伙到跟前来,压着声音问:“云安,听说昨儿你黎黎弟弟带你们上街打架去了,很是威风,可有此事?”

云安是出绣和楚舟的孩子,算是晚辈中和锦绣这个传奇舅舅相处最多的孩子,一点儿不怕锦绣,仰着脑袋一脸不屑道:“这事儿舅舅您别管,咱们表兄弟十几人,还能真叫京城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欺负了去?”

连为何打架都不愿意说,可见其自信。昨儿的事锦绣知道的一清二楚,一群半大小子第一次搞团建,不卑不亢,不仗势欺人,不冲动,处理事情颇有章法,锦绣心里是满意的,但他不能助长这种气焰,免得叫他们以后每每发生这种事就采取此番手段,毕竟不是处处都京城,也不是谁家都有一个稷康伯做靠山。

于是道:“告诉昨儿参与的人,每人抄五遍家训,去祠堂门口跪一个时辰,今天晚饭别吃了。”

旁边比云安大的孩子都急了,但云安将人按下,特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嗯,我知道了舅舅。”

人都跑远了,锦绣还能听到他嘟嘟囔囔的:“不愧和我爹娘是打小一起长大的,简直一模一样……”

锦绣摇头,背着手拐了个弯儿,刚好和周文出绣撞上。出绣瞧见他就乐了,笑的十分好看,和当年几乎没甚两样,朝锦绣招手:“我和阿文哥正想去佛堂喊爹爹出来散散心呢,若不然一起吧?”

锦绣点头:“正好,我也是为此事来的。”

老爷子最近越来越沉默,几个孩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非常默契的过去陪老爷子念佛,老爷子嫌碍事,全都给撵出来了,佛堂门一关,谁都不见,好几次过了饭点儿,送进去的饭菜纹丝不动的被下人们端出来,叫人忧心。

三人进去的时候,老爷子正在发呆,见是三人,指了身边的蒲团叫三人座。

出绣还像小时候一般亲亲热热的挨着老爷子坐下,拉着他的胳膊埋怨道:“您可真行,娘方才醒来还念叨您呢,愣是没等着您过去瞧一眼又睡着了。您说说您,明明心里难受的不行,偏躲着娘叫她忧心,这是何苦呢?”

老爷子拍拍出绣手臂,瞧着眼前三个孩子,长叹口气:“这里没有外人,有些话爹平日里不知该与谁说,今儿说句掏心窝子不怕你们笑话的话。

爹是在你们娘背上长大的,她既是长辈,又是姐姐,既是妻子,又是朋友,只要一想到她走了,爹就感觉没有家了一样。

当年她的情况比现如今不差什么,若不是有你们一群叫人不放心的牵扯着,爹都不知该如何坚持下去……”

出绣连忙道:“可现在您还是有我们啊!”

元老爷慈爱的看了小女儿一眼,这是他和元夫人间唯一的孩子,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眼神里依然满是纯粹,他心里多少是欣慰的,只摇头道:“傻话。”

现在孩子们一个个有了各自的家,锦绣这个家主能为一大家子撑起一片天,即便他不在了,元家也能在锦绣的带领下蓬勃发展。

算是,真正的了无牵挂吧。

三人出马没劝动的老爷子,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主动走出佛堂,沐浴更衣,把自个儿收拾的整整齐齐,往老太太休养的院子去,如往常一般,顺手在寿管家的协助下,路过园子时,剪了一捧老太太最喜欢的花,拿了丝带细细的扎起来,捧在手心。

路上遇到小辈儿们问好,笑眯眯的跟孩子们说:“姥爷去送你们姥姥最后一程,去,将你们家中长辈都喊过来吧!”

小辈儿们虽然不懂他什么意思,但对姥爷的话言听计从,一哄而散,回各自院子里去喊人。

锦绣赶到的时候,老太太手边是一捧热烈又美丽的牡丹,老爷子正握着老太太手笑呵呵的念叨:“你啊也别操心了,这些日子来你为旁人费了多少心思我就不跟你计较啦,最后一点儿时间,咱们两说说私房话,啊?”

