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船形古镇 - 大迷踪 - 长耳朵的兔子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大迷踪 >

第四十五章船形古镇

黒木棺材静静的横亘在山洞中央。这么多年过去,这口棺材依然完好,说明从来没人来过这里。

这也并不奇怪,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爬到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也不会有人发现隐藏在山崖下面的古栈道。

我和猪头合力开启棺材,棺材没有被开启过,棺盖的缝隙里面还有密封的火漆。

棺材中,一具护法的尸体还在沉睡,尸体额头上的玉牌熠熠生辉。

我取下玉牌,递给杨光。

猪头也不客气,打开背包,把棺材里的陪葬品大把大把塞进包里。

截至目前为止,四块玉牌已经全部凑齐。

杨光他们非常激动,迫不及待的把四块玉牌取出来,刚好拼成一个正方形。

杨光蹲在地上,举起手电筒,照向玉牌。

手电筒射出的白光落在玉牌上面,就看见玉牌表面隐隐显现出了图案。

玉牌里面果然内藏玄机,我们屏息凝神,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玉牌表面的图案。

四块玉牌表面,各自都有一些线条,但四块玉牌组合在一起以后,那些线条也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图案。

我们怔怔地看着玉牌上面组成的图案,脱口惊呼:“船?!”

四块玉牌拼凑在一起,上面的线条组成了一艘船的模样。

杨光皱起眉头:“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大西王墓在一艘船上?”

沈婷婷说:“不会又是沉船墓吧?”

我摇摇头:“不会!大西王又没到过海边,不可能修建沉船墓!”

猪头沉吟道:“这不是船!”

杨光一脸奇怪的反问:“不是船?那是什么?”

猪头伸手比划了一下:“你们看,这是一幅俯瞰图,上面的图案虽然很像船,但并不是船,中央这里是一条街道,两边是房屋!”

杨光疑惑的问:“你的意思是,上面的图案其实是一条看上去像船形的街道?”

一条像船形的街道,我的脑海里唰地划过一道闪电,脱口说道:“船形街!”

猪头点点头:“嗯,应该就是船形街没错了!”

我的心突突狂跳起来,万万没有想到,传说中的大西王墓,竟然藏在船形街!

“船形街?那不就是罗城古镇吗?”景子惊讶的说。

我和猪头点点头,同时说道:“对,就是罗城古镇!”

一个多钟头以后,洞口的烟雾散去。

幸运的是,聚集在洞口的野人蜂也早已散去。

我们走出山洞,杨光用电话通知留在上面接应的两个手下,让他们移动位置,从山顶上面垂下两条登山绳,我们抓着升降器,通过登山绳回到山顶。

此时才值午后,时间尚早。

我们没有停留,直接马不停蹄的驱车赶往罗城古镇。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古镇主街名叫凉厅街,如果从空中俯瞰,整条街如同船形,所以又有俗称“船形街”。

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整座罗城古镇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

从高处俯视,就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的过街楼犹如船舵。

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关于这只“大船”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原由。

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

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

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急公好义的张秀才作为造船的领头人。

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

毗邻四州八县的人,听说这山顶上修了一只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

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变得更加热闹兴旺,这就是张秀才的造“船”之功。

“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

修建这只“大船”,也有祈雨求水的象征,祈祷上苍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抛开传说不讲,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只“大船”,可见大船布局巧妙,构思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

凉厅内是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五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

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