锦绣闻言脚步一顿,悄无声息的退出屋子,轻轻关上房门,将陆续前来的众人挡在门外。

早在前些日子,老太太偶尔清醒的时候,就把手里的东西全给姐妹儿孙们分了,晚辈们有一个算一个,谁都没落下,几位姨娘们也给留了足够傍身的东西,叫她们拿去哄孩子玩儿,说到底,在元家后院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几个女人彼此陪伴度过的,比亲人还亲,感情非比寻常。

其中出绣,锦绣,周文三人占了大头,出绣是老太太唯一亲生孩子,锦绣是从小比出绣更贴心的孩子,是堂妹唯一的根。周文是她侄子,是周家的希望。老太太这么分,谁都没意见。

何况就算有意见,谁又敢当着几人的面儿说出来呢?

院子里渐渐站满了人,气氛十分沉重,就连一向最是调皮的孩子们也安静的跟在大人身边不讲话。黎黎和珍珍不知何时站在锦绣身边悄悄握住他冰凉的手,锦绣偏头,便看见妻儿眼里满是悲伤。

这场丧事对外面人来说是喜丧,老太太今年七十有四,货真价实的高寿,去时无病无痛,儿孙满堂,宫里特意赶在老太太弥留之际,封老太太为超品诰命,老太太是躺在床上接了圣旨,握着丈夫的手,含笑而去。

以超品诰命规制下葬,上门祭奠之人涵盖了大半个京城,京城附近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主动为其念七七四十九日的经文。扶灵回乡那日,设路祭的人家从稷康伯府一路到了京郊码头。

更值得叫人说道的是,那日几乎全京城的乞丐们一路尾随护送,将整个码头围的水泄不通,元家船只起航的时候,远远望去,码头上全是跪地无声拜送的乞丐,乌压压一片,气氛悲伤又沉重,叫周围来往的船只行人们驻足,不敢高声叫嚷。

路上通往京城与德宁府之间的船只中,七成以上挂了白灯笼。见到有元家家主标志,用白纱遮面的大船时主动避让,且有专人在甲板上设了路祭,对那边遥遥祭拜,表达自己的心意。

一路被严肃和悲伤包围。

等一行人到了城关镇,则完全成了截然不同的气氛,打从进了城门,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便不由分说的接手了抬棺的活儿,欢欢喜喜的将人用接力的形式抬进了元家墓地。

这个乡亲说:“落叶归根,好事儿啊,我家那口子前年去了,回头老嫂子到了地下还有人说话,不赖!”

那个乡亲说:“弟妹以前最喜欢我儿媳妇做的腌菜,打从你们去了明安府,这送一回还得麻烦商队的掌柜,怪不容易的!这下子啊,不用麻烦别人,老婆子我年年开坛第一时间就给弟妹送来!”

在当下人眼里,不管生前有多少恩怨纠葛,身后人家能不计前嫌的上门帮你扶灵抬棺,对子孙来说就是大恩一件,尤其被人从城门口一路上接力传递到墓地,足有三四里地儿,这种牌面儿几乎算得上城关镇甚至德宁府百年来头一遭,从各地赶回来的掌柜们早就在城关镇严阵以待,光是办答谢宴,就足足办了三日才堪堪答谢完。

对外界来说,这场葬礼每个细节都能叫人回味好几日,处处都能发觉惊喜,有心人从中窥见了一两分元家真正的财力,为其惊心不已,直叫许多百年世家暗自疑惑,元家发家不过二十载,究竟是如何积累出比世家还多的财富的?

又有了各自算计暂且不说,对于元家来说,是失去了一位真正慈爱的长辈,送走了亲戚朋友,一家人关上门过日子,终究有些沉闷。

住在老家的宅子里,锦绣颇有些无所事事的意思,反倒是老爷子打从老太太下葬后,人反而像是想通了似的,该吃吃该喝喝,偶有闲暇,去高云山道观溜达溜达,去万佛寺住几日,去乌兰书院转转,或是会一会老友,钓钓鱼,下下棋,带着已经退休的寿管家,二人重新用脚步丈量了整个城关镇。

出去闲逛的同时,没忘了带上黎黎和珍珍,不出两月,镇上的小孩子们都认出了这两个随时能从兜儿里摸出糖吃的老爷爷,还有那两个长的非常非常好看的小孩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